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书评 (132)

苏更生 2020-06-09 17:05:55

女人只活在奇迹里

一个作家怎么感受,就怎么思考,怎么思考,就怎么写作。在看作家阎连科的散文集《她们》时,这句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感受和思考是无法撒谎的,好的写作是无法欺骗自己。只是没想到,阎连科带来的这本《她们》,给我的感受是,作家有一种巨大的天真,而这种天真竟然没有被时间...  (展开)
一条 2020-06-30 17:52:13

他记录了四代女性的命运:首先把她们当人,然后再当女人

阎连科,被视作莫言之后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作家,2014年获卡夫卡文学奖,有人说他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后的脊梁骨”。 他的小说充满争论,不断被禁,许多情节虐心甚至反伦理:一村之长带领全村女子卖淫,急于求子的高管夫人勾引勤务兵,侏儒姐妹被一群“圆全人”轮奸…… 今...  (展开)
小麻美 2020-07-28 12:00:32

营销的力量:和她们没关系的《她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本以探讨女权为营销卖点,但自恋又爹味的书,看着满屏五星短评,感叹前浪们鸡贼又算计地占尽时代红利功成名就,转身就能做做剖析自己的样子标榜和指导女权了。 《她们》加上出版社编辑的谄媚和切中市场的营销,冲到非虚构图书榜第三,仿佛作者的回光返照,只见虚阳浮越,仔...  (展开)
冬惊 2020-05-19 16:58:29

她们是土地,也是太阳

第一次知道阎连科是在十多年前的一场讲座上。阎连科说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经典最大的区别是因为我们没有宗教信仰,因此缺乏一种悲悯情怀。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随后我去读了阎连科的作品,发现他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有悲悯情怀的作家。不同于莫言笔下的乡土文学总以精彩离奇...  (展开)
祝羽捷 2020-06-20 18:15:35

让生活呈现本来的样子,让“她们”成为“人”

阎连科老师: 你好哇!很感谢赠书,我很快就读完了《她们》,带着一股兴高采烈的劲头,我也不知道自己在高兴什么。老实说,我很意外也很惊喜,甚至对不少朋友说,这本书代表着中国男作家对女性形象描写的新里程碑,因为跟过去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比,这本书里的女性不...  (展开)
苏辛 2020-05-08 20:05:21

所谓“她们”,全是我们

1 这本书早该出现了。 这本书至少也该在现在出现。 这本书由阎连科写成,简直是理所应当,顺理成章。 中国男性作家笔下,早已有过多个女性形象,但以散文体裁,书写身边3—4代女性形象,并以男性眼中的“女性主义”来观照之的,似乎还是第一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女性主义...  (展开)
宝木笑 2020-04-21 15:12:18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儿时记忆里的旧纱巾

文/宝木笑 读阎连科的书,不会感到枯燥,但需要一个自我沉淀的过程。当年莫言得诺奖之后,不少人说下一个最可能的就是阎连科。这话当然带着偏爱和祝福,作为一个书虫,我只知道不管是莫言、阎连科,还是余华、苏童、格非、贾平凹、刘震云,这些人的书都仿佛蒙着一层与自媒体时...  (展开)
明明如月 2020-05-25 00:18:03

世界和人心之间的车轮流水

人心是她们所赐,世界也是因她们而建。 读完阎连科老师的散文集《她们》,一群无比鲜活而又质朴伟大的女性,就此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每个人的家族中,女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半边天”,嫁出去的女儿,娶过门的儿媳,姑嫂,妯娌,婆媳…… 既然从自己的相亲写起,便为全书定下...  (展开)
快点消失 2020-08-13 14:18:01

她们≠他笔下的“她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不是被凝视的对象,不需要惨烈的牺牲。 《她们》,作者在自序中说,用了十年的时间。“无从知也就无从写,厘不清也就等待着。”“竟然一等就等了十年。”此书是散文集,中间夹杂着一些聊言,作者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人称的选择在叙事中很重要,但因为是散文,这里以第一人称倒...  (展开)
唐山 2020-06-01 01:20:58

谁塑造了“她们”,谁就正在塑造着我们

“我不是男人呀,日子看不到头。”方榆花留下这样的遗书,便上吊自杀了。 有一万个理由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死的时候35岁,恰好1万多天,从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她就只能像男人一样活着,“相(像)男人一样干活儿”。谁也不明白,她为什么在挺过了1万多次后,突然这一次却挺不过去...  (展开)
晓行夜宿 2020-06-23 16:36:42

