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归未来 短评

热门 最新
  • 40 阿九冻蒜 2019-09-03 21:17:54

    戴爷出书!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 12 曾大勇 2019-11-12 00:49:02

    保卫电影,保卫想象力

  • 12 2019-10-30 01:27:47

    作为读者也会很有话说的对谈集。前半本很好,后半本越来越没意思。对谈是按时间排列的,越近越没啥意思吧。另外戴锦华还是很马左那一套文化分析方式,对电影的分析很厉害,王炎在谈立场的时候就没办法看(他好像也没啥立场……)

  • 16 road 2020-01-05 15:25:10

    刚翻开书,发现是对话的结构。没敢抱太高的期望。读完了真香了。真的当得起这本书的副标题――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对新中国主旋律电影、好莱坞电影的政治隐喻、电影中的“恐怖主义”、胶片电影到数码电影的转型、新中国的影片进口史、间谍类型片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电影都做了简明的介绍和评论。很具有启发性,不仅通过电影说明了我们的当下从何而来,也强调了电影对现实的生产。艺术不仅生产乌托邦,更关乎我们的现实。 如何能做到这样清晰,灵活,与时俱进又始终保持着对生活对人的热爱呢。楷模啊

  • 2 崔中石 2024-02-23 12:35:37 江苏

    戴锦华谈电影和文化层面的内容是很精到的,一谈到历史和政治领域就有点扯了。以及最后一讲“保卫电影,保卫社会”那段话简直令人喷饭。唉,学院派。

  • 5 噠噠噠 2019-10-02 00:00:00

    对谈在社会-影片、现实-再现、显影-遮蔽等这几个脉络展开,大部分集中在(次)类型片发展的历史和脉络,体现着二位学者一种“全局观”。最后谈论到新媒介下的知识型和经典性,对现存的学术研究取向和方法进行了反思。

  • 2 江海一蓑翁 2019-09-03 20:10:28

    戴锦华和王炎这两位知名学者围绕当代电影展开的对谈实录合集,主题从电影的技术、形式、内容,到影像背后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讨论视角也呈现为从个人情感与记忆、电影政治经济学分析到文化研究等多角度的交汇融合。无论是人生经历、观影体验与时代现实探究,两位学者都可谓是积淀深厚、感悟良多,因而二人的对谈也是干货十足、火花闪现,非常值得细读。

  • 2 moonlightmile 2020-06-24 09:50:13

    王炎在对谈中显得有些弱势啊……每次读到戴老师“宣告电影(film)已死为了期待电影(cinema)未死”的时候都莫名地激动,或许正是当下我自己的心病使然——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去电影院呢?如果失却了唯一的与异质异构的人们相聚的物理空间,那么卡耶博特“巴黎的雨天”将会真正地、无法弥除地渗透到我们的血液与灵魂中去了。这一天千万别到来啊。

  • 0 Peter Cat 2020-11-12 20:20:31

    感觉补了戴爷五次讲座,王炎老师也很扎实。

  • 1 王不知道 2022-12-31 18:43:00 湖北

    10.14夜 二楼 工训 放在一年以前,这种形式的对话应该会给我更大的启发。戴锦华对影片意识形态的分析与各国际地缘政治的动态结合造就了一种乍看上去无可辩驳的电影史观,然而,这背后却透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学术的傲慢,最终使他们的讨论疏离了电影。在这种视角下受到谈论的电影终究是史观,是政治,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他们确实也很巧妙地回避了对电影美学的正面探讨)。而学术的傲慢就在于此,电影在这里被还原为一套套历史的时装,始终无法抛弃自己过分武装的学术工具。电影研究者和影片在此被还原为劳动者和工具的冰冷关系。电影就像是只有戴了手套才能抚摸的工艺品,隔开了这一层,就无法言说作为一个观众与电影的“相遇”体验。在我眼里,过于被信赖的学术工具也是一种诅咒。

  • 1 伊夏 2021-03-27 10:43:54

    前半本好于后半本。但也足以成为本月最佳。

  • 2 琴酒 2020-08-28 16:29:07

    框架三板斧,但是具体历史的梳理值得一看,比如反恐电影的谱系,和冷战的关系,译制片在1949年后的发展历程,非常有利于破除刻板印象。我最喜欢的是讨论胶片到数码的第四章,simulacra对于以“再现性”为基础的传统理论的冲击。

  • 2 作者有异兽 2020-12-25 01:53:54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从各个方面来讲都十分“好读”的“闲书”,虽然是对话录,但是每一章谈的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每一章都很有内容,很多地方都会有那种“本来只是当做闲书来读,却获得了很重要的启发”的感觉。印象最深的还是与当代中国相关的历史与记忆,还有最后谈到的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性的话题。

  • 1 tomfrankie 2021-01-05 12:24:47

    一如既往地,看着的时候觉得很嗨,看后不知道说了什么

  • 1 擊球手 2020-11-28 04:15:15

    一场不断指向自反的对谈,充满着电影学的自觉与魅力 借重于文化研究的谱系学方法,二位老师的谈话正如书的题目《返归未来》一样,不断回返于媒介与社会二者之间。如果说最初的几章是试图从漂移为屏幕研究的电影学/电影理论中,按照跨媒介的文化研究思路,将电影重置于社会视域之内,从而恢复电影学这个初生就因为新技术革命而变得岌岌可危的学科的边界。那么后几章对知识转型的探讨,则真正切中了肯綮——20世纪以索绪尔为源头之一的语言学转型,其真正的指向——建立某种普通语言学的诉求——不仅体现为以狭义语言学为范式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而且以充分的自反性指向着媒介自身。只有通过媒介与载体的比较,我们才能揭示知识型的嬗变。也只有抓取住媒介在转换与翻译过程中所重新涌现并被激活的现实,我们也才能寻获新的言说场域与实践的可能所在。

  • 2 烤芬 2021-01-30 05:57:15

    翻开才发现是《中华读书报》专栏合集。我家是《中华读书报》十数年如一日的忠实订阅者,这些对谈我近年间零零散散都看过了,经常是爸妈在厕所读报时发现了他俩,然后单独折出来那一版放在我的书桌上。读报时觉得一版文字很多,读在书里觉得真是只言片语啊。

  • 2 艾吉奥 2020-05-10 21:02:25

    戴带有法式左翼的观念,她所解读的电影总是绕不开二战以来的左翼运动,阶级能指是她话语中少不了的策略,王的解读带有学院知识分子的风格,缺乏戴的批判性。

  • 0 电胆马 2020-12-13 22:10:25

    当再现成了唯一现实,对媒体份额的争夺成了权力的演练场,不能占有任何媒体份额的人们,全世界的边缘人群、弱势群体,便真的成了今天世界的子虚乌有、魍魉鬼魅。因此,后冷战时代左翼社会运动的特征之一,便是必须寻找某种道具甚至是表演性元素,才可能消除其社会隐形,暂时获取某些媒体份额。/权力分配份额也是媒体占有份额。

  • 0 狷尼 2021-04-21 17:59:50

    戴老师强势carry,当然很多内容在她的讲座和公开课里也有,比较喜欢236,对电影史也有很多收获。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