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成年人成长关键步骤的支点——靠控制自己对他人褒贬的敏感度,加强对自己评价的信任,从而夺回自己对生活的控制。
用共情理解人,以情商打动人;使夸奖恰到好处,让批评利人利己 叙述赞美法、回应式评判、魔法比例、三明治法... 让读者增强感同身受的能力,让人们更大限度地理解彼此。
Judgment并不仅仅是赞扬和责备——更是一种广义上对他人的认知和评判。任何一段人际关系里judgment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意识到judgment的存在和捕捉到当事人的准确情绪,以及针对具体情境作出分析。赞扬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利器——当偏离了真实情境、以及如果赞扬者(也许是潜意识)本身怀有多种目的,赞扬、肯定也许会变成制造伤害的武器。
想科学有效治理熊孩子的亲,这书还是很可以读一读。而且,成年人读起来也会有一种“恍悟”:原来我们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或他人的“评价”里,而评价的具体形态,就是“赞扬”与“责备”。这书的脉络有两条,一条仿佛帮助你重活一次,介绍了从小到大你所接触的评价体系及评价行为;另一条,则是以你作为个体圆心,通过父母、朋友、同事、社会网络往外扩散,而形成的社会评价圈层。阅后感有几点:1、孩子真难养,我们当然可以不做暴力父母,但夸多夸少都是不行的,夸多了孩子会觉得你不真诚,夸少了又无助于他们树立自信;2、赞扬人要真诚、具体,不要虚假、泛泛,否则被赞扬那方也不一定会舒服;3、“责备”尽量针对行为,不要针对品质,并且平时要搭配更大比例的“赞扬”来服用,效果最好;婚姻白头到老的参考比例是,赞扬:责备=5:1。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喜欢赞扬、讨厌责备,并非不成熟或不理性,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最初人们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赞扬对于大脑健康来说至关重要,而责备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心理健康带来威胁。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应该是通融的,而不是严格的;在亲子沟通时,尤其是在表达责备时,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而在表达赞扬的时候,应该是慷慨的,而不是吝啬的;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制度,应该是回应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本书指出,能够让婚姻健康稳定维持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具体的技巧,而是在夫妻对话中,赞扬与责备所占的比例。在一对伴侣的交流中,当赞扬与责备的比例超过5:1时,他们的婚姻更有可能保持稳定,健康成长。我们是否带着善意和真诚去和别人沟通,才是一切的关键。
还不错。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各个阶段不得不面对如何评价他人和如何应对他人评价的问题,赞扬也并不总是有效的、良性的,这点很有启发性,正念一方面能帮助人平静,另一方面又可能会让人失去生活的热情,这点和我观察也非常吻合。对子女、配偶、朋友、同事分别论述了,有启发性,说实在的,很多剧本桥段可以参考。
全面认知“赞扬与责备”,包括赞扬的负面和责备的正面。正面了解“赞扬与责备”时可能存在的判断偏差,被扭曲的估量会导致失调的结果。这部书有从家庭,朋友,伴侣,工作场合和社交媒体各种视角去实例剖析,虽然个体有自我意志和不同需求,但如何平衡修正自己的评判体系,将共情与理解当成平台,做出更加适时恰当的识别反应。人活着就始终会在人际社会中渴求获得,愿你能更开明和更宽容,终会有因更互通而更快乐。
很好读的一本小书。结构清晰,理论分析和实验例证相得益彰,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分别讨论了赞扬与批评如何在家庭(亲子)、朋友、伴侣、工作、网络空间这几个基本关系环境中,如何被我们所应用,又如何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作为社会动物,如何理解和辨别赞扬和责备,处理来自他人评判的影响,避免今后可能遇到的影响,值得探究。翻译生硬拗口。
有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缺少实践的建议。
