出版社: 后浪丨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一个社会的诞生
原作名: Journey to the Ants
译者: 毛盛贤
出版年: 2019-8
页数: 264
定价: 7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3686516
内容简介 · · · · · ·
带你探寻昆虫社会的奥秘
全方位讲述蚂蚁的进化历程
◎ 编辑推荐
以普利策奖获奖书目《蚂蚁》为创作蓝本
近距离观察不同物种的蚂蚁习性,社会诞生和进化过程
栩栩如生的手绘插图,精美的彩色插页,拼凑出壮观的蚂蚁王国
蚂蚁的天才般的建筑技术,行军蚁的野蛮强势,寄生蚂蚁的蒙混技巧……还有更多令人大开眼界的蚂蚁小故事
详细研究蚂蚁的科学方法,教你一步步走进蚂蚁的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全方位普及了蚂蚁的各种特性。作者从蚂蚁的生存优势出发,讲述了蚂蚁成功的原因。然后逐渐展开并深入讲解蚂蚁的进化历程,包括蚂蚁的起源、物种特性、生活方式和通信系统。作者还通过蚂蚁社会反观人类社会,引出环境保护的大问题,呼吁人类反思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同时提醒人类要尊重大自然。最后为研究蚂蚁的个人和群体简要介绍了科学研究蚂蚁的步骤和程序。
◎ 名人推荐
...
带你探寻昆虫社会的奥秘
全方位讲述蚂蚁的进化历程
◎ 编辑推荐
以普利策奖获奖书目《蚂蚁》为创作蓝本
近距离观察不同物种的蚂蚁习性,社会诞生和进化过程
栩栩如生的手绘插图,精美的彩色插页,拼凑出壮观的蚂蚁王国
蚂蚁的天才般的建筑技术,行军蚁的野蛮强势,寄生蚂蚁的蒙混技巧……还有更多令人大开眼界的蚂蚁小故事
详细研究蚂蚁的科学方法,教你一步步走进蚂蚁的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全方位普及了蚂蚁的各种特性。作者从蚂蚁的生存优势出发,讲述了蚂蚁成功的原因。然后逐渐展开并深入讲解蚂蚁的进化历程,包括蚂蚁的起源、物种特性、生活方式和通信系统。作者还通过蚂蚁社会反观人类社会,引出环境保护的大问题,呼吁人类反思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同时提醒人类要尊重大自然。最后为研究蚂蚁的个人和群体简要介绍了科学研究蚂蚁的步骤和程序。
◎ 名人推荐
☆巨著《蚂蚁》荣获普利策奖,而本书是《蚂蚁》的一个短小精悍的续集,让人欲罢不能。
——海伦·费雪(Helen Fisher),《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蚂蚁的故事》很简短,并且非常容易理解,每一章都会让读者颠覆想象。
——乔纳森·维纳(Jonathan Weiner),《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作者的文笔和精美的插图都非常美妙,这本书呈现了一个热闹非凡而又组织严密的蚂蚁王国,充满了自然和智力奇观。
——菲利普·莫里森(Philip Morrison),《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这是也一部令人赞叹的书,它充满了蚂蚁的知识,展现了蚁种的多样性,出处闪烁着两位作者带入其领域的科学精确性和孩提般的好奇心。
——比尔·鲁尔巴赫(Bill Roorbach),《新闻日》(Newsday)
蚂蚁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
爱德华·威尔逊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博尔特·霍尔多布勒(Bert Hölldobler),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行为生理学和社会生物学教授,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奖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的获得者。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奠基人,是最早宣传“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亚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于196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蚂蚁和其他群居性昆虫研究。著有《昆虫的社会》《论人的天性》《大自然的猎人》《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等,凭《论人的天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译者毛盛贤,遗传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留校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198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学系专...
博尔特·霍尔多布勒(Bert Hölldobler),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行为生理学和社会生物学教授,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奖和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的获得者。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奠基人,是最早宣传“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亚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于196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 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蚂蚁和其他群居性昆虫研究。著有《昆虫的社会》《论人的天性》《大自然的猎人》《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等,凭《论人的天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译者毛盛贤,遗传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留校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198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英国伯明翰大学遗传学系专攻数量和群体遗传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遗传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编有《遗传学原理》《遗传学基本原理及解题指导》《群体遗传及其程序设计》《同工酶遗传学引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蚂蚁的优势
第二章 对蚂蚁的热爱
第三章 集群的生存和死亡
第四章 蚂蚁如何通信
第五章 战争和外交政策
第六章 原始蚂蚁
第七章 冲突和权力
第八章 协作的起源
第九章 超个体
第十章 社会寄生:破译密码
第十一章 营养共生
第十二章 行军蚁
第十三章 最奇怪的蚂蚁
第十四章 蚂蚁如何控制环境
第十五章 谁能幸存
附录 如何研究蚂蚁
致谢
译者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认为,上述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平衡,大部分是由残的、直接的竞争性排斥而引起的生存斗争造成的。高度社会化的昆虫,特别是蚂蚁和白蚁占领了陆地环境的中心位置,这些昆虫逐退了蠹虫、黄蜂、蟑螂、蚜虫、半翅目臭虫和多数其他类型的独居昆虫,使它们离开了理想的稳定巢址。独居昆虫倾向于移居到更远的、暂时的栖息地,如远处的细枝,或极端潮湿、干燥或过于细小的木料上,或碎叶片和新近挖掘出的堤坝泥士中。一般而言,独居昆虫或是很小的,或是可以快速移动的,或是经过机智伪装的,或是防御严密的一类昆虫。或许这样有些武断,但我们还是提出了昆虫生态学的总体模式:蚂蚁和白蚁位于生态学中心,独居昆虫处于生态学边缘。 蚂蚁和其他的社会昆虫是如何在陆生环境中称雄的呢?其优势就源于它们的社会性。如果把一类物种的所有成员组织起来,并让它们步调一致地行动,就会有许多长处。当然,这一品性不是社会昆虫所独有的。在所有的进化历史中,社会化组织是最成功的战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蚂蚁的优势 -
昆虫是迁移到陆地的第一批生物,可追验少年前的泥盆纪;在后续的石炭纪(3亿年前左右)的沼泽地中、飞们变得极富变异性。至二叠纪(约2。5亿年前),森林中出现了量的蟑螂、半翅目的臭虫、甲虫和蜻蜓,这与我们现在的生话出现的物种大致相同,与它们混杂在一起的还有类似甲虫的原翅目生物;类似巨蜻蜓的原蜻蜓目生物,其翅有1米多宽;其他虫的各个目现已绝灭。第一批白可能出现在侏罗纪或白纪(距今约2亿年),蚂蚁、社会蜜蜂和社会黄蜂出现在白포纪(距今约1亿年)。总体说来,真社会昆虫,特别是蚂蚁和白蚁成为昆虫中的优势生物的时间,不会晚于古近纪初(距今6000万~5000年前)。追溯到超过人属整个时间跨度100倍的这段宏伟历史,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悖论:既然集群生活对昆虫有这样大的益处,那么这种生活方式为什么迟至2亿年以后才出现呢?并且为什么在出现集群生活2亿年以后的时间内,又不是所有的昆虫都集群化了呢?以上两个问题可以更好地表述为,独居昆虫有哪些优点(至今还未提及)可能胜过社会昆虫呢?我们认为,答案是独居昆虫繁殖得更快,对有限的短暂性资源利用得更好。依靠捡拾蚂蚁和其他社会昆虫丢下的零碎食物,独居昆虫就可占领各个过渡性的小生境。 高等的社会昆虫要比独居昆虫繁殖得更慢,这似乎很奇怪各集群毕竟是一些小工厂,为了大量生产新伙伴,在那里挤满工蚁。但极为重要的事实是,繁殖单位是集群而不是工蚁。对蜂来说,每一个独居黄蜂都是潜在的父亲或母亲。而对蚂蚁来只有一个由数或数千个个体组成的集群才能起到这个作用。了获得能够建立新集群的处女蚁后一母集群,也就是超个(繁殖单位),必须首先繁殖一批工蚁,这样它才能等价于一个成熟的独居个体。 由于集群是个超个体,所以它也必须有一个大的运作基地。集群可以掌控木材和落下的树枝,但会让出那些散落的叶和碎树皮给那些行动快和繁殖快的独居昆虫食用。集群控制着稳固的堤岸,但会放弃临时性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蚂蚁的优势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蚂蚁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蚂蚁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蚂蚁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蚂蚁,一种社会性动物

