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吴大澂与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命运”这一整体研究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以吴大澂及其周围的官僚群体为中心,探讨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收藏活动的社会机制。晚清官员收藏活动得以展开,涉及多种社会因素,包括藏品买卖的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员的收入和支出、官场各种礼金往来的规俗等。作者利用大量未曾刊布的稿本、信札等材料,细致还原了整个收藏过程,并以此为切入点,与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若干理论进行对话,其背后所蕴含的思考方向,更是值得研究者引起重视。
作者简介 · · · · · ·
白谦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国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博士学位,1990年获硕士学位后转至耶鲁大学攻读中国艺术史,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任教于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终身教职。2015年7月后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现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
目录 · · · · · ·
一、导言:收藏史研究的文献问题
二、青铜器收藏
三、书法与绘画
四、拓片市场
五、何谓收藏?
中篇 信息、票号、运输:收藏活动的网络因素
一、信息
二、票号
三、运输
四、余论
下篇 吴大澂的收支与收藏
一、吴大澂的收入
二、吴大澂的主要支出
三、收支与收藏
余论:吴大澂的古器物研究与近代学术转型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马关条约》签订后,吴大澂于1895年五月二十五日,为战争赔款一事给张之洞发了一通电报,提出以部分家藏古董抵赔款: 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收支与收藏 -
这个月共有二十九天……二十三天都有写信,全月共写信66通。……他的信通常不短,所以,写信要花去他大量的精力……这却是管理一个广袤的帝国所必需的信息流动的重要方式。由于朝廷允许官员的私信通过官驿递送,官员(包括退休官员)在通信方面要比一般士绅方便多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信息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
-
四百两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一处不错的住房。翁同龢的日记还告诉我们,当时收藏书画,过二百两者即为“巨金”。 1872年冬,苏州耦园的主人沈秉成以五千两银子的巨款买下了曾由张廷济收藏的虢叔钟,创清代青铜器市场价的最高纪录。这笔银子在当时差不多能买下苏州著名园林网师园和留园。沈秉成手笔之大,令人咋舌。
2020-07-14 11:11
-
没有铭文的古董该怎么办?在陈介祺看来,那只不过就是“器”或“物”而已,如同珠玉。吴云的态度似乎比陈介祺要更积极些,他在致吴大澂的信中说:“金器无文字者,仅与废铜同价。鄙意倘得式样奇古,朱绿灿然者,亦大可收罗,作为案头陈设,饶有古致。”在吴云看来,没有铭文的器物虽“与废铜同价”,但因有观赏价值,还值得收藏。如何利用没有铭文的古物来研究经史,陈介祺和吴云这两位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似乎并没有认真思...
2020-07-14 10:03
没有铭文的古董该怎么办?在陈介祺看来,那只不过就是“器”或“物”而已,如同珠玉。吴云的态度似乎比陈介祺要更积极些,他在致吴大澂的信中说:“金器无文字者,仅与废铜同价。鄙意倘得式样奇古,朱绿灿然者,亦大可收罗,作为案头陈设,饶有古致。”在吴云看来,没有铭文的器物虽“与废铜同价”,但因有观赏价值,还值得收藏。如何利用没有铭文的古物来研究经史,陈介祺和吴云这两位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似乎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即便偶尔念及于此,大概也是束手无策。
吴大澂的贡献正在于,他结合《周礼》《考工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用没有铭文的古玉考订古代制度。他的《古玉图考·序》开宗明义:
古之君子比德于玉,非以为玩物也。典章制度于是乎存焉,宗庙会同祼献之礼于是乎备,冠冕佩服刀剑之饰,君臣上下等威之辨于是乎明焉。

吴大澂指出,玉器在古代并非“玩物”,而收藏没有铭文的玉器,可以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推而广之,没有铭文的青铜礼器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后世的学者指出了吴大澂的古器物考订中的一些牵强附会之处,但却是他开启(或者说重新开启)了一条研究古代文物新的路径。
回应 2020-07-14 10:03
-
-
四百两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一处不错的住房。翁同龢的日记还告诉我们,当时收藏书画,过二百两者即为“巨金”。 1872年冬,苏州耦园的主人沈秉成以五千两银子的巨款买下了曾由张廷济收藏的虢叔钟,创清代青铜器市场价的最高纪录。这笔银子在当时差不多能买下苏州著名园林网师园和留园。沈秉成手笔之大,令人咋舌。
2020-07-14 11:11
-
没有铭文的古董该怎么办?在陈介祺看来,那只不过就是“器”或“物”而已,如同珠玉。吴云的态度似乎比陈介祺要更积极些,他在致吴大澂的信中说:“金器无文字者,仅与废铜同价。鄙意倘得式样奇古,朱绿灿然者,亦大可收罗,作为案头陈设,饶有古致。”在吴云看来,没有铭文的器物虽“与废铜同价”,但因有观赏价值,还值得收藏。如何利用没有铭文的古物来研究经史,陈介祺和吴云这两位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似乎并没有认真思...
