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 短评

热门
  • 156 恰恰 2020-05-07 15:47:41

    为什么叫《从那霸到上海》这么难懂的名字呢,偷偷的说,其实是因为原书名《冲绳》过不了审。总之,我们出版界,很神秘的,每天都在提枪战风车。而风车无处不在,笑而不语。但是既然不让提,就更推荐大家抓紧读一读:灾难,是人类社会省察自身的残酷机会,在联结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是座孤岛。观察灾难中日本的临界状态,从冲绳出发,透视东亚。

  • 18 conjugation 2020-04-23 19:23:23

    对于福岛核泄漏事故后东京停电生活脱离常态的记录很贴合当下。当在历经重大灾难生活重回常态后,多数又选择迅速遗忘,而灾难这一人类社会省察自身的残酷机会又在遗忘中滋生。这非他者之痛

  • 12 芽菜咸烧白 2020-04-26 10:35:21

    孙歌老师文集,思辨魅力依旧,亮点之一是辨析和叙述冲绳能够提供的“大于冲绳”的思想资源,另外还有现在读起来很有现实感的部分,对危机和灾难时刻的讨论,东京大停电、核泄漏事故,等等。“冲绳人有一万个理由悲情,但是这片苦难的土地却不仅孕育了悲情。”

  • 13 五蠹子 2020-05-09 23:22:39

    适宜搭配《琉球共和社会宪法的潜能:群岛·亚洲·越境的思想》阅读。

  • 21 钙甜心 2020-07-01 12:34:24

    2020年看这本书如预言,冲绳约等于你港,福岛约等于武汉

  • 4 ly的读享生活 2020-06-05 07:39:19

     全书前半部分对于福岛核事件的论述,几乎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对2020年的观察分析的依据,而“常态偏执”则是更普遍意义的对人们在临界状态的心理分析,“岁月静好”很多时候就是打造一种临界状态下的虚假“常态”,是一种有害的自我麻醉。后半部分,可以与《寻找亚洲》并读。孙歌提供了一种观察日本的视角,尤以冲sheng为样本探讨“绝对和平“的思想主张,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可能。本书比《寻找亚洲》易读,没有那么学术,更切近当下,语言随和平易。

  • 4 木槿 2020-08-03 21:48:38

    与其将其作为一个地方研究不让说是地方研究的过期文献读后感,且无法被作为一个良好的读后感合集(其中充斥的逻辑谬误与论述逻辑之松散令人咋舌)。反倒是最后两章关于一些发不出来的东西的论述倒是加足马力的表达、书写,可惜对于日共和毛本人一点兴趣都没有

  • 6 i-Kuma 2020-05-27 12:26:17

    好看哭了。孫歌老師對我最大的啟發不僅僅是寫作風格和歷史脈絡上的,更是方法論上的。我也沒有想到上海(虹口)和那霸是這麼個從到關係。從三一一後的日本(跟現在有點呼應),到沖繩左翼的復歸-反復歸的運動張力,再到竹內好的翻譯主體性,結合孫老師關於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亞洲理論來看,我覺得這就是理論生產的過程了。最後,所有這些思考都不是紙上談兵,或玩文字遊戲,而是跟現實無限緊密。

  • 3 Berlinka 2021-04-21 14:18:58

    近期读到的又受教育又觉酣畅的书。如编者所言本书该叫《冲绳》——它是基于冲绳问题之上的对当代东亚各国现代性迷思困境的解读。不论是民族主义、核危机核泄漏、消费主义还是霸权困局,冲绳的不认命是一种动人的前景。作者警觉的主体性意识和时刻保持动态的现实感,让冲绳的问题冲破了冲绳,甚至冲破了东亚,抵达了核心要义:怎样的生存状态是不可以忍受的,怎样的生存图景是我们应该真正追寻的?轰炸式的主题文论集,因为字字打在褃节上,读来完全不疲惫。