还有多少专注的蚂蚁你不再想踩死

为什么能从这本书中读出人类的毁灭

蚂蚁种类及其社会结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蚂蚁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 前面模块介绍了蚂蚁的分布、种类、蚂蚁内部分工形成的社会等级、对朋友敌人的不同沟通方式,除了散发信息素,还配合一定的肢体动作。里面阐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不是蚁后来决定工蚁,而是由工蚁来决定蚁后的生存。 后面模块介绍了... (展开)> 更多书评 13篇
论坛 · · · · · ·
这本和蚂蚁的世界有啥区别? | 来自月下独坐 | 2024-07-27 12:07:4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
海南出版社 (2003)8.6分 266人读过
-
遠流 (2000年06月01日)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Belknap Press (199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后浪 · 生态与环境」 (后浪)
- 「后浪2019书目」 (后浪)
- 「后浪科学」 (后浪)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蚂蚁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芸香识意 2022-05-12 19:55:57
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关于蚂蚁的社会构成、种类、生活、繁殖、共生、寄生,图片精美细致,文字严谨幽默,知识系统全面,内容深入浅出,虽然因为出版时间较早(英文原版1994年),部分数据受年代局限仅能作为参考,但并无损本书的专业性,而最有魅力的一点大概是观察作为一个超个体存在的蚂蚁集群,我们见证了社会的诞生。
2 有用 cute 2022-06-04 23:05:25
《杂草的故事》之后又看了《蚂蚁的故事》,发现博物学的书还真是能让人感到心灵平静。不过还是有点希望博物学著作能不带理论和人类经验的模子,忠实地描述这个世界和它的物种。毕竟有时候理论就像一个罩子,会盖住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和启发性。
0 有用 PetrichorDai 2021-11-26 08:30:20
非常有意思。很多情况下,蚂蚁比人类有智慧。
0 有用 C 2022-09-27 23:57:17 重庆
有些细节没必要,比如讲血缘选择和利他主义中的数学基础,等等。非常细致,蚂蚁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
0 有用 第欧根尼的狗 2022-02-12 14:44:17
观察蚂蚁是一件可以让人类放下傲慢的事。跟这种头脑简单的真社会性小昆虫比,人类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如果社会表现型也是种进化现象,人类和蚂蚁应该也算得上趋同进化了吧?在神奇的生物多样性背后,蚂蚁可以让人重新思考规模和效率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