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园 短评

热门 最新
  • 8137 李青菜 2020-05-18 10:23:16

    这书比你想象的小,比你估计的沉

  • 3917 十七呀 2020-05-13 15:19:58

    看到结尾秋园去世,眼泪忍不住就掉了下来,为秋园,为之骅,为每一位在生活的洪流里挣扎、抗争的女性。 故事的开始,五岁的秋园不谙世事、天真可爱,和父母兄弟生活在中原腹地的洛阳,喜欢在雨后的屋檐下光脚踩水,还不知道命运为她准备了什么样的磨难; 故事的结尾,秋园八十八岁,依然会为外孙女没能看到山崖上怒放的杜鹃花而感到惋惜,最后终老于湖南。 这中间,八十多年的光阴,仅仅用一句话来概括——“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曾有过多少像秋园这样平凡普通的女性?她们善良一生,隐忍一生,奉献一生,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力下,拼尽全力也只为了活下去,而她们身上的韧性又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什么时候,女性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能够活得舒展而自由呢?

  • 1853 木卫二 2020-05-25 12:54:10

    之前有看过后记作者的说明,是一本“妈妈写外婆”的书,女性身份角色绕一圈,会感觉今时今日国人女性,似乎逃过了历史的磨石重负,但小脚这样的反人类陋习,有过长达千年的赞美(本书开头就是秋园侥幸逃过,拥有了一双半解放的脚),以这双脚,开始了中国地图上的活命奔走。作为小说,它最精彩的段落,是母亲带两个儿子去湖北、女儿出走江西的平行蒙太奇,其余篇章均为单线流水记事,也就是祖辈老人家“没什么好说”的一滴水,一滴泪。是啊,“他们”甚至不允许也不希望人们去说,去回忆。中间有二十年明显被人为划去,阅读跳跃感明显。

  • 1648 #暗蓝# 2020-05-24 21:09:00

    非常出色的个人史,聚焦在50-70年代的艰难岁月。看到在那三年,秋园走投无路时,偶遇的大姐问她要不要去湖北,那边要收棉花,缺人手时,不由得想起《愤怒的葡萄》。平凡人的命运太容易被打乱了,无论是因为万恶的资本主义,还是那些不可说的巨大之物。他们要么如秋园一般努力生存,支撑起一个家;要么如秋园的丈夫随波逐流,做一个有口皆碑,对所有人都逆来受顺,只是没忘了妻子“失节事大”的“中国善人”;要么动用一点点被施舍的许可,挥刀向更弱者。后两者放弃了抗争,也就放弃了愤怒,但努力生存的人是有权愤怒的,这愤怒源自于他们值得更好的命运。也正是他们的故事才值得书写,因为这才是人该有的样子。

  • 1450 Fleurs.哼哼 2020-05-22 22:01:25

    书,不大,不厚,不重,掩卷后一声轻叹。 一个贯穿全书的“冇”字,把“有”的两点挂在了看书时的眼帘。 有点严歌苓的女性视角,也有点余华的时代演变,但却在字里行间散发着《城南旧事》的光辉。 没有刻意的苦大仇深,却字字淌血。 没有刻意的点明时间,却透露着时代的悲鸣。 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姥姥、姑奶奶,想到了妈妈,姑姑,姨。想到了身边那些看似普通质朴却隐忍前行的女性长辈。 大痛并小乐着。

  • 1843 简单问问 2021-05-06 18:44:57

    看完终于明白天下文笔,独真诚不破。

  • 632 张天翼 2020-08-02 18:04:21

    没想到是这样轻而小的一本书,既轻,又重,就像秋园的一生。文字非常好,清楚明白地讲事情。读的期间心里只有三个字:太苦了。一个普通女性的一生,都不用渲染,就流水账似的写下来,已经是一部惊心动魄的苦难史。这书是秋天的园子里结出的一条碧绿苦瓜。

  • 1104 SETH 2020-12-28 21:13:04

    大时代不在乎小人物的生死,小人物却要背负大时代的重担

  • 614 Morgan 2020-05-21 23:01:53

    谢谢让这本书出版的人们,杨阿姨是真正纯粹的写作者,她的语言平实有力,真诚而诚恳,她的手稿遍布油污,她是在照顾一个近乎老年痴呆的老伴的同时在厨房里抽空写下这本书。 我想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没有门槛,只要识字,就能从中汲取也从中传达力量。 纷乱世代里的家族史,读得我眼泪阵阵,让人格外难过的是她们能做的选择少得可怜,还没认识世界,便被时代裹挟了去,比如今缓慢蚕食人心的家世决定命运更严酷的出身论,毁了多少有志青年。 一代人托举一代人向上,用勇气换来的知识,在迟暮之年,通过书写生活与命运的悲换取了如此多的爱,可谓是一种奇迹。 她们的时代早已过去,我们的时代也在慢慢消失,但书籍会留存于世,它比冬天更长,比王座更久。