  • 3 海带岛 2021-05-07 00:12:53

    最重要的收获是切实意识到在冲绳内部也存在中心/边缘的结构,基地经济对那霸和对其他小岛是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也让冲绳的独立or复归很复杂。其次是面对战争,冲绳究竟是以什么立场战斗以及“殉国”的呢,被强迫为了本岛和天皇而战斗了。如果站在距离之外去看待好像可以提出很多学理问题,但对于切实生活在其中的冲绳人,也就是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来说那不是“问题”而是“现实”。我甚至联想到面对抑郁的视角差别。总的来说,扒开来看,好像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必然会有人/地区被拣选成牺牲者,日本的和平是以冲绳的不和平为代价的。想想就觉得好绝望啊。(哎 我是不是太消极了 整个思维的基础 (确实是……

  • 3 知日雨林 2020-05-02 11:18:39

    “我比较关注边缘地区,比如金门,冲绳”,看到这里,想起最近在读的唐诺的《眼前》,说小国朝不保夕的现实意识是最沉重的负担,也是深沉思维的开始。

  • 2 大爷(瞎拼女) 2020-08-21 19:56:20

    可惜书本身内容有点重复了,前篇文章写过的理念,过两篇文章再来不停的讲

  • 2 57 2021-05-22 15:01:57

    非常应景,危机之书。“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思想史研究者有一份责任,就是观察和分析‘正常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不得已撕去外包装时的真实机制。”很巧也引用了本雅明,“历史唯物论的问题,就在于在危机的瞬间把握过去的意象,它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展现在历史主体的面前。”

  • 4 福田龙平 2021-02-27 14:00:21

    孙老师对于临界状态、常态偏执的思考都蛮好的,但这要出本书也有点敷衍吧?重复的有点过于多了一些

  • 2 幽灵不会哭 2021-02-20 13:01:30

    孙歌梳理了后311时代日本复杂的政治生态和民间意识,日本人让渡出更多的自由让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在平静的表面却暗潮涌动,而冲绳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不仅仅对于日本更是对于东亚,临界状态生动地刻画出冲绳主体性的特点,在面对被牺牲的宿命时,冲绳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由的抗争,而这种抗争又是超越了国家治理与主权结构的层面,呈现出更加纯粹的民间自觉,从冲绳到上海的旅程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中日韩的关系和各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东亚和平的大背景之下寻求沟通与认同,这是一条如同冲绳人在走的崎岖的道路,因为不仅仅是曾经痛苦的历史记忆与偏见的纠缠,更有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带来的危机

  • 0 韧勉 2020-10-13 15:24:25

    孙歌先生在《寻找亚洲》之后,在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思考历史并分析现在,重新在中日之间的冲绳完成了对特定地域的历史性思考,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东亚论述”,“亚洲中心观”的不可能性提出了若干疑问,文风殷实纯正,散而不水,让人收获颇丰,重新在交通史、海洋史与政治史之间的东亚,发起了新的思考。

  • 1 καιρός 2024-10-27 13:36:29 湖北

    重复较多,而且太软

  • 1 经济人读书会 2020-06-07 21:37:22

    冲绳,朝鲜半岛,反核运动......作者在本书中用不同实例论证了社会运动的本质:挑战人们追求“常态”的本能,始终保持警觉的临界状态。

  • 1 等待戈多 2020-12-04 20:56:48

    阅后感,冲绳真惨,内容松散重复

  • 1 Lincredible#0 2020-05-15 10:21:53

    2020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让危机意识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之中,脆弱性、边缘、临界状态等一系列概念又在各种背景下被重提。孙歌从冲绳经验出发的论述,在强调这些“负面”感受的同时,却又发掘出了属于痛苦“震中”的冲绳人自己的主体性与普遍性意义。这本小书可以直接联系到Shklar写的“Obligation, Loyalty, Exile”,Shklar的观点是因为流亡者的特殊身份,人们反而可以在他们的身上更深刻地体会到义务、忠诚与忠贞的差别;对于冲绳人而言,因为政治上更高层级的归属并不存在,他们的忠诚就以更普遍同时也更特殊的形式存在,凝结成独特的responsibility和attachment,在孤独但意义深远的反抗中践行东亚的理念;而书中对台湾(以及香港)论述的欠奉也提醒我们,东亚离我们还很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