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若有光》的原文摘录

  • 瑞士的旅行作家、诗人、哲学家尼古拉・布维耶把旅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把人在生活中的存在感,通过旅行来呈现:人要生存,就不能守在一个固定的家里,天天追求舒适,而是要把自己敞开给自然,敞开给困难,这样人的精神和身体才能激发出能量。 (查看原文)
    麦子 6赞 2020-07-11 17:14:36
    —— 引自章节:树才 我原本是个诗人,一到大理,就成了画家
  • 艺术家就是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外来者,你不会真正地变成他们,你可以去爱这些生活,对生活感到惋惜,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你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有时也是一个伴随者,每次想融入这些事情,想跟这个世界和解时,就莫名其妙地被消解掉了,但这不妨碍我们找各种机会把经历过的东西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查看原文)
    韧勉 3赞 2020-07-05 23:27:00
    —— 引自章节:叶永青 暂寄大理
  • 我到大理的前三年,在人民路上人来人往的人群中,到处点头,各种人招呼你喝茶,大家这里坐一坐,那里聊一聊,那样种随机性!你把整条街都当作一个主场,一个会客厅。所以我一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连那样的城市都不待,移到大理这样的城市来生活,而且被它迷住,像我这种喜欢创根问底的人一定要问,出了什么问题?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不是因为苍山,不是因为洱海,也不是这里的气候,就是因为人的关系。幸福指数高的人,都以一种“交流”的方式活着,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为什么变成一个反城市生活主义者的原因,因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速度,已经完全超过了人类生产所需的尺度,城市变成了一种隔绝人的地理环境,而这样的小城镇,才是把人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地方。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1赞 2021-06-09 16:30:05
    —— 引自章节:许崧 全国只有一个社区,在大理
  • 怎样来让孩子掌握主动权? “教育”这个词过去是自上而下的姿态:我教你,我育你。而在新教育中,没有教育,只有学习,教育主权发生了一次转移。这个转移的重要性在哪里?过去工业时代要求大家学一样的东西,学了一样的东西才能用标准化的考试把有用的人择出来,然后填补到社会各个需要的地方去。在这个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学习损耗,有很多人在学着他不一定喜欢,甚至是厌恶的东西,但追求效率就一定是忽视个体的。一个班的孩子,人学的时候年龄可以相差十二个月,对六岁的孩子来讲,年龄相差十二个月意味着大脑发育的程度有很大差距,但老师必须要对这些孩子有一个统标准,就高还是就低?不管就哪个,就得放弃别的。一个孩子只是因为人入学年纪比人家小,因为大脑的发育还没有到那样的程度,他就是学不好,但是被逼着在这个体系中混下去,混到三年级,他自己、父母、老师、同学,都认为他笨,这样的自我认知形成后,他果然就变笨了。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1赞 2021-06-13 22:23:59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为什么而学,你思考后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个人的答案是:为了使我们欣赏这个世界更多的可能性。从人生这个维度来看,你怎么样拥有一个丰富的、幸福的人生,需要具备欣赏世界更多可能性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具备,我的世界就比人家黑白了一点。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1赞 2021-06-13 22:28:18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这时父母做什么呢? 许崧:我们是帮助他的人,孩子永远在圆心当中,所有学习的发起者是 他,旁边是父母,比父母更远一点的是整个社区,比社区更远 些的是互联网,人类的知识都在互联网上。所有这些力量集合起来,他就是那个刀尖尖,我们组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刀把,辅助 他。一个人如果做着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情走过一生,又有这样 个丰富的、强大的刀把,多幸福。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1赞 2021-06-13 22:28:18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让我们读一篇十几年前《纽约时报》上关于美国草坪文化的评论文章,让我们对所看到的景物除了要处理视觉经验之外,还要尝试增加观念层面的复杂性。他会不定期组织全班讨论彼此的作品但同时又让我们读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这样的文章。他并不尝试跟我们界定油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但是又不断地去呈现这个貌似很古老的艺术媒介和当代世界的复杂关系。而这一切又不能停留在思想层面,还必须时刻回到画布和颜料的实际操作中去。我觉得这种态度和当代建筑学的处境其实是很类似的。 (查看原文)
