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原文摘录

  •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接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调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果,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我说了这许多话,也许足够指明了人的生活和时间的关联了。在这关联中,词是最主要的桥架。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但在文化中却是对的。没有象征体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于”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的。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构是个基本的阻碍。只在他们理想的天堂里,这鸿沟才算被克服宗教家对性的抹杀,不论自觉或不自觉,决不是偶然的。完全的道义必须有充分的了解,无所隔,这就不能求之于生理上早已划下了鸿沟的男女之间。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阳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闻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了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查看原文)
    透明人间002 61赞 2018-03-14 17:12:18
    —— 引自第1页
  • 乡下——中国社会的基层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不同于美国农民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 聚村而居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① 每家所耕的面积小,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 ② 需要水利等公共设施,有合作的需要。 ③ 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 ④ 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乡土本色
  • “知识”和“智力”的差别,“知识”是经验性的,“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乡土社会中,文字并不是信息传递最为有效的手段。(文字的“间接接触性”) 象征——首先得有共同的认知基础。语言不是个人的,是社会的。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e.g.无言胜似有言。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文字下乡
  • 今昔之隔: 学的方法是“习”,也就是反复地做。 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借助了“记忆”的作用。 经验——记忆——象征(“词”) 世代之隔: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语言——文字,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再论文字下乡
  • 西洋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团体格局 中国乡土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推己及人的己,克己就是修身。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了差序格局的中心。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差序格局
  •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 “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 乡土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呢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 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要扩大。家必须是绵续的。 而西方,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家庭的内容是单一的。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到了社群中。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家族
  •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关联,经过了练习,已经相当固定的话,多少可说成为自动时,就不会发生体内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不带着强烈的感情。 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文化模式: ① 阿波罗式:西方古典的精神,宇宙有一个完善的秩序,人不过是去接受它,维持它。 ② 浮士德式: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前途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 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男女有别
  • 人治和法治的差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 “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礼治秩序
  • 乡土社会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 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无讼
  •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它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它。 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侵略性由此体现。 封建皇权下,能支配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农业的剩余随着人口增加而日减,和平又给了人口增加的机会。养到了一个时候,皇权逐渐累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 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无为政治
  • 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 长老权力(教化权力):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长老统治
  • 世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也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血缘和地缘
  • 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 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 社会结构像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般,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 时势权力:文化英雄 儒家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就不需要“革命”了。 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因而发生的是“宣传战”,为了争取人民的跟从。 (查看原文)
    ✖️ 15赞 2020-10-15 17:12:50
    —— 引自章节:名实的分离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203 20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