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革命考古學》的原文摘录

  • 古埃及人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土地分成上埃及与下埃及;南方在“上”,北方在“下”,由于现代人是用罗盘来定位方向,而非二流,因此古埃及人的这种划分地理方式会让现代人感到困惑。就这一点来说,人们的想象必须重新校准。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闲谈》的做法相当于开药方:针对每一种互动提供正确错误的回应方式。有一张旨在说明,当拜访埃及人家时,主任会奉上食物与饮料,但客人应该要一再拒绝。课文教你,经过几次奉茶与婉拒之后,客人才能接受。另一章则谈到“邪眼”,认为他人的嫉妒会导致不幸。《闲谈》书中把小炸弹加上火焰的符号,印在那种就连在革命期间也会让人气炸的对话旁。“你的儿子真的很聪明,法帝雅夫人。”幸好,这种复杂的炸弹可以用正确的说话版本巧妙拆除:“如真主所愿,法帝雅夫人,你的儿子真的很聪明。”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埃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到牵涉无止境的社会阶级,信仰与语言难题,垃圾世界也不例外。萨伊德头一回邀请我到他家的附近,跟他的扎巴林同行(多半是科普特人)一起看足球比赛前,还先耳提面命一番。他警告我别对基督徒说“Salamu aleikum”,还提醒我称呼任何教士时都得用“我们神父”一词。无论如何,我都应该避免讲出穆斯林的感叹词,例如“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这种交流的奇特之处让我挺乐的:穆斯林垃圾清运人指点曾经的天主教辅祭童如何避免伤害科普特基督徒的感情。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如果是一阵比较长的射击声,就很可能是婚礼或其他庆祝活动。枪向来在这类活动中轧了一角,只是如今戏份变得越来越吃重。说起来,这挺让人放心——人民取得武器时,第一反应是拿来炫耀,而不是拿来战斗。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在革命气氛浓厚的埃及,居中支持者已经成为粗糙的民主手法:新闻频道把直播镜头对准重要的抗议活动,如此一来观众便能估算群众的人数与热情程度。重要大事发生的日子,荧幕上有可能显示多达六个地点的分割画面,有时候直播室没有讲评的:观众看着无声的群众,就像商场警卫看他的闭路电视荧幕。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他们有一架旧的国际牌电视,而他们的埃及制小耳朵接收的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只要人在家,他们就一直看央视。他们跟当地的科普特基督徒买猪肉——中国人什么都不需要就能生活,不需要邻居、朋友、家具,却不能没有猪肉。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我不识字,”陈彩梅说,“我完全没上过学,一天也没有。” 她的先生也常有类似说法,提到夫妻俩“素质”低。但我每一回造访,都会想着:在埃及这个超过九千万人的家乡,数十年来西方的开发工作者与数十百亿美金援助不停流入,而埃及南方的第一个塑胶回收中心却蒸蒸日上,靠着消化满地垃圾来付人薪水,同时赚取可观的利润。为什么成立这间厂房的人,会是两名从女用内衣中赚到钱的中国移民——何况其中一人不识字,另一个人只念到小学五年级?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基本上,人在埃及的每一个中国业者都拿阿里巴巴这个《一千零一夜》的人物当作小偷的同义词。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其他造访博物馆的游客大多是中国人。这一点放在卢克索的许多踪迹也同样成立:2014年至2016年,前往埃及的中国观光客人数成长了三倍。中国人来自一个遍地古迹、四处人满为患的国度,一眼就能看穿便宜货。每当我前往卢克索的西岸,心里都想着——中国人谷。 (查看原文)