    麦子 2020-07-11 17:30:10
    —— 引自章节:赵扬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 蒙中:看着花开云动,有时候觉得读最好的书都比不上这些。 行李:你看外面下雨了。 蒙中:是呀,我最喜欢雨季的时候,每天下雨,下雨后是蓝天、白云、彩虹,很湿润,又没有什么风。 行李:可是我们过去两年的七月都在大理古城那边,夜里风很大,从山上一路横扫下来。 蒙中:所谓“下关风”嘛,下关风最大,越往这边走越小,到喜洲的时候就很小了。行李:一会儿又晴了,可是还下着细雨。光打在水上,水把光折射到墙上。 蒙中:这是都市里看不到的,有一次我坐在那里看书,也是外面下着观雨,我放着音乐,突然拾头看了一下池塘,鱼在游,还在吐泡,回头看一下外面的田野,当时觉得好像是一个梦境。 行李;你是画家,以前有人系统画过大理吗? 蒙中:严格意义上来说,以前没有太多优秀的国画家画过大理和云南,清代感通寺的担当和尚只是画自己,和云南没关系。其实云南很有画头,信息时代,地方画派的局限弱化消解了,艺术家更多以个体的风格呈现。画家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要胆子大,敢尝试敢画。大理的光影,色彩,都好,云彩也很美,我觉得大理的云是整个中国最漂亮的。为什么叫云南?大理南边有一个“云南驿”,肯定跟大理的云有关系。我二O一四年才来的时候,在龙龛客栈的顶楼看过一次黄昏时的火烧云,刚好有一束阳光从苍山和云之间照下来,照亮整个云层底部,那种壮阔!像《大话西游》里孙悟空要出现一样,我当时想跪下,大自然那种力量让你震撼。我们看过很多好看的云,但那次印象最深,大理的云,它的开阔度其实非常有限,不像非洲和法国南部,千里的云彩能飘过来的感觉,但是大理的云变化最多,因为有光和风的配合。我在这边待了三年多,那种七彩的云看到过三次。有一次持续了足足三小时,一直在不规则的变化,很梦幻。我如果不会画,就会买一台好相机,天天在楼顶拍云,几年出一本影集,肯定非常漂亮。 行李:用文字写出来,也会很震撼。 蒙中:沈从文写过云南的云,但他只在昆明,没来过大理,他如果来,... (查看原文)
    君君 2020-08-01 11:53:47
    —— 引自章节:蒙中 这可能是全世界最美的家
  • 大三下学期,确定了考研,复且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也有了心仪的导师,于是开始跟着导师慢慢读一点相关的书。导师推荐的第一批书里就有《王士性地理书三种》,是他的导师周振鹤先生辑佚的。在《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里,读到明代时云南的风土,遥远、陌生如异国,心驰神往,但最心动的,是写大理这段: 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惟大理得之。大理点苍山西峙,高千丈,抱百二十里如弛弓,危岫入云,段氏表以为中岳。山有一十九峰,峰峰积雪,至五月不消,而山麓茶花与桃李烂漫而开。东汇洱河于山下,亦名叶榆,绝流十里,沿山麓而长,中有三岛、四洲、九曲之胜。春风挂帆,西视点苍如蓬菜、间苑,雪与花争妍,山与水竞奇,天下山川之佳莫逾是者。且点苍十九峰中,一峰一溪飞流下洱河。而河崖之上,山麓以下,一郡居民成聚焉。四水入城中,十五水流村落,大理民无一垄半亩无过水者,古未荒早,人不识桔槔。又四五月间,亩之隔,即倏雨倏晴,雨以插禾,晴以刈麦,名“句溪晴雨”。其入城者,人家门扃院落捍之即为塘,甃之即为井。谓之乐土,谁曰不然?余游行海内遍矣,惟醉心于是,欲作菟裘,弃人间而居之,乃世网所樱,思之令人气塞。 (查看原文)
    君君 2020-08-01 11:56:54
    —— 引自章节:乐土大理(代序)
  • 行李:什么才算是作品? 赵扬:很清晰、很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意思,这个房子有独立的个性,个性很完整,不是拼凑的,是内在的呈现現,由内而外的。之前做过一些房子,但除了一些技术层面的经验,留给自己更多的是困惑。尼洋河之后,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项目的特征不是作者强加进去的,而是我们像画素描那样一点点“找”出来的。我之前做东西容易有一种自我表现,会不自然。 后来我才明白,一个建筑师、一个作者,就像一个管道一样,其实你要做的只是把这个管道清理干净,好的东西就会流淌出来。做作品,就是一个流淌出来的过程,而不是我一定要做什么。一旦有了这个体验就会很放松,而且自信,面对任何一个项目,不用去特意赋予它什么意义。一个复杂的项目可能有很多复杂的意义,但是静静地体会,理解各方面因素的联系,就会把复杂的意义言简意赅地呈现出来。 (查看原文)
    Santé 2020-08-08 16:29:09
    —— 引自章节:赵扬 造一所不抗拒生活的房子
  • 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惟大理得之。 (查看原文)
    2021-03-06 18:17:13
    —— 引自章节:乐土大理(代序)