2020-07-14 10:03
没有铭文的古董该怎么办?在陈介祺看来,那只不过就是“器”或“物”而已,如同珠玉。吴云的态度似乎比陈介祺要更积极些,他在致吴大澂的信中说:“金器无文字者,仅与废铜同价。鄙意倘得式样奇古,朱绿灿然者,亦大可收罗,作为案头陈设,饶有古致。”在吴云看来,没有铭文的器物虽“与废铜同价”,但因有观赏价值,还值得收藏。如何利用没有铭文的古物来研究经史,陈介祺和吴云这两位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似乎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即便偶尔念及于此,大概也是束手无策。
吴大澂的贡献正在于,他结合《周礼》《考工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用没有铭文的古玉考订古代制度。他的《古玉图考·序》开宗明义:
古之君子比德于玉,非以为玩物也。典章制度于是乎存焉,宗庙会同祼献之礼于是乎备,冠冕佩服刀剑之饰,君臣上下等威之辨于是乎明焉。

吴大澂指出,玉器在古代并非“玩物”,而收藏没有铭文的玉器,可以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推而广之,没有铭文的青铜礼器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后世的学者指出了吴大澂的古器物考订中的一些牵强附会之处,但却是他开启(或者说重新开启)了一条研究古代文物新的路径。
回应 2020-07-14 10:03 -
吴大澂的收藏活动主要集中在金石书画方面,门类甚是齐全,包括青铜器、古玉、玺印、钱币、封泥、砖瓦、铜镜、碑刻原石、陶器、碑帖拓本、书画,此外尚有瓷器、古籍等。1894年春,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撰写了《求贤馆藏古器记》一文,将他的金石收藏的主要部分做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概括: 余生平好古文字,广求商周钟鼎尊彝,积久得二百余器,多前人著录所未及;好收古玉,考其制度尺寸,得圭璋璧琮琥璜杂佩之属三百余器,又得玉敦...
