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原作名: Eichmann vor Jerusalem:Das unbehelligte Leben eines Massenmörders
译者: 周全
出版年: 2020-4
页数: 672
定价: 11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译丛
ISBN: 9787547736005
内容简介 · · · · · ·
1960年代,哲学家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基于她看到的艾希曼形象——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然而,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却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艾希曼的误读,更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编辑推荐
★揭开平庸的面具,还原大屠杀刽子手的本真面目。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屠杀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因阿伦特的著名论述而成为“平庸之恶”的典型——服从命令的公务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本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艾希曼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知疲倦...
1960年代,哲学家阿伦特在旁听耶路撒冷审判后,基于她看到的艾希曼形象——庞大体系下的小齿轮,只知服从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然而,施汤内特在分析大量一手资料后却发现,艾希曼绝非盲目服从的平凡纳粹官员,而是一个善于伪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本书不仅纠正了长期以来对艾希曼的误读,更还原了战后纳粹与残余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呈现了联邦德国的鲜活片段,揭示了美洲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编辑推荐
★揭开平庸的面具,还原大屠杀刽子手的本真面目。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屠杀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人阿道夫·艾希曼,因阿伦特的著名论述而成为“平庸之恶”的典型——服从命令的公务员、“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本书通过大量一手史料,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艾希曼是一个老练世故的操控者、不思悔改的谋杀犯,他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知疲倦地伪装自己,逃亡期间还与其他纳粹残余狂热地计划未来目标。
★破案一般的史料甄别,戳破层层谎言与伪装,在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挖掘历史真相。利用艾希曼本人写下的1300多页笔记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纳粹沙龙上留下的73卷录音带,施汤内特透过文稿中的拼写错误推断记录员的纳粹背景,通过艾希曼的谈话态度推断阿根廷纳粹圈的人员范围,以福尔摩斯般的细致与敏锐,抽丝剥茧,追溯艾希曼的逃亡历程,揭示南美纳粹圈子的真实面貌。
★重建战后极右翼分子构成的逃亡网络,展现纳粹意识形态在全球的余波。关心艾希曼下落的,不仅有上百万受害者和纳粹猎人,还有协助他逃亡、对追捕与审判百般推诿的各国政府,以及千方百计阻挠他重返历史舞台的昔日纳粹同党。施汤内特从各国情报机构档案堆中找到的资料,有力质疑了联邦德国政府与情报人员犯下的错误与疏失、阿根廷庇隆政府的纵容与共谋,也显示了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大程度上延续到了战后。
★荣获北德广播电视台非小说类图书奖、坎迪尔卓越认可奖奖,入围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决选,《纽约时报书评》《华尔街日报》《科克斯评论》《出版人周刊》等媒体齐声推荐。
◎名家推荐
[施汤内特]详尽的研究把艾希曼其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再次带到我们的视野中……未来任何关于艾希曼现象及其广泛政治影响的讨论,都绕不过这本著作。
——《纽约时报书评》
相比于哲学学者,施汤内特的写作更像调查记者,出色地搜集了散布在几大洲的海量档案,为耶路撒冷审判前的艾希曼形象增加了许多新的、令人惊叹的细节。
——《华尔街日报》
一本重要、非凡的著作。通过对细节史无前例的挖掘,施汤内特揭示了恰恰被阿伦特“平庸之恶”理论所遮蔽的真相。她一丝不苟的研究和显而易见的道德义愤,使阅读的过程扣人心弦。……施汤内特笔下的艾希曼,令人无法移开视线。
——《每日野兽》
施汤内特比较、核对、解释了艾希曼布下的迷魂阵中的大量材料,令人叹为观止。……她让艾希曼从阿伦特的阴影下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央。
——以色列《国土报》
施汤内特研究的细致与审慎,怎样强调都不为过。连单词拼错或印刷错误,她都会指出来。
——《布法罗新闻》
本书的写作目的令人激动……其重要性不容质疑:施汤内特的研究,充满了被遗忘的文档、丢失的访谈、被掩埋的证据,它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艾希曼的固有认知。
——《出版人周刊》
引人入胜地再现了一名顽固的纳粹狂热分子的逃亡旅程,及其在阿根廷重整旗鼓的可怕事实……施汤内特熟练地钩沉各种信息……这不仅是一本关于艾希曼精妙伪装的严谨、重要著作,也讨论了我们如何把表象认定为真实。
——《科克斯评论》
如果说之前的研究者们严重削弱了阿伦特的论据,那么施汤内特“粉碎”了它。
——德博拉·利普施塔特
作者简介 · · · · · ·
贝蒂娜·施汤内特,德国独立哲学家,曾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她编辑并评论康德的宗教著作,针对18世纪反犹太主义的历史进行撰述,同时研究国家社会主义哲学和阿道夫·艾希曼。2000年,其“康德哲学中的反犹太主义”相关研究在科隆获颁哲学政治学会(PPA)一等奖。《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荣获北德广播电视台非小说类图书奖。
周全,台大历史系毕业、德国哥廷根大学西洋史硕士及博士候选人,通六国语言,曾旅居欧美20年。译作有《一个德国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趣味横生的时光》《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比利牛斯山的城堡》《不含传说的普鲁士》《说谎者雅各》《德意志:一个国家的记忆》等。