  • 生活永远要自己去创造的,没有谁有义务请你过某种生活。这不能赖大理,只能赖自己。实际上大理谋生的方式极为丰富,现在的技术发展也越来越支持大家离开具体的地理位置继续工作,那些因为怕死在大理而不敢来的人,没种又不肯动脑筋而已。大理是个摆个摊也能活的地方啊。当然啦,认定自己的人生是必须由钱堆起来的,而且数量级要到北上广才有安全感,那再来啰唆什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无非就是叶公好龙,说说而已,别当真。大理社区的本底,有一项就是不物质。记得不?我们有段时间是瞧不起抽中华烟的人的,我们曾经创造了一种反向歧视的氛围。那些一边说我喜欢大理生活,一边又想挣着到死都花不完的钱的人,你知道怎么给他们贴标签的,对吧?我2010年到大理的时候,每月生活费,连吃带住带抽烟,一千块。说自己在大理生活不起的人,呵呵。 (查看原文)
    2021-03-06 18:21:13
    —— 引自章节:许崧 全国只有一个社区,在大理
  • 这个教育体系显现出越来越高的淘汰率,不是文凭的淘率,而是能力的淘汰率。它正在慢慢失去生命力,这使像猫猫果儿一类的学校开始做另一个方向的探讨:当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你我,那学习是为了什么? 过去工业时代的学习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你好好读,获得张文凭,如果是一张很牛的学校的文凭,就可以在社会取得份体面工作,你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用荣誉和来障你的幸福生活。这个逻辑听起来没问题,但今天,这个溃了,却还有千军万马挤在这条路上。如果有一天这种模式下的理想幻灭了呢?现在有一些家庭就是幻灭的,孩子去读研,读博,只是为了推迟工作,推进入社会跟人竟争的时间。有一些孩子读完就在家里宅起来。 进入工业革命后,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现在我们教育结构里的排序,还是按照那个时代的重要性来排的:科学家、工程师排第一,人们认为他们对社会最有贡献,排序最高而艺术科系,大家认为更多是满足个人追求,即使有贡献,但是怎么能跟工程师比啊! 对。这一整套教育体系是从德国开始的,大概一八七二年前后清政府有了第一批公费留美学童。从隋唐时代的科举开始,教育体系都是为了十年寒窗考取功名,然后进入国家的吏治体系,对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到了晚清,科举制废除了,所以才有公费派遣留学生的事。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2021-06-13 22:06:10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是在生长的过程中慢慢变成这样的。它像不像一个生态?就像一个山坡上,有一些花草,有一些灌木,有一些树,长着长着这个不行了,但是不重要,因为在不断生长的过程中,自然有强大的出来,这就是互联网时代。阿里、腾讯、 Facebook,都是在生态中长成的 这些企业都是平台级企业,马云自己不开淘宝店,他只是做了一个平台,就像一个生态土壤,因为这个土壤好,大家愿意在这个土壤上扎根,于是发芽了,开花了,结果了。平台不会对土壤上任何一颗种子的存活负责任,他做的只有两件事情:设定规则,提服务。有一天我在手机上搜:我想要买一匹马。结果淘宝上真有卖马的。我向你保证,马云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淘宝里有人在卖马。 所以在这个生态中,没有人能扮演上帝的角色。生态的做法是,我们有一块土壤,来看看气候怎么样,是不是有合适的养分,适合这块土地的种子就在这里成长下来,生长的过程中有死有活不要紧,最后一片繁荣。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2021-06-13 22:18:29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大理为什么奇特? 【第一,它小,蔡澜先生说的,只愿无事常相见,我们现在能够过“无事常相见”的日子,跟我们的生活半径息息相关。】 第二,它多样化,这是大理作为社区最特别的地方。传统的社区,原来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个村庄,也是小地方,但是多样性不足。在这些多样性里,你不断去 match(匹配)你的喜好,不断mach的结果,你会发现珊瑚这样的户外界大腕儿(珊瑚在旁边听到这一句,微笑挥手回应)。我刚才说,没有人有上帝视角可以把社区里的所有关系全打通,就是这个道理。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2021-06-13 22:40:16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他该怎么办?许我对这个问题差不多是这样回答的:我希望月亮在她发育前,能够在四个方面具备基本能力。 第一,识字。】她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阋读,在阅读中能够有 基本的理解,这是终身需要学习的能力,即便是你我,都还在精进 第二,数理。】她不懂计算之前,要懂数学的道理,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要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背后的逻辑,而计算是个附加能力。你想想,法国人是没法背九九乘法表的,你说81他们说出来是60+21。为什么中国出那么多数学天?