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短评

热门 最新
  • 14 虾米 2019-10-18 10:43:52

    相较地中海,从日本到东非的海上交流史著作可谓少之又少,这本有补遗之功,考虑到亚洲海域周边文明的复杂和考古证据材料的参差不齐,此书的写作就更不易了。作者的大致思路是,既强调三大核心海域(南海、南亚、海湾及其周边)各自独特的发展性格,又将其从碎片到整合的“一体化”进程尽可能呈现。以此为出发点,作者探讨了推动一体化的相关要素:大陆权势的海洋政策与制度、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跨洋传播、贸易与资本的周转流动、知识与技术的普及交流,等等。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动态而非刻板的、区域重心不时动荡转移、进而折射陆上强权如接力般盛衰不定的海上丝路。

  • 5 后浪 2019-11-29 15:34:46

    该书由著名德国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葡萄鬼)撰写,聚焦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严谨的笔触描述了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由亚洲人主导的宏大海洋世界。

  • 4 danyboy 2020-06-06 09:25:25

    给四星主要是基于颇富深度的导论和全书清晰的框架、每章的小结。但就内容来说,更像是一本厚重著作的提纲,罗列了很多知识点,就好像在期待展开论述一样。但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文献不足征,作者本着严谨的做法只能点到为止。另外,本书的写作目的应该是给不了解亚洲在海洋中的地位的欧洲读者,告诉他们亚洲曾在中国、印度、阿拉伯的动力下,有过辉煌的海洋文明时代。

  • 7 陆钓雪de飘飘 2019-10-19 13:58:56

    本书以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各海洋文明为主体,以自东向西的顺序,着重强调了沿岸文明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互作用。另外,本书也强调了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东南亚发挥的影响作用以及东南亚各文明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的区域交流状况,将一直以来缺乏关注的东南亚地区嵌入“海上丝绸之路”所覆盖的广大领域。在这片领域里,南印度、东非海岸和亚丁湾、波斯湾等地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书在探讨以这些区域为代表的“西航路”部分时,也讲了地中海航路与日后西欧开辟的大西洋航路对于印度洋—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本书也提及了15-16世纪的印度洋—太平洋形势变化,着重强调了老牌航海大国中国与西欧新兴殖民国家葡萄牙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明朝最终被葡萄牙取代,荷兰和英国并入世界

  • 3 阅读安妮 2020-04-13 20:44:03

    整本书感觉还是条理很清晰,导论部分也挺不错。这种大部头的书很难写也很难读,这本算是非常友好。问题是没有史料和文献做支撑,不过最后的外文参考文献是难得的资料收集

  • 2 戒逋 2020-04-22 16:34:06

    综述有余而开拓不足,受到可用史料的局限,很多关键问题都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但布罗代尔式的扎根自然本底的架构,和“后布罗代尔式”的多个子空间拼贴马赛克模型,不失为理解海上丝绸之路较为贴切的方式。 (ps: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长期居于内陆,但奈何体量太大,无意中却成了海上丝路的最大发动机,可见大国的“霸权”属性是固有的...不过这种客观形势可能与中国古代统治者们想象的“万国来朝”的状态大相径庭)

  • 1 庄蝶庵 2020-02-21 22:53:46

    简练、精准的海上史,范围从想象的古代到16世纪,终点为明朝从印度洋的退出和葡萄牙人势力的侵入,这当然意味着时代的转变:现代开始。作者对航道、沿线国家的兴衰轨迹、商业贸易、航海技术的分析,保持了极大的克制,毫无文学性的想象,其超然、客观的史识,令人赞叹。这样的一部著作,自然会令我们感慨,世界确实变小了,一片大洋、千余年的历史,可以容纳在一本书中。