2020-07-14 10:01
吴大澂的收藏活动主要集中在金石书画方面,门类甚是齐全,包括青铜器、古玉、玺印、钱币、封泥、砖瓦、铜镜、碑刻原石、陶器、碑帖拓本、书画,此外尚有瓷器、古籍等。1894年春,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撰写了《求贤馆藏古器记》一文,将他的金石收藏的主要部分做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概括:
余生平好古文字,广求商周钟鼎尊彝,积久得二百余器,多前人著录所未及;好收古玉,考其制度尺寸,得圭璋璧琮琥璜杂佩之属三百余器,又得玉敦、玉觚、璧、散璧、角及黄钟律管,皆汉唐诸儒所未见。好藏古铜玉印,得周千余钮,汉官私印三千余钮;好收古泉刀,采其文以补古籀之缺,亦集至千数百种。
由于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收入大减,基本停止了收藏活动,1894年六月末又爆发了甲午战争,《求贤馆藏古器记》中的自述成了吴大澂对其收藏最后、也是顶峰时期金石收藏的基本规模的概括。但是这一自述也有两个短处:其一,此记所列藏品的数目只是一个大概之数;其二,所列仅为青铜器、玉器、玺印、钱币,没有包括书画、瓷器、封泥、砖瓦、铜镜、碑刻原石、陶器、拓片等收藏。
《马关条约》签订后,吴大澂于1895年五月二十五日,为战争赔款一事给张之洞发了一通电报,提出以部分家藏古董抵赔款:
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
这一计划虽未能付诸实践,但它比《求贤馆藏古器记》所述多了书画、陶瓷、封泥、铜镜、砖瓦,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吴大澂收藏的种类,但是在数字上并不能反映吴大澂的收藏规模。因此,我们只能结合其他的资料来尽可能地补充相关的信息。
结合吴大澂存世的一些藏品草目及顾廷龙先生的一些记载,在甲午战争前,吴大澂的收藏规模大致如下:青铜器二百余件,玉器约四百件,印章四千余枚,钱币约一千五百枚,瓷器约一百件,石刻原石二十余件,书画近二百件,封泥一百余件,砖瓦、铜镜、陶器的收藏应相当可观,但数量不详。在他的收藏中,也有一些珍稀碑帖拓本,但数量不多。吴大澂收藏的规模在晚清不算小,但缺乏重器。因此,在晚清,吴大澂是一个活跃的收藏名家,但谈不上是当时的“收藏大家”。
虽然吴大澂的收藏兴趣始于少年,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但限于财力,他一直采取量力而行的策略,不与那些资金雄厚的藏家争锋。他利用自己宦游四方的地利之便和在文物出土密集地区的人脉,购买物美价廉的古董。而他敏锐的学术眼光,也使得他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收藏强项,1889年弃吉金而取古玉即为一例。由于古玉在当时鲜有问津者,价格相对低廉,吴大澂在一年之内收购了三四百件玉器,一举成为晚清藏玉第一人。
回应 2020-07-14 10:01
-
-
四百两在当时的北京可以买一处不错的住房。翁同龢的日记还告诉我们,当时收藏书画,过二百两者即为“巨金”。 1872年冬,苏州耦园的主人沈秉成以五千两银子的巨款买下了曾由张廷济收藏的虢叔钟,创清代青铜器市场价的最高纪录。这笔银子在当时差不多能买下苏州著名园林网师园和留园。沈秉成手笔之大,令人咋舌。
2020-07-14 11:11
-
没有铭文的古董该怎么办?在陈介祺看来,那只不过就是“器”或“物”而已,如同珠玉。吴云的态度似乎比陈介祺要更积极些,他在致吴大澂的信中说:“金器无文字者,仅与废铜同价。鄙意倘得式样奇古,朱绿灿然者,亦大可收罗,作为案头陈设,饶有古致。”在吴云看来,没有铭文的器物虽“与废铜同价”,但因有观赏价值,还值得收藏。如何利用没有铭文的古物来研究经史,陈介祺和吴云这两位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似乎并没有认真思...
