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他者 短评

热门 最新
  • 64 里相玉 2020-12-06 17:24:24

    一本小册子让海德格尔的生存图景变得如此沉郁,列维纳斯像在写一种飞蛾,在暗中孤单,逐光,背上有脸的花纹,偶尔看到有同伴被黑暗吞没,生殖如传火。

  • 39 🤣 2020-07-04 16:27:04

    一开始就被实存、实显的概念深深吸引了,对之前的(意识)现象学绝对是颠覆级别;对“孤独及物质性”那一章非常有共鸣:主体被束缚在自己的identification之中,无法挣脱,实显让主体从匿名的实存中挣脱却走向无可逃避的孤独及不自由。光和理性的超越不过是吞并他物后回归自身同一。最后谈及死亡与将来之于主体的绝对他异性,引入他人伦理学。“人们在爱的交流中呈现的失败正构成了这种关系的积极性,这一他者的缺场正是他作为他者的在场。”“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不源于我们的主动性,它侵入我们并刺伤我们,但我却在其中存活。”读列维纳斯是需要诚实的勇气的:直面不可回避的他者,而不是凝滞于自恋的主体。不过这本书太短了,真舍不得一下子看完……

  • 27 喜喜 2020-06-29 22:12:12

    《总体与无限》看了好几次没看下去,这本小册子看得倒挺顺畅,王老师的导读清晰明了,实在不想看内容可以多看几遍导读。读完觉得列维纳斯好浪漫,比起拉康简单粗暴式“女性不存在”,“性关系不存在”,列维纳斯对女性实存和爱欲的论述柔美多了,“躲藏是女性实存的方式,而这种躲藏恰恰就是羞涩”,“爱之哀婉是在存在者之无法逾越的二元性中构成的”...唯一的疑问是在p22,不知为什么把d'ores et déjà翻译成了已经构成的流动,结合语境,“这里说的不是从现在开始的时间中切割开来的现在”似乎更顺畅一些,更贴合现在不是时间中的元素之意~

  • 15 油炸托克思 2020-07-05 17:14:03

    真的适合入门。尤其是译者写的导言

  • 14 Endymion 2020-12-12 07:52:09

    很薄却读了很久,翻译很好所以才能写这么清晰的导读吧。实存者/seinde摆脱实存/sein的掌握争取到“现在”建构主体性,但同时moi被束缚在soi之中(孤独),这种滞重就是物质性,并在普遍性之“光”(感觉/认识)中完成日常生活的超越,去享受,并在与寓居于“将来”他者的面对面关系中,时间得以生成。时间就是事件本身。p.s.这个结论也太有量子力学的味道了。

  • 3 无属格从句 2020-07-12 20:02:40

    4.5 当然是列维纳斯最易读的著作啦。思路跟同期的《从存在到存在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演讲稿,由文字带来的惊涛骇浪就少了一些。译者出色的长篇导读可以加0.5分。

  • 3 JeanChristophe 2020-07-11 17:53:33

    在对是态论与生存论不加区分的情况下,列维纳斯将之分解,突出混沌的实存或曰"此"(Das 'Da')对此是的优先性,转写了沉沦-被抛在操心结构中的优先地位.实显是当下化意义上的开始:男子气概的主权使自我被自身掌控,被现在的物质性束缚.食物和享受中的忘我并不足以解开自我-自身的粘连;这只能经由不可能的死亡来接近――它超越了作为中介的光.为反对海德格尔,他在生存论上不惜退回康德-笛卡尔的立场,但无论怎样强调与其师之相异,第三部分多半未跳出SuZ§47/50/52的论述;不同仅在于在原属非本真的情状上进一步发挥,更指出其积极性和神秘感罢了:海氏所畏之物乃在-世界-中-是("怕死"实为"怕活"),列氏不思源始的澄明,却被死后之"无"吸引,意欲维持不可把捉的他性;显现且遮蔽自己的并非纯是,而是"女人".

  • 4 ly的读享生活 2020-06-13 13:50:30

    这本列维纳斯的小册子,近似于随思录式的讲话。孤独、劳作、死亡、食物、生育、时间和他人……列维纳斯从他者伦理角度解读这一系列日常生活现象和概念,他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给人类带来精神性满足的非实体元素。该书译者导读详细,写了几十页,译者分析列维纳斯的主要思想,并指出这本小书在“时间的他异性”和“生育”引出的性别问题上的争议。至少,我们在其中依然能够领会列维纳斯试图用“他者性”打开哲学坚硬封闭的内核、以及人与人的隔阂的,他作为哲学家的思想灵光。