    放荔枝出去! 1回复 5赞 2020-03-01 16:07:53
    —— 引自章节:None
  • 當成年人搬到另一個國家時,語言會像條河一样流過你身旁。小孩能順著流向走,毫不抵抗,但年紀比較大的人步伐多半躊躇得多,至少開始是這樣。他們或者讓河水把腳打濕,或者走到水深及腰處,又或者不時讓自己有幾小時時間整個人浸在水裡。 (查看原文)
    鹿川没有粪 3赞 2021-09-06 12:10:01
    —— 引自章节:總統
  • 我在中国生活时去过好几十家工厂,而我经常发现年轻女工个性都很害羞孤僻。遇见外国记者就有可能吓着她们,通常得见过好几次面,她们和我说话时看起来才比较自在。要是让我比较第一印象,无视文化或经济脉络的话,我一定会觉得埃及妇女比中国妇女更可能有所成就。 (查看原文)
    3赞 2021-07-30 22:23:28
    —— 引自章节:第三部∣
  • 古埃及人真正的天才是對準其他的方向——不是他們興建的建築,也不是他們設計的體系,而是他們的想象力。他們發展出一種對時間、宇宙與政治權利的浩瀚觀點。發明「國家」的抽象概念,或許比打造國家的實際解構更為重要。古埃及人對自己身為一個民族的認同,以及統治者的神王身份有著強大的信心。在他們的想象中,混沌與秩序之間有著根本的緊張關係,這種二分法的靈感想必來自一分為二的景緻。河流與沙漠,時間的「循環」與「永恆」,生與死,男與女,奧塞里斯與伊西斯,荷魯斯與塞特——這種成雙成對是埃及思想的基礎。他們有創造傳統的卓越天分。 (查看原文)
    parachute 3赞 2021-10-01 12:25:27
    —— 引自章节:總統
  • 「王權」是埃及人的發明,而「國家」——亦即一群人有共同的認同,共享政治領土——也不例外。「暴力」是身份的根基。 (查看原文)
    parachute 3赞 2021-10-01 12:25:27
    —— 引自章节:總統
  • 若從現代觀點看吉薩金字塔群的重要性,是有可能誤導人的。我們多半把重點擺在古埃及的有形建築結構與物體,視其文化為近乎奇蹟的規劃、建築物與工藝泉源。但真正有趣的是,古埃及人對於我們所認為的「發展」其實並不熱衷。綜觀古埃及的大部分歷史,他們鮮少為灌溉土地而出力,而是仰賴尼羅河的自然氾濫循環。⋯⋯最早的簡單灌溉器具一直要到第十七王朝之後,才出現在歷史紀錄上。埃及人興建了吉薩大金字塔,卻過了數世紀之後才開始使用輪子。他們收稅,他們跟各地互通有無,但他們從來沒有發明錢——在「陪葬」出土的錢幣是希臘人統治時鑄造的。⋯⋯無人遵奉效率,技術並非目標。他們當然能處理數字:大金字塔由大約兩百三十萬塊人工切割的岩塊建成,每一塊平均都超過一噸,爾建築物精準指向真北,只有二十分之一度的偏差,但古埃及人未曾投入我們所理解的數學學科;他們似乎並不熱衷於發展抽象理論,或是將解決問題的方式標準化,算數繁瑣到荒唐的地步。除了「三分之二」,古埃及人都用以「一」為分子的分數來表示所有的分數:假如想表示「四分之三」,他們會寫成「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他們肯定有抽象思考能力,畢竟他們會把類似的問題分成同一組,以類似的方法解題。他說,「但他們從來不用抽象的方式來陳述。他們處理這個問題,接著處理那個問題,然後處理又一個問題,他們從來不說有什麼通則。 (查看原文)
    夕颜 2赞 2020-03-19 06:14:23
    —— 引自章节:總統
  •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wrong and useless," he said, smiling. "The violence was simply useless." (查看原文)
    2赞 2020-04-20 18:17:09
    —— 引自章节:Part Three: The President
  • 它长得就像古代陵墙上描绘的那些,连这个品种的名字都很古老: 在古埃及 “mau”的意思就是 “猫”。 (查看原文)
    蒹葭 2赞 2020-06-30 17:22:25
    —— 引自章节:政變