因为我们在大脑中对数字的反应比他们节省了几毫秒,这些几毫秒累加起 来,就跟他们拉开了差距。但这妨碍他们的生活质量吗?并没有,只是我们偏执地认为这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而思考,不就是为了摆脱一切这样的偏执吗?我希望月亮明白数学的道理,明白 背后的逻辑,这些逻辑是将来自我思考时很重要的武器。 第三,信息。】在这个信息时代,你能找到信息吗?找到了你能够理解吗?理解了你能够应用吗?信息都在互联网上,互联网提供无数的工具来降低信息和知识的难度,现在翻译软件越来越 强大,我相信巴别塔时代就要来了,在技术工具的辅助下,我们可以抹平语言的障碍,你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主动去搜索那些信息,找到这些知识,理解这些知识,应用这些知识。 第四,社交。】与人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呈现自己,接受对方,相互之间如何来约定,而不是规定,如何变成生态共同体中和谐的一分子。 在她发育之前,能够在这四个方面获得基本的能力,使得她可以自我学习,因为最终学习者是她,不是我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四种能力,他可以适应任何环境,没有“只能生活在大理,去到外面就不行”的说法。他可以在新环境中学习,学习怎么跟人相处,怎么获取知识。 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大概就是这些,其他都是越界。 感知幸福的能力。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2021-06-13 22:46:31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关于爱好和兴趣的区别】 他问问题的层级越来越多,兴趣就这样形成了? 对,而且兴趣可能是非常多样的。兴趣形成了,比“好奇”更高级的学习动力就出现了:我要搞明白,我要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必然会碰到困难,学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区,他在非舒适状态下的表现,决定了他的兴趣能不能迭代,能不能提升到“爱好”。这个世上有一堆可怕的人,一辈子过得索然无趣,就是因为他只有消遣,没有爱好,回溯他的童年,很有可能他的爱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鼓励,被灭杀掉了。 刚才说的这整个过程,都是以孩子为主导,他好奇,他提问,对某一个东西的兴趣使他反复提问,当他碰到困难还不死心,居然激发出“撞破南墙也要搞明白”的志向,他就提升到“爱好”了。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2021-06-13 22:49:12
    —— 引自章节: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 课程上线总体构想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即“感知幸福的能力”。到了小学,就变成我和世界的关系,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未来。未来是不确定的,所有人都是“二傻”。“二傻”面对未知的方法,就是不停地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规律、建构规则,所以小学是“探究式课程”:第一步是一个真实的场景;第二步,在这个真实的场景里,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观察驱动,引出课题。为了实践这个课题,需要有活动,经过活动,每个人有一个完整的试错过程,也会有自己的答案,每个答案都是不同的,你的答案和我的答案进行分享,在学习的路径而不是结果上互相参照。 (查看原文)
    科波菲尔 2021-06-14 00:10:32
    —— 引自章节:陈钢& 三三 一所幼儿园,就是一艘挪亚方舟
  • 走出大山是他们的事,留在山里也是他们的事,但是他们无从选择是我们共同的事。 (查看原文)
    山岭远 2023-04-15 10:58:14
    —— 引自章节:陈钢& 三三 一所幼儿园,就是一艘挪亚方舟
  • 巴掌大的酒堡忽然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每一刻钟都有一股新的溪流汇入,每次汇入,都要和先前汇入的溪流寒暄、打闹一阵。渐渐地,周围人声鼎沸,大家喝啤酒、威士忌或者可乐、咖啡,嗑瓜子甚至嚼爆米花,有的桌聊健康,有的桌聊孩子,有的桌聊最近的电影、书,以及人类未来形态的可能性…话题不时从这一桌串到那一桌,从室内串到街边。太热闹了,我们不得不搬到地下一层的厨房里继续,途中,老板老王下来吃饭,就端着碗蹲在旁边听我们聊。 许崧在文章里写过:“说实话,海盗酒堡太奇葩了。你在星巴克看不到有客人在里面窜桌子的吧?看不到老板扎在客人堆里蹭吃蹭喝的吧?分别几桌客人坐着坐着就站起来拼成一大桌的呢?叫一个火锅外卖来店里吃还吃了前后四拨人的呢?一个人去喝一杯结果加了好几个微信出来的呢?门口坐着的客人喝着喝着就街舞的呢?见过没?…这么说吧,在乎钱的人,做不来这样的事,开不成这样的店。”这就是他说的“社区感”。 (查看原文)
    becky 2023-05-03 16:34:58
    —— 引自章节:全球化消灭多样性,大理和清迈例外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