2020-07-14 10:03
没有铭文的古董该怎么办?在陈介祺看来,那只不过就是“器”或“物”而已,如同珠玉。吴云的态度似乎比陈介祺要更积极些,他在致吴大澂的信中说:“金器无文字者,仅与废铜同价。鄙意倘得式样奇古,朱绿灿然者,亦大可收罗,作为案头陈设,饶有古致。”在吴云看来,没有铭文的器物虽“与废铜同价”,但因有观赏价值,还值得收藏。如何利用没有铭文的古物来研究经史,陈介祺和吴云这两位晚清重要的金石学家似乎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即便偶尔念及于此,大概也是束手无策。
吴大澂的贡献正在于,他结合《周礼》《考工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用没有铭文的古玉考订古代制度。他的《古玉图考·序》开宗明义:
古之君子比德于玉,非以为玩物也。典章制度于是乎存焉,宗庙会同祼献之礼于是乎备,冠冕佩服刀剑之饰,君臣上下等威之辨于是乎明焉。

吴大澂指出,玉器在古代并非“玩物”,而收藏没有铭文的玉器,可以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推而广之,没有铭文的青铜礼器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后世的学者指出了吴大澂的古器物考订中的一些牵强附会之处,但却是他开启(或者说重新开启)了一条研究古代文物新的路径。
回应 2020-07-14 10:03 -
吴大澂的收藏活动主要集中在金石书画方面,门类甚是齐全,包括青铜器、古玉、玺印、钱币、封泥、砖瓦、铜镜、碑刻原石、陶器、碑帖拓本、书画,此外尚有瓷器、古籍等。1894年春,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撰写了《求贤馆藏古器记》一文,将他的金石收藏的主要部分做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概括: 余生平好古文字,广求商周钟鼎尊彝,积久得二百余器,多前人著录所未及;好收古玉,考其制度尺寸,得圭璋璧琮琥璜杂佩之属三百余器,又得玉敦...
2020-07-14 10:01
吴大澂的收藏活动主要集中在金石书画方面,门类甚是齐全,包括青铜器、古玉、玺印、钱币、封泥、砖瓦、铜镜、碑刻原石、陶器、碑帖拓本、书画,此外尚有瓷器、古籍等。1894年春,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撰写了《求贤馆藏古器记》一文,将他的金石收藏的主要部分做了一个非常简略的概括:
余生平好古文字,广求商周钟鼎尊彝,积久得二百余器,多前人著录所未及;好收古玉,考其制度尺寸,得圭璋璧琮琥璜杂佩之属三百余器,又得玉敦、玉觚、璧、散璧、角及黄钟律管,皆汉唐诸儒所未见。好藏古铜玉印,得周千余钮,汉官私印三千余钮;好收古泉刀,采其文以补古籀之缺,亦集至千数百种。
由于吴大澂在湖南巡抚任上收入大减,基本停止了收藏活动,1894年六月末又爆发了甲午战争,《求贤馆藏古器记》中的自述成了吴大澂对其收藏最后、也是顶峰时期金石收藏的基本规模的概括。但是这一自述也有两个短处:其一,此记所列藏品的数目只是一个大概之数;其二,所列仅为青铜器、玉器、玺印、钱币,没有包括书画、瓷器、封泥、砖瓦、铜镜、碑刻原石、陶器、拓片等收藏。
《马关条约》签订后,吴大澂于1895年五月二十五日,为战争赔款一事给张之洞发了一通电报,提出以部分家藏古董抵赔款:
倭索偿款太巨,国用不足,臣子当毁家纾难。大澂廉俸所入,悉以购买古器,别无积蓄。拟以古铜器百种、古玉器百种、古镜五十圆、古瓷器五十种、古砖瓦百种、古泥封百种、书画百种、古泉币千三百种、古铜印千三百种,共三千二百种,抵与日本,请减去赔款二十分之一。
这一计划虽未能付诸实践,但它比《求贤馆藏古器记》所述多了书画、陶瓷、封泥、铜镜、砖瓦,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吴大澂收藏的种类,但是在数字上并不能反映吴大澂的收藏规模。因此,我们只能结合其他的资料来尽可能地补充相关的信息。
结合吴大澂存世的一些藏品草目及顾廷龙先生的一些记载,在甲午战争前,吴大澂的收藏规模大致如下:青铜器二百余件,玉器约四百件,印章四千余枚,钱币约一千五百枚,瓷器约一百件,石刻原石二十余件,书画近二百件,封泥一百余件,砖瓦、铜镜、陶器的收藏应相当可观,但数量不详。在他的收藏中,也有一些珍稀碑帖拓本,但数量不多。吴大澂收藏的规模在晚清不算小,但缺乏重器。因此,在晚清,吴大澂是一个活跃的收藏名家,但谈不上是当时的“收藏大家”。