  • 在阿拜多斯,夜裡很容易聽見槍響。上埃及人有囤積武器的悠久傳統,只是以前他們多半小心謹慎,而警方也會定期來沒收槍枝。但如今情況似乎不受控制。人在旅館房間的我,經常被「陪葬」某處傳來的自動步槍斷續答答聲吵醒。我幾次坐車去阿拜多斯,有一回司機把他藏在坐墊下的九公厘愛科爾賈卡雙手槍(Ekol Jackal Dual)拿出來給我看。這兩把手槍來自土耳其,但多數的卡拉什尼科夫(Kalashnikovs)步槍和其他大型槍械則是從利比亞偷渡而來。自從穆安瑪爾.格達費(Muammar al-Qaddafi)垮台後,利比亞的國安機構也隨之解體。有時我會想起葉慈的詩句「一切都崩落,再無核心可以掌握」。阿拜多斯每晚都會停電,加油站外等著加油的車輛通常都排了上百輛。主要道路會有小孩子賣滿滿牛奶罐的柴油,就像扭曲版的檸檬水小販。但當地基本上沒有犯罪。晚上沒有電燈,沒有警察,到處都是槍,但我可以放心在村裡走。一切皆凝聚,核心根本無關緊要。在一個制度與法律向來疲弱的國家,總是有其他力量讓這個地方不至於崩潰。夜裡縱使槍響,跟暴力也無多大關係。阿拜多斯人教我辨認槍響的模式:短暫連續開幾槍的話,通常代表潛在的買主在「陪葬」的某個地方驗貨。如果是一陣比較長的自動射擊,就很可能是婚禮或其他慶祝活動。槍向來在這類活動中軋了一角,只是如今戲分變得愈來愈吃重。說起來,這挺讓人放心──人們取得武器時,第一反應是拿來炫耀,而不是用來戰鬥。 (查看原文)
    Sylvaine 2赞 2020-06-18 12:34:54
    —— 引自章节:政變
  • 馬努在新的住處安頓下來之後,他避免跟其他阿拉伯人社交。科隆有個經常聚會的阿拉伯同志團體,但馬努去過一次就再也不去了。有時候,他會開玩笑說自己打算加入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強烈反移民的德國極右派團體。「只要身邊有阿拉伯人,我就渾身不自在,」馬努說,「這算是種創傷。」他覺得自己需要一段時間的分隔,希望未來自己的情緒能漸漸穩定。但他很擔心那些初到德國的人會發生什麼事情。他還記得那天晚上在貨櫃屋裡,無意聽到伊拉克人說將來要怎麼不作同志的事。「那段對話多可怕,」他說,「我只希望在德 國的這些年能改變這種行為。」他真的很想知道,這個國家怎麼會對這麼多如此不同的人──包括他自己──敞開大 門?與難民合作的德國人經常把這件事情說得像民族責任──有時候,這幾乎像某種形式的贖罪。逼得難民逃出伊拉克的那場戰爭當然不是他們開始的,而他們對「阿拉伯之春」的混亂局面也沒有特別的責任。但德國過去對其他的戰爭與罪行確有責任,或許德國人對此的記憶也比美國人持續得更長久。連年輕人也如此。剛從大學畢業的馬琳.法勒(Marlen Vahle)與NGO「科隆難民顧問」(Kölner Flüchtlingsrat)合作,為難民提供服務。她曾協助馬努處理部分的申請工作。有一次,我問法勒認為德國為什麼要承擔這項重任。 「因為歷史。」她說。她表示,過去的各個時代曾經發生許多恐怖的事件,迫使人們離鄉背井,有時卻無人伸出援手。「我們的歷史上出了希勒特,還有對猶太人民的迫害,」她說,「你總是可以把情況拿來比較,當時是猶太人,現在則是伊斯蘭民眾。」 (查看原文)
    Sylvaine 2赞 2020-06-24 10:34:08
    —— 引自章节:總統
  • 這種自發性的組織行動就是革命的正字標記。像是穆巴拉克被迫下台的第一波抗議中,也始終沒有帶頭的運動領袖;參與這場革命的人以年輕人居多,埃及的人口中,二十五歲以下的人就占了半數以上。談到沒有領導人或政黨帶領的這件事,抗議者往往帶著自豪的口吻,因為就他們來看,恰恰反映了自己是更民主的一代人的事實。他們對非官方活動所投入的心力,也是這種自豪之情的一部分。衝突發生時,騎摩托車的青少年負責後送傷者或吸入催淚瓦斯的人,有醫學與藥學背景的學生則加入臨時醫護站;甚至還有成群的年輕人帶著鑿子與槌子,破壞穆罕默德.馬哈茂德街的人行道,供群眾撿拾水泥塊丟擲警方。 (查看原文)
    Solari 1赞 2020-04-02 11:37:14
    —— 引自章节:總統
  • "We're just a component of a much longer trajectory than we realize," he said. "We think that this moment is special, that everything has led to this point. But our here and now is just a blip along the continuum." (查看原文)
    康乐股长王紫菜 1赞 2020-04-16 17:39:45
    —— 引自章节:Part Two: The Coup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