目录 · · · · · ·
纳粹党卫队职阶名称
导言
第一章“我的名字成了象征”
第二章间奏曲:在中东的虚假踪迹
第三章艾希曼在阿根廷
第四章所谓的萨森访谈
第五章虚假的安全感
第六章角色的转换: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第七章余波荡漾
缩略语
注释
致谢
出处说明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纳粹党人对公开焚毁堆积成山的图书的热衷,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其实国家社会主义非常重视——或许过于重视——书面文字的力量。他们之所以烧书,正在于他们认为书籍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因为他们对书籍心生畏惧。对诠释主导权的害怕,就是国家社会主义者的主要行为动机之一。20世纪初期的人们早就对图书这个大众媒介有了丰富的经验,足以明白历史不只是发生而已,更是为后世后代撰写出来的。这吻合了希特勒侵略性的基调,“创造性”总是以对现有创造物的抗争和破坏为前导。——第一节 作者艾希曼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所谓的萨森访谈 -
具银行、汇款机构、数组织、旅行社和邮递服务的企业。既能机变又分灵活。其存情“善”援助用品的中央仓库位于社が多、但他但在上也设有前基地,。用于来回发送手稿和赠本。通过这种方式。弗里奇能为他的作者们提供不少东西:除了、可可、头、和巧完力等供不应求(面且也是黑市通货)的块品之外。有皮与定做的西装。同时也有联络人提供务。因可以把项接到作者的户头。因此社勒出版社的自由人们来的函也相应地充了热情,虽然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艾希曼在阿根廷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的人也喜欢 · · · · ·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现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导言(选摘) 若是谈论起那场系统化杀害了数百万男性、女性和儿童的屠杀,任谁都无法不提及此人。然而,人们甚至都不确定他的名字:到底叫“卡尔·阿道夫”还是“奥托”?在我们自认为早已查清此人时,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却仍然让我们惊讶。但是就多年来一直被学术界和新闻界... (展开)

看得让我困惑又痛苦又恶心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Knopf (2014)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Bodley Head (2014)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Bodley Head (2014)暂无评分
-
rororo (2014)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理想国译丛 [MIRROR] 完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納粹德國相關書籍 1000 部 (二狗蛋施坦因)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理想国译丛[MIRROR](已出版书目) (Yursler_林)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Starry Night 2020-05-30 22:02:17
作者和汉娜·阿伦特相比,胜在掌握的资料更丰富,证明了艾希曼并非他所宣称的遵从上级命令,而是早已成为纳粹犹太政策的象征,因此艾希曼不是“平庸之恶”,是彻彻底底的恶。当然,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概念永远不会过时,即使艾希曼并非如此,仍有这样的人存在。虽然他是大屠杀的刽子手,有时看起来似乎又是个普通人,对家人的温情,生活方式极其朴素,也不乏好友。越来越感到人性之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准确概括的。
3 有用 买书的Maize 2020-06-05 07:03:50
出于历史知识的匮乏,在读完阿伦特的书以后我还是感觉艾希曼似乎真如他所狡辩的那样,只是听命行事的巨大机器上的小小齿轮。这本书对关于艾希曼的文档(尤其是萨森访谈录)进行了细致的考究,还原了他作为国际社会主义分子的登场,作为一个投机兼狂热分子的步步高升,到达一个非常敏感且关键的职位上,至此他已经和罪恶脱不了干系了。随后,在千年帝国的梦破碎后,他和同党们仍然在异国做着自己的美梦,最终站到了那个早就应该属于... 出于历史知识的匮乏,在读完阿伦特的书以后我还是感觉艾希曼似乎真如他所狡辩的那样,只是听命行事的巨大机器上的小小齿轮。这本书对关于艾希曼的文档(尤其是萨森访谈录)进行了细致的考究,还原了他作为国际社会主义分子的登场,作为一个投机兼狂热分子的步步高升,到达一个非常敏感且关键的职位上,至此他已经和罪恶脱不了干系了。随后,在千年帝国的梦破碎后,他和同党们仍然在异国做着自己的美梦,最终站到了那个早就应该属于他的审判席和绞刑架上。 (展开)
28 有用 Soren 2020-05-16 15:28:21
诚如某条评论中所说,这本书主要是各种文献材料的梳理,而我并不喜欢细致考究,这本书也就显得臃肿琐碎了
11 有用 吴情 2020-06-23 09:40:47
参与并主导了大屠杀的艾希曼,究竟是“恶之庸常”的化身,还是“根本恶”的代表?阿伦特认为是前者,但施汤内特则持后一种观点。阿伦特的反思当然是政治哲学式的,跟鲍曼一样敲响了现代性的警钟,可按照揭开了艾希曼假面的施汤内特的观点,艾希曼几乎是“庸常”的反面,他非但不是唯唯诺诺的听命行事者,反而极其有主见,甚至是圆滑狡诈。在这场迟来的历史对话中,我们还能得出一个认识:面对艾希曼这般复杂的历史人物,只在纽伦堡... 参与并主导了大屠杀的艾希曼,究竟是“恶之庸常”的化身,还是“根本恶”的代表?阿伦特认为是前者,但施汤内特则持后一种观点。阿伦特的反思当然是政治哲学式的,跟鲍曼一样敲响了现代性的警钟,可按照揭开了艾希曼假面的施汤内特的观点,艾希曼几乎是“庸常”的反面,他非但不是唯唯诺诺的听命行事者,反而极其有主见,甚至是圆滑狡诈。在这场迟来的历史对话中,我们还能得出一个认识:面对艾希曼这般复杂的历史人物,只在纽伦堡审判现场听信他的一面一词是不够的,必须走进耶路撒冷之前的他的心灵世界。 (展开)
19 有用 看不见的城市 2020-06-05 21:38:24
确切地说,应该是战败之后,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作者确实下足了功夫,收集了十分丰富的材料,但成书终究更像是浩瀚文献的综述,作为《平庸之恶》的拓展阅读(或者硬要说“反”《平庸之恶》亦可)确实不错,不过对艾希曼其人其事的分析解读却实在薄弱,甚至可以说近乎于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