虽然吴大澂的收藏兴趣始于少年,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但限于财力,他一直采取量力而行的策略,不与那些资金雄厚的藏家争锋。他利用自己宦游四方的地利之便和在文物出土密集地区的人脉,购买物美价廉的古董。而他敏锐的学术眼光,也使得他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收藏强项,1889年弃吉金而取古玉即为一例。由于古玉在当时鲜有问津者,价格相对低廉,吴大澂在一年之内收购了三四百件玉器,一举成为晚清藏玉第一人。
回应 2020-07-14 10:01
0 有用 Fish 2019-10-13
关于收藏史,学界已有一定研究,白谦慎此书,对以往研究有一定深入,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虽如此说,但这本由三篇论文组成的小书,还是比较粗糙,更像是一件半成品。 三篇论文围绕的是以吴大澂为中心的收藏活动。围绕收藏活动,所谈为与收藏活动相关的文物市场和价格、信息传递及其方式、文物的购买和运输、收藏相关的收支问题。 在这些论文中,对材料的梳理占据了很大比例,可见其用功之勤。第二篇中有关文物运输的部分、... 关于收藏史,学界已有一定研究,白谦慎此书,对以往研究有一定深入,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观察视角。虽如此说,但这本由三篇论文组成的小书,还是比较粗糙,更像是一件半成品。 三篇论文围绕的是以吴大澂为中心的收藏活动。围绕收藏活动,所谈为与收藏活动相关的文物市场和价格、信息传递及其方式、文物的购买和运输、收藏相关的收支问题。 在这些论文中,对材料的梳理占据了很大比例,可见其用功之勤。第二篇中有关文物运输的部分、第三篇余论中所述吴大澂的收藏及金石、名物研究与近代学术转型的关系,对我较有启发。 应当说,这些论文的格局开阔,把对收藏活动的分析、思考纳入到了一个文化体系当中。我以为这几篇论文的意义,在于使收藏活动被当做社会文化现象去理解。不过整体处理仍不够完善,是个遗憾。 (展开)
0 有用 幺幺林 2020-06-14
对于政府官员特别是高官来说,国家危难之际的收藏活动确实可能面临“玩物丧志”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在晚清,政府官员的私人收藏活动和他们的社会职责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由于大清帝国面临的危机而被突显出来了。
0 有用 Moe 2020-09-01
终于读完了!
0 有用 坐地而行 2020-02-11
通过收藏看人物,看时代,看世界。
3 有用 草虫 2019-11-09
借口要了解晚清金石学和古董商的关系,翻阅了这部以吴大澂为中心的研究论著——自然,吴大澂不能和潘氏、翁氏等久负盛名的收藏家族相比,但以吴大澂这位有着开风气之先的收藏家为线索,梳理相关的书札、日记、档案,能管窥到清季收藏的一些典型案例。从叙述和可读性来说,三篇各有侧重,叙述也不显得拖沓,从阅读的感受来看,比起《古欢》要更耐读一些。
0 有用 陸沉 2021-02-25
单篇论文都读过,所以书倒读晚了。史料功夫了得,但还只是一个阶段的研究产物。期待最终成果~
0 有用 黄西蒙 2021-02-20
晚清官员收藏与玩物丧志的问题
0 有用 公子小白 2021-02-10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0 有用 一头小毛驴 2021-02-10
主体是三篇论文。并没有太多令人惊喜的东西,主要是利用一些已有的研究对作者爬梳的日记等文献进行了解读。可以说,文章的核心是吴大澂的通信及其他手迹。以此来做个剖切还略显薄弱。不过收藏类的相关资料本来就少,能大致还原一个轮廓也是不错了吧。所谓艺术社会史,中心是艺术人物,他们如何衣食住行,怎么为自己的行为做逻辑解释,当前能做的似乎也就是这个层面。
0 有用 毛毛虫 2021-02-06
有点意思,材料翔实,叙事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