  • 563 闻夕felicity 2020-05-23 22:23:09

    如果女人来写《活着》。这本书太好了,文字好,编辑好,装帧好,甚至连腰封都很好。生而为人、为女人,总有些心境和悲欢是相通的,就算她生在1914,她在1937,你我在1990或2000。我们都是中国的金智英。

  • 337 李斯本 2020-07-23 20:38:46

    为苦难里依然寻常而明亮的良知、善意、爱。

  • 529 龟掌拨清波 2020-08-23 08:30:28

    每天二十分鐘坐在陽台上用微信語音念給黃奶奶。我們倆就這樣一起讀完了一本書。

  • 282 粟冰箱 2020-06-15 01:24:46

    平淡且近自然,文笔好舒服啊。叙述一直很和缓,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渲染跟煽情,就算是很苦的生活与磨难,也是这种平静的语调,但让人能感受到底下汹涌的惨伤,经过岁月的淘洗,只有些模糊的棱角了。细节特别充沛真实,写饥饿,写落下的骤雨般的毛毛虫,写恶意和善意,写埋下的四缸盐,写病痛和死亡……那个年代,那些渺若尘芥的人,那些命运,或许就被称之为“无常”吧。其中最让我感觉到“无常”的竟是这一段:“至于小徐老师,之骅再没和他联系过,这辈子也没再见过他。”

  • 307 j 2020-05-28 09:03:47

    这是真正的“你一生的故事”,朴素、残酷、纯真、雅致。生活于秋园、仁受和那五个孩子,都像裁缝小泉的手心——“洁净的丑陋”。洁净是因为他们洁净,丑陋是因为命运丑陋。在丑陋中维持洁净,就是他们生而为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时空,但他们所经历的终于不朽。

  • 214 小伙锅 2020-05-31 21:00:26

    “像是用笔赶路 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看完推荐给我妈了 她最近也在写点什么 (虽然她总是说 初中生能写个啥呀) 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真好 (也许会像呕吐一样) 世上并不只有名人的巨流河或无愁河 每个人都有河 都可以写 都能被看见 也许那时 打工诗歌这类称呼也将解除它的尴尬

  • 359 ly的读享生活 2020-11-30 21:16:56

    读林贤治《故园》,阎连科《她们》,杨本芬《秋园》。最后一本,最好。我想,主要原因有两点:1、她不是在写作,她是在写人生。2、是她在写,而不是他。她真切地知道,她们都经历了什么。

  • 237 赫恩曼尼 2020-11-27 21:34:29

    个人史写就的小说就是这样让人惊喜,没有多复杂的谋篇布局,也没有多宏大的立意,它质朴,坦诚;比起苦难,更看得出人的坚韧和脆弱、贫贱和高贵,看得出比时代更恒久的时间。看过秋园的一生,也就看过了曾被这片土地滋养和伤害过的千千万万的人,看过了无穷悠远又恍如昨日的历史。

  • 117 danyboy 2020-05-22 14:25:22

    本来没想读,可巧刚翻完阎连科笔下的女性,于是就拿起这本像秋叶一样大小,一样色调的掌上书,竟很快看完了。这是一个60多岁的女性,在女儿的帮助下写自己的母亲的书,也是回忆录,但写法更像小说。已经熟悉那段历史,再读个人经历沉浮生死的时候,我并不很震撼,我所震撼的是作者在60以后开始写作,执着的记录自己的母亲,记录父亲之死,记录自己。她们不必去记录时代,时代就在那里。‘

  • 108 伊夏 2020-05-18 20:24:06

    这是乐府女性书系里的一本书,却让我想起之前乐府出的那本《守山》。普通的,劳苦的,忍辱负重的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怎样走过,都含着那么多相似的眼泪和说不出的悲哀。“秋园”可能是你我家族里任何一位长辈,在他们还没来及说出自己故事的时候就溘然长逝了,还活着的我们如果可以,要记下来啊。用明白人生值得回望与反思的心,记下来啊。

  • 146 西窗随笔 2020-09-01 22:32:37

    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是强忍着眼泪读完的,一直读到最后一句,实在忍不住泪奔了。 一位出生于1940年的老人,在60多岁的时候,拿起笔,在四平米厨房里的矮凳上开始写作。写出了这本自传体小说,写她母亲的一生和她自己的生活。挣扎求生的中国底层老百姓太苦了,这本书主要描述的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正是她们最苦的时候。 这是一位最普通的中国老人,用她的人生经历写出的“活着”。她们一家经历的苦难一点也不比余华的《活着》里面少,而她们有着更加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