去年入手的书,前几天得空翻了一下,对养孩子比较有用。而对于成人,掌握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确实也有用,但我觉得在今天,如果是网上,控制自己评价他人的欲望,可能会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如果是现实,那么长久的良好的行为才是评价他人得以有效、并为自己赢得情商及格的前提。
见人说人话和见鬼说鬼话以及说话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君子慎独的西方人角度诠释。
感谢出版社赠书。书中内容对我写人物台词时很有帮助。起到了快速检索台词目的和启发台词风格的效果。
除了前三章描述了一些有关赞扬与责备的规律之外,后面基本又是案例的罗列。失望,缺乏普适性,缺乏深度。
其实没啥用,少把自己当回事,少把别人当回事。纸质挺好的。
“责备他人也许能暂时带来宽慰,但它隐含的意思是,发生的事情不受我们控制。”
看的时候感觉里面很多话简直就是说到心坎里去了,但是无奈还是很多人不理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感觉真是特别无奈,特别是在自己的关系中的时候。
探讨社交沟通,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职场拉踩、性别歧视。受益匪浅。
同济压力、自我评价、追求Status的游戏也许有利于消费社会的运作,不一定有利于自身。逃离评价体系谈何容易,3~4岁有自我意识后我(们)就一直在玩‘优越感’游戏。 逃离方式偶能想到几种: 宗教式:看透贡高我慢 拿破仑式:超人是自我评价的; 藤原文太混合式:曾经笑傲江湖,退役,然后说“不要有跟人斗的心,你要赢的是自己” 潘多拉魔盒式:暂时未弃疗,既希望着能做点什么让自我评价和现实同步 …… 没一个容易的,也许这就是人生啊 #🙏赠书#
还有这种类似的心理学/社会学的书不妨多来几打!!
有理有据,不愧是搞研究的作者!两天读完
> 赞扬与责备
87 有用 冷不丁想想 2020-02-10 18:12:52
成年人成长关键步骤的支点——靠控制自己对他人褒贬的敏感度,加强对自己评价的信任,从而夺回自己对生活的控制。
15 有用 后浪 2020-02-11 09:08:01
用共情理解人,以情商打动人;使夸奖恰到好处,让批评利人利己 叙述赞美法、回应式评判、魔法比例、三明治法... 让读者增强感同身受的能力,让人们更大限度地理解彼此。
14 有用 江户川歌磨 2020-02-07 08:45:41
Judgment并不仅仅是赞扬和责备——更是一种广义上对他人的认知和评判。任何一段人际关系里judgment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意识到judgment的存在和捕捉到当事人的准确情绪,以及针对具体情境作出分析。赞扬并不是无往不利的利器——当偏离了真实情境、以及如果赞扬者(也许是潜意识)本身怀有多种目的,赞扬、肯定也许会变成制造伤害的武器。
11 有用 大-燕-威-王 2020-03-26 18:16:32
想科学有效治理熊孩子的亲,这书还是很可以读一读。而且,成年人读起来也会有一种“恍悟”:原来我们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或他人的“评价”里,而评价的具体形态,就是“赞扬”与“责备”。这书的脉络有两条,一条仿佛帮助你重活一次,介绍了从小到大你所接触的评价体系及评价行为;另一条,则是以你作为个体圆心,通过父母、朋友、同事、社会网络往外扩散,而形成的社会评价圈层。阅后感有几点:1、孩子真难养,我们当然可以不做暴力父母,但夸多夸少都是不行的,夸多了孩子会觉得你不真诚,夸少了又无助于他们树立自信;2、赞扬人要真诚、具体,不要虚假、泛泛,否则被赞扬那方也不一定会舒服;3、“责备”尽量针对行为,不要针对品质,并且平时要搭配更大比例的“赞扬”来服用,效果最好;婚姻白头到老的参考比例是,赞扬:责备=5:1。
4 有用 哆啦大胖 2020-04-18 01:10:33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喜欢赞扬、讨厌责备,并非不成熟或不理性,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最初人们的生存状况息息相关。赞扬对于大脑健康来说至关重要,而责备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心理健康带来威胁。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应该是通融的,而不是严格的;在亲子沟通时,尤其是在表达责备时,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而在表达赞扬的时候,应该是慷慨的,而不是吝啬的;一个健康的家庭评判制度,应该是回应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本书指出,能够让婚姻健康稳定维持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具体的技巧,而是在夫妻对话中,赞扬与责备所占的比例。在一对伴侣的交流中,当赞扬与责备的比例超过5:1时,他们的婚姻更有可能保持稳定,健康成长。我们是否带着善意和真诚去和别人沟通,才是一切的关键。
