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之际 短评

热门
  • 66 自喻适志与 2019-08-08 03:19:36

    简单翻过,主要是看了一下结论和叙事,对考据部分兴趣不大。秦晖后面还会再出几本别的,这本只是试探一下上面对他的看法。

  • 46 流惜子 2019-09-19 22:26:14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晖曾经对明季历史研究颇丰,更高质量地点校了明末重要史料之一《柴庵疏集》

  • 34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09-01 23:57:48

    不能说没有收获,对于大西政权的讨论与韩王的考证都能看出作者的水准,只是评价方式和理论过于陈旧,收入的都是八九十年代的文章,没经过任何修订,置于今天看完全和作者自身的水准不匹配,如果农民战争史还是顾诚时代的套路,那真不如不出了,当然也有作者的无奈,不管是之前那本书还是秦的现实处境,但既然炒出了名气总还是要对得起读者。哪怕是前言里面多少写点更深入的东西,而不是以考证之功自我掩饰。

  • 22 Justin 2019-08-24 20:55:35

    早期研究成果,顾老影响大。崇祯帝喜欢让臣子担责,事成功归己,事败过罚人,到最后,人人避事。

  • 19 陆钓雪de飘飘 2019-11-02 14:33:31

    崇祯帝对臣下如此玩弄权术,怎能得到可用之才?这就难怪他觉得臣下都不可信任,明知“阉党”可恶,还要用宦官去监视大臣。像袁崇焕这样的抗清名将,清(后金)略施反间之计,就假崇祯帝之手把他除掉了。幸亏嘉靖、万历这些昏君不像崇祯帝那样“英明”,否则戚继光、张居正等辈能否善终也很难说!崇祯帝的真实形象实在并不像封建文人描写的那样光彩。他的昏庸虽然表现形式与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有别,却也活活地勾画出了一幅腐朽的画像。明朝的覆亡固然是大势所趋,积重难返,但与崇祯的贪吝短视、昏庸无能、措置失宜也不无关系。相反,越是抬高崇祯帝的形象,越能起到团结、安抚前明地主阶级的作用,越能显出清朝入关“为崇祯帝复仇,讨平流寇”的“伟大”,越能体现出“自古得国之正,无如我朝”。因此,他们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流风余韵所及,误读成影响

  • 6 Zmail 2019-08-05 17:00:12

    明清史论文合集。论文良莠不齐。个人认为对大西政权的研究很有意思。

  • 3 罗成 2019-08-27 23:20:35

    文章有点老,读起来有点违和,有点小失望,但还是有洞见,分析稍弱,但是叙述与考证不错。

  • 4 holly2007 2019-08-31 20:24:13

    本作集结作者卅年前散落在各刊之旧作,眼光落于明清鼎革之际,此段传统研究领域——社会转型及思想骤变内容不多,反而大部分是彼时号称历史学“五朵金花”之一的农民战争史。依今日所观,呈现一种加拉帕格斯化现象,即与国际历史学主流之脱节,除史料饾饤可取外,观念陈旧,持论不痛不痒,恐怕现在作者亦未必不悔少作矣。当然,正因时代弥远,本作突然获得了某种现代考古意味,即成为史学史鲜活范本,亦未可知也。Bug 2 处:P78,倒数第5行,“李定园”应为“李定国”;P347,倒数第8行,“唐肃宗”应为“唐玄宗”。

  • 4 陈小憨˙Ꙫ˙ 2019-09-01 12:23:10

    明朝的覆亡固然是大势所趋,积重难返,但与崇祯的贪吝短视、昏庸无能、措置失宜也不无关系。明学鼻祖崇祯帝🌚

  • 2 青稞先生 2021-07-31 00:48:39

    少时旧作。过差,不可读,不如不出

  • 3 枕流 2019-09-05 18:30:56

    “又红又专”时代的秦先生。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 1 ibrahamvic 2022-06-12 12:35:41

    读不下去了,就读了一半

  • 1 犹群 2023-03-18 22:48:14 北京

    完全看不下去 这是可以说的吗

  • 1 愛飛翔 2024-04-17 14:00:47 陕西

    裡面的文章都很精彩,講南明與大順、大西之間的互動,以及明代海商的幾篇,尤其值得關注

  • 1 qwe 2023-09-05 20:02:33 陕西

    阶级论,是否略显陈旧?

  • 1 Toadskin 2023-03-31 18:21:20 四川

    时代痕迹明显,但不无启发。

  • 1 qilin516 2023-02-03 10:31:45 江苏

    本书辑录著名历史学者秦晖关于明清交替之际的一组研究文章,以纵向的时间轴论,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横向的领域而言,主要从“农民战争与土地制度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几支政治力量的战时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角逐。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