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与文化 短评

热门 最新
  • 32 殷顽民 2019-10-11 18:49:03

    这本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面”,一是体现在内容上基本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尾声中国艺术的全部历程和门类,二是在视角上其讨论的问题也超越了传统艺术史的框架,对政治、经济、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也颇为重视。而后者对读者是一种“减负”,即通过对各时代历史背景的简要论述减轻了对读者知识储备的要求。求“全”难免就有淹没重点的嫌疑,体例上也不太可能对某一门类乃至某一些典型艺术品做深入的探讨。不过,这对任何一部单卷本的中国艺术史而言,恐怕有吹毛求疵之嫌。书中回避了大段落的理论诠释,而是将这类评论和解读打散,穿插在文中各处,往往在不经意间突发妙语。总体上,宋代之后的章节更为出色,当然这也是目前美术史研究总体水准(亦受制于材料)的反映,最后一章的结构设计颇为精巧,值得研究近200年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朋友借鉴。

  • 29 狮子想来吃小猴 2019-09-13 19:40:59

    陶渊明写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真是我读此书体验的写照啊!

  • 17 闻夕felicity 2019-09-13 21:25:51

    本来挺担心这个大部头不好啃,啃起来发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①可以借用更新更国际化的眼光重新审视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查漏补缺、修订更正;②打通中文艺术语言和西方艺术语言的壁垒,跨文化跨学科地相互映照;③把这几年走马观花的博物馆看展整合和串联起来、把碎片连成一条线;④整理了一些以后希望能看的博物馆和展品。

  • 9 宝木笑 2019-10-13 16:14:26

    杜朴(Robert L. Thorp)与文以诚 (Richard Ellis Vinograd)的合著显得意味深长,他们似乎在晦涩地传递这样的认知:不同文明体系中的人们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只有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才有深入交流沟通的可能。同时,这部美国人写的厚重的中国美术史(或称艺术史)也在传递着更多的信息:选取怎样的视角决定着最终的结论,科学的方法论对突破不同文化系的次元壁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近乎陌生化的叙事中,我们读到了新鲜:原来我们在别人眼中是这个样子的。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 7 malingcat 2019-09-25 17:52:55

    美国多所名校的中国艺术史经典教材。修订版,厚重,超级有质感。与一般外国学者写的中国美术史不同,本书的重点其实是在文字,补足了社会与文化的纬度。要在考古、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脉络中精选,对于外国学者是有难度的。最后结束于徐冰的天书,令人满意。

  • 4 维舟 2019-11-20 22:13:19

    作为美国多所大学教材,写得四平八稳,可能也代表美国学界对中国艺术的看法,有几点值得注意:注重从文化理路来理解中国艺术;篇幅分配上,厚古薄今(420页篇幅,先秦占了近100页,近现代却仅有50页),这也许表明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侧重点;重西方理念中的造型艺术,绘画则基本只讨论画本身,而非诗书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篆刻则几乎只字未提。p.s.印刷相当精美,译文也很下功夫,唯略有小疵。

  • 4 沈入忘🌟 2019-10-05 18:17:33

    读过老版,新版花时间翻阅了一下,装帧排版纸张各方面都有提升。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本艺术史,他按照艺术发展的历史自然分段,读来非常顺,完全不枯燥~

  • 6 神威 2019-10-25 21:54:28

    修行26th,入手后三夜读完,大喜过望,装帧配图精美是后浪的功劳,遴选艺术作品的得当与脉络的清晰是两位作者的功劳,而最大的亮点在文字,此书严格的说应该叫中国文化与艺术而非中国艺术与文化,文字部分输出的艺术史观与文化观点甚至比艺术品本身还要重要,因而本书实为披着艺术外衣的文化史,比如在周朝前文物部分花费了不成比例的大篇幅,说明这一段艺术的不连续性,相互影响的特点,以及说明各自单一文化俊无法代表和体现华夏文明共性的重要观点,从而间接体现华夏文明发展嬗变中最为重要的融合,对这一点的再三强调未尝没有唤起对强融合特性的文明之警惕的用意,不过这类手段高超品味佳妙的夹带私货绝不令人反感,说实话,翻开这本条理清晰而配图精美的书籍,颇有遁世之感,更多的则是感激之情,艺术史没做成画册合集太不容易,条理值很多星!

  • 6 有寂 2020-05-21 17:00:11

    典型的西方汉学视角,内容基本属于扫盲,翻译烦冗,错漏也不少,看了让人头大。封面号称全彩,然后一半都是黑白,像素感人,两百块?不买不是真后浪。

  • 1 李小丢 2020-06-24 10:16:02

    培养审美观没有捷径,老老实实看书吧!

  • 5 gshd 2020-02-18 09:28:01

    我说号称全彩版,黑白图片却占了半数,欺骗消费者,就删我书评?给豆瓣钱勾结在一起了?后浪你要点脸行吧。恶心死了。

  • 4 璃人泪@2011 2019-10-08 19:30:07

    跟之前读过的中国艺术史著作挺不一样,无论是视角还是代表作品的选择。可作为启迪和补充

  • 2 danyboy 2020-11-18 14:01:37

    断断续续翻了一年多,总算看完了。这是一本教材,所以体例、语言风格以及结构,都是具有教材特点的,整体上简约而概括。但这是美国修习中国艺术史的教材,所以可以看到许多不一样的视角,一些观点也很不一样,收录的图片的艺术作品有一半是收藏在海外的。译者的著要读,因为正文有错误的地方,注释做了更正,例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影骨,正文以为都是真的。自元到当代的时段划分有特点,特别是最后一章,从晚清一直划到20世纪末,把清代的画作和当代的装置艺术并置,那种新鲜感,还是很有收获的。

  • 1 后浪 2019-10-15 14:51:55

    这本经典之作《中国艺术与文化》终于盛装再版啦~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推荐给热爱艺术的朋友~

  • 2 雾凇 2019-09-25 17:30:39

    美国人写的中国艺术通史,从文化共性角度来划分和梳理艺术品的演化发展,很多具体细节没办法展开,还是觉得很启发。 收获很多,值得反复看反复琢磨。

  • 1 沈昆默 2019-11-25 18:23:56

    也太好看了吧,是逢人推荐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 1 amstel 2019-10-24 14:06:08

    西方视角的中国艺术史,也挺有意思的。正好孩子学中国历史,做补充挺好的

  • 1 ★烤焦的鲤鱼★ 2019-10-07 19:28:33

    都怪自己见识少,越读越有趣

  • 2 鸟枪换炮 2019-10-03 20:32:50

    很好看中国艺术史教科书,把从古至今的艺术单品和艺术模式与其所从属的中国社会具有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串起来讲确实很不容易。虽然对本国艺术文物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下热门,但太多时候人们还是带着孤立和静态的观念去观赏艺术单品,从而忽略了艺术和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本书不是没有小瑕疵,但对非艺术史科班出身的读者,最大的益处在于读后应该能以一种更为开放、动态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艺术珍品,而且是带有问题意识的去理解中国艺术。

  • 1 刘欣的后座同桌 2019-10-10 22:04:50

    太可以看出西式教材的风格了,编排非常灵活。很多资料都是国外藏品,对我来说很新鲜也很难得。长评见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