  • 2 徐子陵 2019-12-06 08:39:32

    中国虽然长期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但一直以来都和海洋,都和商业有着紧密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出现,并从唐末开始加速发展,历经宋元,在明代达到高峰,贸易的触角伸到了欧洲、非洲,甚至是大洋洲。高潮的表现,就是明朝官方推动的郑和下西洋。但明朝以后,由于国家安全问题,明朝官方主动退出了海上贸易,但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始终没有断绝。明清两朝实施的“海禁”不仅是一种谨慎防卫的表现,也是一种规范贸易的努力。不过,“海禁”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西方在中国的利益扩张,西方人便站在自己的角度将“闭关自守”的帽子扣在了明清朝廷的头上。

  • 2 慢慢走 2019-11-14 07:15:22

    体例较接近《亚洲史概说》,以布罗代尔手法作为引文;基本梳理了海丝商路,其中关于东南亚的商路论述,贸易发展给予较高评价。 相比陆路极易被强敌封锁,海路更为分散,宽松(当时技术条件难以封锁海峡及公海)。而分散,跳跃的动态特性也让真实与虚构长年共生,难以厘清脉络;自有之物置身陌生之境,凸显异域风采的敏感。 略显伤感的是,明与葡在最初的接触后,葡的记载呈现出一种丰富无比的多样性;而明,却对文本中的一切变化关上了大门。

  • 0 sub rosa 2019-11-08 14:27:55

    比想象的要好

  • 3 小糊涂神 2021-04-30 16:50:38

    五星入门读物:翻译总体而言很流畅,每一章节的地图都做得很用心,内容详实,信息充分,图文并茂;罗列出的各种观点具有启发性,对于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来说,确实能通过此书学到不少知识点。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对东南亚的历史概貌和地理方位有了清晰直观的认知。另外,文中推测郑和下西洋的一个原因是对帖木儿帝国(或蒙古人)形成夹击之势,也是一个有趣(脑洞很大)的观点。美中不足的是:德式严谨有些过头,导致某些地方可读性略差,尤其是各节结尾处行文拖沓,繁琐(这种可能存在、那种可能也存在、似乎、不一定、尚不清楚、不准确…等等)。

  • 1 陸鰅痷 2020-07-12 02:27:56

    作者懂得很多很多。采取年鉴派的方法,自然也必须担起年鉴派曾受到的诘问:研究之目的是什么?史学作品终究不可能像文艺作品那样,无视这一问。

  • 2 168 Hours 2020-05-12 20:45:46

    德国人写的海上丝绸之路通识著作,从基本的地理环境开始介绍,时代划分的基础是中原王朝的朝代变迁,从公元元年左右到1500年止,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提到”丝绸之路“,只有中国参与其中,这一称呼才能成立。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是印度洋…

  • 0 雾凇 2019-12-10 13:45:33

    很专业的一本书,资料很多,对历史上基于海洋的贸易、文化交流做了梳理。

  • 1 STARFISH 2021-04-30 22:53:30

    好爱这本书的书香味!好奇后浪这个系列都这么香么?真香现场,想为了书香味买书了。。。

  • 0 My Soul 2022-03-14 23:33:57

    在世界范围内,地中海,大航海时代的历史与光辉掩盖了东亚航海历史的灿烂。而作者恰恰弥补了这段空白。我们并不是只有陆地文明,我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拥抱星辰大海

  • 2 普鲁士蓝 2022-03-14 10:15:20

    特别泛泛的按时间线来的流水账。。

  • 1 璩白秋弋瞳 2022-02-04 19:34:17

    8.5。很好的入门读物,但称不上通俗,因为信息量非常大。作者(和译者)很有条理地处理了这些信息,将其勾勒成一张横跨东西的沿海图卷。读罢,对从长江入海口到红海口的一系列城市、势力与文明有了图景式的概念。作者于可知处言之,于不可知处停笔,不失史家严谨。贝克书系的“简史”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最后,图多,好评。待二刷。

  • 2 donkeytommy 2022-02-04 16:46:27

    651-3.5分。就是一本海洋史,跟海上丝绸之路没有必然联系。

  • 2 甜橙 2021-10-30 17:50:37

    更像是综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