留挂人间(3800多字长文,慎入)

留挂人间 李黎 作为一本书,《她们》会被看完,会被搁置或者遗忘,但阎连科在书中呈现的两个问题会长久存在。一个是以每一个人为中心,由父母和姐妹为线索向更多的家族中人所投递出去的关心、回忆乃至寻找;第二个是作为男性如何看待和理解生命中的女性,从亲人爱人,到乡人以...  (展开)
遗留悖论 2021-09-19 20:50:15

随意认同一个异性对女性最浅层的理解只是对自身性别的不自信。

思来想去还是打了低分,很失望的一次阅读体验。 前面种种作者作为男性观察女性命运的自大还能忍受(包括作者认为自己的一次退婚黑暗了一位乡村女性的命运),但是在作者提出女性眼中的女性形象平淡没有质变,却标榜自己作为男性可以发现女性人性中闪光点的时候我真的是忍不了了...  (展开)
山和乔南 2020-05-14 11:06:44

理解是对她们最大的善意

早就想写一篇《她们》的书评了,却迟迟没有动笔。 很多书看完会有很多感悟,会迫不及待地想写下什么,甚至有时候读到喜欢的小说,还会忍不住再依据这个故事再编一个故事。 可是读完《她们》之后,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 这本书应该是我今年读得最细的一本书。为什么说读得细呢?...  (展开)
沐沐柒 2020-06-01 09:11:19

可以老去,但是不该被遗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十几年前听到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所有的少女都是珍珠,为人妻,为人母后,便成了浑浊的鱼眼珠子。”居然很安慰也很解气,终于可以听到有人大大方方、理直气壮的赞美一下女人的明净和清纯。 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来自于女人,我的外婆、奶奶、姨妈、...  (展开)
汤茗阅历 2020-05-09 20:56:20

女人是黑夜里的一盏灯,荒原中的一条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阎连科是谁? 有人说,因为有《生死晶黄》,所以阎连科高出刘震云和余华;因为有《受活》,所以阎连科能和莫言打个平手。而因为有《日光流年》,阎连科成为了阎连科。 也有人说,阎连科是继莫言之后,最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是公认的“荒诞现实主义大师”。 但就像...  (展开)
天气浴豹 2022-04-05 04:20:32

文学野心害死人——甚至不如一篇《阿长与<山海经>》

这是我第一次读阎连科。今年想有意识地多看一些当代文学,接着发现了这本新书,关键词包括女性,亲属,反思……听着觉得挺漂亮。初读有几分惊艳,语言的陌异感很强,让人觉得刺激。读到后面呢,就很难受了。想到作者多年来读了一大堆女权主义理论,书呢又苦心孤诣写了很久,没...  (展开)
女儿国国王 2020-05-19 16:19:49

自恋至极,矫情至极

看了三分之一,非常失望,文字矫情内容也不新鲜,多年前的演讲里就讲烂了的段子,说是女性话题,但终究是个铁直男的视角看女性,更多的写的是自己,自恋至极。阎老师号称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作家,写中国乡村那些不为人知的社会问题恐怕还好,占个题材分,写这种女性命运主题...  (展开)
喵吉诃德 2020-07-02 20:34:57

关于女权,这本书所蕴含的力量和思想是强大无穷的

阎连科老师是国内莫言之后离诺奖呼声最高的一个作家了,获得过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2014年度卡夫卡文学奖。 阎连科离开农村土地40多年了,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乡土作家,这本《她们》,就是他写的家族中几乎所有的女性,他年轻时的几个相亲对象,母亲、姑姑、姐姐、孙女,还有他...  (展开)
向禄临马的球球 2020-06-10 13:48:48

《她们》|困境中的“她们”,困境中的我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汉学家顾彬说过,中国当代的男作家写不出好的女性形象,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女性。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阎连科。纵使阎连科是被人盛赞为继莫言之后最有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一,在书写家族女性之时,也有下笔踟蹰、无从知无从写、厘不清看不明的时候。 阎连科坦然地承认自己对女...  (展开)
王选 2020-05-20 18:43:51

阎连科的她们何尝不是我们的她们

阎连科其实是个内心很敏感很脆弱的人。他写《她们》这本书时我想定是满心伤感和惆怅。那个时代,人是被时代所挤压、被生活所围困的。他的姐姐、母亲、妻子,甚至那些介绍过的对象等,都在时代和生活的缝隙里被挤压成稀薄如麻纸那般,风吹即化。多少年过去了,又一代的她们,即...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后页> (共132条)

订阅她们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