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郊到南郊 短评

热门
  • 63 方塘 2020-07-06 20:44:44

    “代人集团”这一概念契合读史者对北魏乃至北朝的印象,考证也颇坚固。通观国史,大抵在大争之世,多有以籍贯集结的地域武力集团,而承平之世,常见以出身阶层、学术政见不同应求而联合之政治党派。前者若西汉之淮泗沛县集团、东汉之南阳集团、三国曹魏之汝颖集团谯沛集团、孙吴之淮泗集团江东集团、蜀汉之益州荆州东州集团、朱元璋之淮西勋贵、按陈寅老的说法所还有谓隋唐三源之关陇、江左和山东集团。后者如东汉之清浊两流、唐之牛李两党、宋之新党旧党、明之阉宦东林。一句话,打天下靠老乡,治天下需靠天下人。而从靠老乡到靠天下,又往往有貌似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斗争,《从西郊到南郊》讲的就是从靠老乡到靠天下的故事,文明太后、孝文帝是两代主角。当然,靠天下人也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天下人终究是要分派别的,不以地域即以出身政见罢了。

  • 54 匪有韭无赚梁皇 2020-07-08 11:20:02

    抱着礼制史期待读这书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它其实是挺典型的政治史研究,也颇具开创性。可能是爱酥及乌吧,感觉康乐是我喜欢的那种学者——用好常见书,当个正常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的东西让人懂。

  • 34 上一当 2020-07-02 21:05:36

    讲魏晋南北朝的书不多 这本写得非常详实 看了这部外族“占领”中国的历史 觉得满清是真的很操蛋 虽然也吸收汉文化但是却对汉人很鄙视 统治者也只是把自己当成管理中国的“代理人”而不把自己当中国人

  • 28 隐清 2020-07-02 00:39:17

    作为余英时之徒,韦伯中文译者的知名学人康乐的这本成书较早的北魏政治史见解之精辟自不待言。 拓跋鲜卑从游牧部落联盟到家产制国家的建立,立国基础由离散部落的"帝室十姓"构成的代人集团结合中原士族和领民酋长;文明太后的俸禄 三长和均田制改革在制度上由“宗主督护”转向国家官僚制;孝文帝废北族传统西郊之祀,到行汉地南郊祭天之仪,仿周礼 倡孝经而禁弃胡风,无一不是向旧勋贵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迈进。 然而北魏毕竟是首个征服王朝,是辽金元清的前浪。急突猛进的改革彻底割裂了南迁洛阳的汉化元魏与驻守六镇的胡化边民。首都礼义忠孝之华化离六镇尚武镇民酋帅太远,王朝的崩溃就近在咫尺了。

  • 11 库库子 2020-08-04 23:35:44

    《魏书·孙绍传》:『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以太和改革为分界,北魏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北魏作为征服王朝,北部边疆的游牧骑兵是帝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他们是中原的征服者,边疆的守护者,享受从内地掠夺来的物资,养尊处优,受人尊敬。但迁都洛阳后 ,留居北方的代人渐渐失去原有的政治优势,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备受歧视,“莫肯与之为伍”。而洛阳的士人皆得“上品清官”。一为“清路尘”,一为“浊水泥”,故『文华』的洛阳与『武质』的缘边诸镇之间的社会割裂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爆发六镇之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 7 沈千文 2020-08-04 08:35:14

    文字清爽,干货满满。又能将西方的民族学、政治学的东西借鉴过来,而毫无隔膜。对我个人而言,比我读谷川道雄、川本芳昭的书更有收获。专门做这一段的人要读,不是专门做这一段的人也可以读。

  • 4 吾丧我 2020-08-09 18:27:46

    比较简单地叙述了一小段的北魏政治史,论得不多,偏见倒挺多。讲北魏政治史的从教材到专著可太多,真的不是非靠这一本。2🌟是因为对文明太后的分析过分油腻真的有呕到我哦😄

  • 3 Rogue Planet 2024-08-31 10:02:24 安徽

    先读了北魏平城时代 而后是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 再是这本 书的视角更加深入与聚焦 近观太和改制难免唏嘘 迁都洛阳后三十多年灭亡 读的时候我我试图想象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办法去实现孝文帝的愿景 可惜我只是一颗普通的脑袋 这个课题太过复杂 我也只能偷偷在书里遨游 试图窥见遥远过去的朝阳与落日

  • 2 秋山雪見🍁 2023-11-26 22:30:47 福建

    以“关陇集团”概念为方法,提出北魏时代形成的“代人集团”事实上是“关陇集团”的先声。“代人集团”是超血缘的地缘政治共同体,拓跋珪巧妙地将众多血缘各异的团体凝聚为一个单一的地域性团体。而从西郊到南郊完成的不仅是礼仪符号秩序认同上的转移,还是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的转移。

  • 5 cc修文 2020-08-13 13:38:35

    对于代人集团中的大多数成员而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怕是有种《茶馆》中:“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之感。

