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研究 短评

热门 最新
  • 7 金智媛 2020-02-17 14:11:56

    第三章 对于范仲淹所撰的碑志所见郡名考论 一言以蔽之 难道 不是宋人署名喜欢高古所致吗? 就像范常自署名高平人 此“高平”是指春秋时期吴国都城高平里 跟其籍贯苏州并不矛盾 至于 有些地名的考证完全是没必要 第四章基于刘静贞先生的真知灼见而展开的论述 颇具启发性 个案研究中 范吕解仇明显是跟王瑞来对着干 至于其它章节 略感麻木 ps:点头哥近些年注重出土文献 对于相州韩氏的研究 颇有见地 只可惜 氏书收录不多

  • 4 百里映雪 2019-09-05 21:41:59

    从立意来看,超脱于宋史研究的一般眼界范畴了。从宋代墓志的释读到与史实记事的对比、联系,该书都做了一个典范。有些角度已经算是蛮深入的了,全篇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不废话,概括了当。无前言和后记,有意思。算是宋代墓志研究著作中的开篇之作了。

  • 3 三清喵 2021-06-30 17:30:16

    学术回顾部分价值最高,正文部分令人比较失望,唯吕范结仇一文相当出色。譬如第一章对北宋碑志的撰写类型之探讨,第四章对北宋墓碑撰写的丧家因素之分析,几乎搁任何朝代都可适用。第三章对范仲淹所写墓志中郡名的讨论,显系拼凑字数;对韩公姓名的考论,有点走火入魔。😹绪论批评前人研究缺乏体系,可是该书绝大部分还是个案研究。65页所谓“东封西祀”,恰是刘后以降塑造的概念,赵恒始终以圣祖崇拜为核心。66页引文作“道人”,作者却径称“道士”,殊不知两者并非等同。全书个案均系上层官僚,下层民众却未曾着墨,为数不少的僧道墓志更未涉及,有点遗憾。

  • 4 关东游侠儿 2021-12-28 17:53:33

    三星半,全文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如果是硕士毕业论文,那么是极为优秀的。尤其是五、六章个案以及附录的两个个案,以及对韩琦家族“中散公”考是值得我学习的。可以看见著者收集史料之勤与一定的考证功底。一至四章就有凑字数之嫌,特别是个人比较感兴趣的墓志碑铭与北宋政治,作者蜻蜓点水式的写法让人难受,远远不如罗昌繁的硕论,更别提中古某神了。

  • 2 单手运球杨改之 2022-03-22 15:30:05

    联想柳立言先生等编的《五代在墓志》,再对照本书,觉得作者的视角太局限于政治人物了。墓志书写与北宋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做一个学位论文的题目,作者只写了一章……

  • 3 關關雎鳩 2022-04-27 12:13:00

    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

  • 0 不思归. 2023-04-18 23:45:12 北京

    有的内容适用一切研究墓志的文章,比如列表统计找共同点,有的个案研究又不够深入,或许两宋石刻文献真的有更多利用的角度?

  • 0 凝云不流 2023-04-22 17:31:01 上海

    范吕结仇与解仇一章最好,“丧家因素”和自撰墓志的讨论太过无趣,浪费了这么好的角度。其他章节有水字数的嫌疑,且内容前后多复现。给绪论加一颗星。

  • 0 闲云野鹤 2023-05-03 21:21:54 山西

    2021.5.13 读毕

  • 1 Perserkatze 2023-06-17 15:23:43 北京

    吕范解仇一章最好,指出这是欧阳修出于政治需要构建的解仇,其中涉及到吕、范、韩欧等数家间的矛盾和利益。但尤其是前面几章感觉像是没读过中古研究墓志的东西所以谈了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比如墓志由谁来写、谁来求写、里面会有历史书写……最离谱的是墓志不写当时地名写前朝地名,这一个直接可以用“用典”概括的常见内容干嘛要写十几页还特别花一页证明范仲淹写的姑苏就是苏州……

  • 2 朵朵小时候 2021-06-22 00:17:26

    丧家和撰者的冲突有趣。

  • 0 大中祥符九年 2024-06-01 16:37:26 福建

    7。较散,墓志还是有的做的,问题在于,个案呈现的问题,恐怕是大帽子扣小头。吕范结仇有不少论证比较漂亮,王瑞来为满足自己的人论证逻辑,故意歪曲史实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过本书有些语病,一些表述也不够通顺。以后挑几个好的切口吧。

  • 2 琅明轩 2021-12-04 20:48:08

    第三章对郡名的考证略显冗长,比较好奇的是,宋人这一好用前代名物的风气如何形成,一些名称因何、何时成为一地的别称/俗称的?似乎还可以深挖一下。石本与集本的对比、撰者与丧家的冲突等都是很不错的角度。个案与例证多为士大夫墓志,其他如佛道墓志没有涉及(这也是书题应有之义吧),有点可惜。 P144“范仲淹长子范纯仁”,估计笔误了。

  • 3 木叶山居士 2020-05-25 11:34:40

    全书的一些观点是非常新颖的,有些考证也极其用心。但本书最大的败笔似乎是附录考证比较草率,以及诸多引证的观点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是不建议,是觉得有必要看一些新一点的文章)的居多,对新的论文著作以及海外、台湾等的关注相对少。特别附录一以及正文的某些篇章读起来像是中学教材……总体而言,还是对我有许多启发的!

  • 1 临汉隐居 2021-06-30 23:47:24

    郡名那部分怀疑在水。但不少表格觉得挺有用处,话题对俺来讲也很有意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