2 有用 张震老婆(V) 2020-04-19 22:07:01
还不错。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各个阶段不得不面对如何评价他人和如何应对他人评价的问题,赞扬也并不总是有效的、良性的,这点很有启发性,正念一方面能帮助人平静,另一方面又可能会让人失去生活的热情,这点和我观察也非常吻合。对子女、配偶、朋友、同事分别论述了,有启发性,说实在的,很多剧本桥段可以参考。
0 有用 珍妮的肖像🦤 2020-04-10 21:18:09
全面认知“赞扬与责备”,包括赞扬的负面和责备的正面。正面了解“赞扬与责备”时可能存在的判断偏差,被扭曲的估量会导致失调的结果。这部书有从家庭,朋友,伴侣,工作场合和社交媒体各种视角去实例剖析,虽然个体有自我意志和不同需求,但如何平衡修正自己的评判体系,将共情与理解当成平台,做出更加适时恰当的识别反应。人活着就始终会在人际社会中渴求获得,愿你能更开明和更宽容,终会有因更互通而更快乐。
1 有用 ゴキミココココ 2020-06-30 13:32:59
很好读的一本小书。结构清晰,理论分析和实验例证相得益彰,帮助读者举一反三。分别讨论了赞扬与批评如何在家庭(亲子)、朋友、伴侣、工作、网络空间这几个基本关系环境中,如何被我们所应用,又如何对我们的成长产生影响。作为社会动物,如何理解和辨别赞扬和责备,处理来自他人评判的影响,避免今后可能遇到的影响,值得探究。翻译生硬拗口。
2 有用 ⠀ 2020-05-24 22:31:01
有些很有价值的信息,但缺少实践的建议。
3 有用 danyboy 2021-07-27 23:52:02
去年入手的书,前几天得空翻了一下,对养孩子比较有用。而对于成人,掌握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确实也有用,但我觉得在今天,如果是网上,控制自己评价他人的欲望,可能会给自己减少许多麻烦;如果是现实,那么长久的良好的行为才是评价他人得以有效、并为自己赢得情商及格的前提。
2 有用 亲爱的桂花树 2020-04-11 08:50:11
见人说人话和见鬼说鬼话以及说话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君子慎独的西方人角度诠释。
0 有用 王食欲 2020-04-05 16:15:45
感谢出版社赠书。书中内容对我写人物台词时很有帮助。起到了快速检索台词目的和启发台词风格的效果。
1 有用 Anne 2024-04-22 20:16:21 上海
除了前三章描述了一些有关赞扬与责备的规律之外,后面基本又是案例的罗列。失望,缺乏普适性,缺乏深度。
2 有用 讨厌穿秋裤 2021-01-18 16:52:26
其实没啥用,少把自己当回事,少把别人当回事。纸质挺好的。
2 有用 火央草木 2024-08-03 18:33:04 上海
“责备他人也许能暂时带来宽慰,但它隐含的意思是,发生的事情不受我们控制。”
1 有用 Sea 2020-11-07 18:33:04
看的时候感觉里面很多话简直就是说到心坎里去了,但是无奈还是很多人不理解,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感觉真是特别无奈,特别是在自己的关系中的时候。
1 有用 BLUE 16° 2020-04-02 08:58:38
探讨社交沟通,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职场拉踩、性别歧视。受益匪浅。
1 有用 greatabel 2020-05-24 11:54:02
同济压力、自我评价、追求Status的游戏也许有利于消费社会的运作,不一定有利于自身。逃离评价体系谈何容易,3~4岁有自我意识后我(们)就一直在玩‘优越感’游戏。 逃离方式偶能想到几种: 宗教式:看透贡高我慢 拿破仑式:超人是自我评价的; 藤原文太混合式:曾经笑傲江湖,退役,然后说“不要有跟人斗的心,你要赢的是自己” 潘多拉魔盒式:暂时未弃疗,既希望着能做点什么让自我评价和现实同步 …… 没一个容易的,也许这就是人生啊 #🙏赠书#
1 有用 秋商 2020-04-28 00:55:08
还有这种类似的心理学/社会学的书不妨多来几打!!
1 有用 静待花开 2020-04-08 15:41:10
有理有据,不愧是搞研究的作者!两天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