  • 0 韧勉 2020-09-18 14:29:19

    “西郊”是拓跋鲜卑的祭天之处,同样是源发鲜卑的契丹的辽上京城在地图标识上也是西郊祭祀。“南郊”则是两千年来汉族政权的国家祭典场所。虽然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长期而言,是正向变革的宏伟战略,但是康乐究其历史实际指出,北魏在孝文帝在迁都汉化三十年后国力速朽,直至分裂。这一切似乎与孝文帝丢弃拓跋所属代人军事集团“西郊”的祭祀传统转向了汉人的“南郊”祭祀,失去了背后贵族军事集团的向心力有关,由此从政治礼制的角度,思考祭祀先祖的文化传统在政权更迭中的诱导因素,可见礼制传统在政权维护中的重要性。

  • 2 安德烈大叔 2021-02-26 10:47:28

    西郊是北亚民系的祭祀之地,南郊为汉族政权的祭天之地,从西郊到南郊的过程,可以看作北魏汉化过程的缩影。孝文帝强推汉化改革,乃基于其很强的个人意志和手腕,后世多歌颂北魏文明之进步,但从北魏自身的政治结构而言,汉化政策则埋下了很重的分裂隐患。由离散部落"帝室十姓”扩展形成的代人集团、家奴性质的领民酋长、部分中原士人主体,乃帝国政治结构的基石,但随着皇帝中央集权的加强、汉化政策的突飞猛进,最终导致洛阳教化之地的北魏统治核心与立国之本——戍边的六镇镇人(留在北方的代人集团)之间逐渐离心,最终引六镇之乱,北魏奔溃之始开启。

  • 1 Autorun 2024-09-28 10:26:12 河北

    北魏政治史的书读过几本了,但这本让人耳目一新。内容严谨,但行文语气轻松。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实是打了一个样,他没在当时那一代成功,但事实证明,后来所有的北族入主中原,只有汉化的路走对了,才得以繁荣长久。

  • 1 饿霸地煮 2020-08-05 15:15:30

    当北魏孝文帝执意南迁汉化,一个亨廷顿式的“我们是谁?”的国家认同挑战横亘在代北集团与洛阳新贵之间。从拓跋珪流散部落,分土定居开始,一个糅合了鲜卑匈奴乌桓柔然高车诸胡族血缘的代北集团成为拓跋帝国赖以打天下的基础,贵族的强势必然与君权发生冲突,于是以宗室外戚宦官客为主的帝王附庸开始逐渐取代贵族集团,将权柄收归中央,这是治天下的需要。文明太后的崛起,以三长制争夺户口,以均田制保护小自耕农的权力,以俸禄制让官僚制度抬头,正式宣告征服时代的结束。孝文帝的礼制改革,改变内亚西郊祭祀为汉人的南郊祭祀,罢胡服,禁胡语,改汉姓,原本荣耀的代北贵族逐渐丧失特权,这个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不再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绝望中反抗的没落贵族们爆发了六镇之乱,北魏就在巨大的阶层撕裂中走向了灭亡。

  • 1 gammagang 2023-10-28 23:22:59 新加坡

    没有到我认为极优秀的历史科普读物的标准。对孝文帝侧写不够,动机阐述不明,文明皇后的侧写也就只有几小段。看完还是不太认识孝文帝这个人物形象本身。也没太明白为什么孝文帝非得费老劲汉化,也许最大目的是要统一南北,但是这也着墨不够啊;也许是要巩固汉民统治,可是代人集团还牢牢掌握军权他就强推汉化然后把自己玩翻了,感觉哪里不对。。

  • 1 PiliQ 2024-02-12 20:17:34 上海

    书名和内容,其实没有那么搭

  • 3 生死书丛似蠹鱼 2022-01-26 22:17:38

    台版和大陆版两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b_EzvkSWvtpmecpIM0J2g 提取码:xe7j

  • 2 2020-11-12 20:04:41

    北魏政治史经典读物。如其他评论所言,主要讲政治史的,要注意的是全书各篇之间的逻辑联系性不强,但内容确实精彩,语言平实。第一篇里的“代人集团”这一概念阐释出来很好,结合之后的孝文帝改革,很容易理解后面的六镇之乱。对孝道与北魏政权这一块也是印象深刻。

  • 1 伍德斯托克 2024-07-22 00:20:34 上海

    2020年四月,老同学考警察,那个时候疫情刚放缓“居家办公”——其实也没有活,就陪他去上海图书馆,他看客刷题,我痴迷于这本著作,记得是一天之内翻完;后来一直想再详细读读,因为没电子书所以到2023年当当半价优惠活动才入手,2024.7.14至21终于再读。康乐先生翻译过韦伯著作,这本书也在传统史学方法外,结合了韦伯尤其是韦伯权力支配学说的痕迹,这种结合却并不生硬反而恰到好处,堪称“画龙点睛”,行文间之考证有力却不繁琐,广博多引人类学民族学成果却不流于空泛理论,可谓精妙无比,再次读的时候仍沉醉于兹,读完仍念念不忘。

  • 1 FF。自己 2024-07-13 09:23:31 广东

    深入浅出,可惜都是点到为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