  • 3 baiya 2020-05-23 14:24:13

    列维纳斯的代表作,也是入门列维纳斯的最佳选择。

  • 3 卡托布勒帕斯 2021-01-13 17:28:18

    列维纳斯的四次演讲稿,从区别“存在”与“实存”谈起,确立了“实存”与“实存者”的存在与否无关,而后者借由意识出现的“实显”过程实际上决定了“自我”与“自身”结合的物质性与孤独性。这一并未出现在永恒时间之河的瞬间出现标记着“现在”,同时隔绝了一切他者。主体与他者不再是柏拉图视角下的“肩并肩”而是可望不可及的“面对面”,是“认识和光”映照下的感受和距离,他者像“羞涩的女性”在永恒的逼近下躲闪。主体的超越建立在凝重的时间之唯而非空间,死亡作为完全他者是存在于“现在”的主体所永恒无以抓握的“未来”,因此并非是借由“向死而生”的命题而获得一切不可能的可能性,只是化身在时间流动中的爱欲、抚摸和“父-子”代际,于是“我不拥有我的孩子,我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我的孩子”,这也是仅有的保留自我、“战胜死亡”之途。

  • 8 面包漏水 2020-07-09 14:39:50

    主体从匿名的实存中实显出来,其实还蛮像后期海德格尔的本有作为历史性事件使存在者/存在差异化起来这回事的。但和海极为不同的是,对海来说无论是前期的存在亦或是后期的本有/αληθεια尽管总是“不”(Nichts)性在先,但这种不性却依然在遮蔽中是投递的(Es gibt)、向来我属(Jemeinigkeit)性质的澄明,而对列维纳斯来说,无论是死亡亦或将来与他者,绝不会向主体敞开任何海德格尔式的澄明并达到本真绽出,而就是绝对陌异的、无法被光所同一化的真正他者。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向存在的跳跃总是“我”在跳跃,但列维纳斯事先便承认主体的物质性是辩证的自由开始与永恒孤独而非沉沦,却也正因为这一承认为总是向来我属的主体世界中留下了真正的他者的位置,这就是列维纳斯作为伦理学第一的形而上学。

  • 2 Q 2021-01-03 22:18:35

    从一片混沌又黑暗的实存开始,感觉近似失眠,由实存者构建自身的主体性达到实显,而实显里自我由于自身的物质性承受着同一性折磨,还有孤独。为了暂时缓和这两者冲突,通过享受遗忘自身,又通过与外物有所距离但又吸收和掌控外物来引入光,认识和光在恰当距离连接主客体,由此构成一的孤独,但是死亡是对光的截断,由此展示了他者的异质性,一化为二。而他人作为被承担的他者,和自我面对面,与自柏拉图以来的需要第三介质连接的集体理念和海德格尔的肩并肩区别开来。女性是永不可被琢磨的他者,爱之哀婉里感受神秘的爱抚。通过生育,我是我的儿子,标志主体出离了自身,变成自身的他者。在这里,儿子代表将来,儿子更新的不是父亲,而是时间。 与他人的关系就是他者的缺场,这一缺场就是时间,而这一时间不是永恒的降级,而是存在的事件本身。

  • 3 李多慧 2020-12-04 19:54:39

    诗性 感性之美 相比之下他的对手就太拧巴了(指反对形而上学形式范畴逻辑又不得不用 明明对常人与沉沦鄙夷的要死 需要建立普遍性总体性的时候 又不得不求助于常人与日常生存的海德格尔)

  • 3 井方 2020-06-29 23:02:28

    “作为他人的他人并不只是一个另我,他人恰是我所不是者。他人之所以是他人,并非由于其性格,或相貌,或心理,而是由于其他异性本身,他人就是,例如,弱者、贫者、”寡妇和孤儿“,然而我却是富有和有力的。”(77)

  • 7 Eno 2021-01-08 19:46:44

    很inspiring,读译者导读就行。列维纳斯不讲人话

  • 9 小克 2021-01-14 22:18:45

    “在本书中,列维纳斯将女性指派为最具典范的他人和他者,并以羞怯和躲避等特征去刻画她,这使得《时间与他者》出版后不久就遭到了波伏瓦的批评。”笑死我了,波伏娃真是扛把子哈哈哈哈哈

  • 1 劈头士》睁木 2020-08-08 22:29:49

    已购。怎么讲,竟给我如此出乎意料的浪漫感。。。译者前言写得深入浅出,颇具功力~好像喜欢上列维纳斯了~

  • 27 安提戈涅 2022-04-02 23:43:17

    精微朗畅,导言优秀,整体读下来非常清晰。想到了两点,第一,整个人文学科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其实差不多,而且也就那么几个,所以,列维纳斯在讨论他者、孤独、“一”等非常独特的概念时,经常提及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文学——他说自己提及莎翁的地方太多了,而整个哲学不过是在为莎翁的沉思,甚至他的理论整体上带有强烈的伦理学色彩。也就是说,整个人文学科各异的标杆之下有一片联通的水域,只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方法论、语言进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让它们表面看上去好像大异其趣。第二,读哲学也好,读文学也好,都不是纯粹形而上或者文字的沉思,也不是有天赋者的特权,列维纳斯对日常生活的精彩界定,对人生活的感知与沉思的理知做出了优美的融合:爱过、有过朋友、目睹过死亡、生育过子女,这些实际的东西,都是反过来理解列维纳斯的必须之路。

  • 1 哭之笑之 2020-09-06 14:57:35

    不知道列维纳斯后来有没有看后期海德格尔……

  • 1 胡了了 2024-03-19 23:36:55 浙江

    感谢这本小册子,我度过了享受的时光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