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刚开始获知这本书时除了张济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序言外,便是仅30元的良心价,相比新近出版的一些学术书籍少则5、60,多则过百的价格,购买欲非常强烈。但拿到书之后,有些许失望,倒不是因为内容,而是书好小好薄,倒像一本小册子😂,顿时理解了30元。普天下历史类博士论文多如牛毛,能出版者甚少,文笔流畅、触动人心之作更是屈指可数。整本书最值得反复品味的便是张济顺老师的序言,不愧是大家手笔,令人回味悠长!正文的写作张弛有度,结构脉络和遣词造句值得反复学习。前两章侧重于宏观思考,读起来比较乏味;后两章专注于独特的群体——“摩登”劳模与“阿飞”群体,非常精彩。后记读起来既惊艳又让我内心酸不溜秋~
确实最好的就是张济顺的序。 第一章大线索理得挺清晰,学生是香饽饽还是狗都嫌,就一句话的事。 黄宝妹这个案例太有意思了!个人,工厂,上海市与更高层,其他省市,还有外国,各有立场各说各话,老太太就能在中间游刃有余,保持美丽,想看对她的专人研究! 上海确实是脸面,华美的袍子,沾了点旧社会的灰尘,掸一掸要出去见人的。
很好看,资料详实,但叙事细密生动,因而读着很吸引人。上篇讨论的是普遍性的问题,1949年横亘至今的脉络中,知识分子的劳动化和劳动工人的知识化。虽然二者的路径随着历次运动复杂交错,但像是同一件事:塑造新人的努力,以及定义新人的权力;下篇更加专注上海的地方性,黄宝妹的故事特别好看,写出了基层工厂和地方政府、国家意志之间的张力,但也正在新中国和旧上海互动的缝隙中呈现了人颇具主体性的“自塑”空间。作者说“如今工人早已经告别了光鲜体面的时代,但如果可以选择,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体面,对于那些努力了却生活不光鲜的人,我们也应该有起码的尊重。” 深以为然。这也是历史研究于我的意义。
中规中矩的博士论文。上篇侧重上海工人生活的普遍性,围绕“劳动人民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两方面进行叙述。下篇侧重上海的特殊性,上海城市的摩登气质如何造就 “时尚劳模” 黄宝妹和“阿飞”工人群体。
标准的博士论文。20200427-30读时的感觉是写作的节奏有点问题,也可能是自己不了解相关历史。因前四章写的侧影,如与相近著作一起读较好,档案材料引用较多,结论写得最好。
论文原题《摇摆的新生代》。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建国初期上海的青年工人。这些青工与“老工人”相对,是一批年龄不大、思想活跃、成分复杂的工人。上篇谈共性问题,主要分析知识青年进厂与工人作家(以知青为主体)出厂的起起落落,探讨他们是如何被重塑为“工人知识分子”的,展现出新角色与旧成分之间的摇摆与张力。下篇谈上海的特殊性。以黄宝妹和“阿飞”群体为分析对象,认识国家(政策与形象)、地方、工厂与青工个人的巨大张力,这种张力使得年轻的工人被迫“摇摆”。结语部分是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部分,分析了“摇摆”的三个原因。工人的自造与再塑,与其说是一种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作者是王奇生和张济顺二位老师的高徒,既继承了王门的语言风格,又有张门的地域特色。看完之后的另一个感慨就是文笔太好了!
问题意识不明确,没有thesis,四个角色比较割裂,选择学校与作协的理由牵强。缺少整体性。比如,若能聚焦于“如何制造新人”(逻辑、程序、结果etc)等问题重新结构,也许会更好看,叙事会更统一。从个体故事切入时代的叙述挺有特色。
很有意思的研究,开头的hook也不错。但是单章的割裂感太强,在专著和主题论文合集中游移。作者提出的三个面向之间的关系联结得并不紧密,甚至给人一种在1957年身份碰撞新老工人分类重新确立之后的年份,代际差异就已经终结的感觉。作为粉丝,要是有机会也想跟张济顺读一年书 T.T
刚买这书的时候奉为经典,过了2年再读,便“祛魅”了(可能是读的书变多了),这本书对于“摩登”和“阿飞”在新上海的形象演变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认为作者对于“摩登”始终在场的分析似未触及到实质性问题——摩登在旧上海就是一种“家庭玩物的变相延伸”,为什么到了新上海还“始终在场”呢?当然这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了。
第一章为了全面展示教育系统和工业系统的拉锯显得略微啰嗦,但这也是一本史学著作的应有之义。史学著作如果追求完整呈现历史而又不至于让读者糊涂,最好突出主线并且用恰当的关键词句提示读者,这点本书做得还是不错。 第四章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行文围绕着阿飞概念的流变,从平民时髦到流氓阿飞再到坏分子、反革命,但并没有仔细说清楚实践过程中对阿飞的界定。是同一行为的定性逐渐加重(又分别是哪些行为呢)还是概念外延(又新囊括了哪些行为呢)的不断扩大?多少有些模糊和“摇摆”。 很好的博士论文,语言流畅,充满人性关怀。离开人性关怀只追求历史的复述或者歌功颂德,都不足取。 顺便,读此书和《动员与效率》都有一个感觉,即读新中国史(无论是经济史社会史或其他)的前提必须是熟悉新中国政治史。
2023【1】原题“摇摆的新生代”。原题自然比现题更好,但正文组合还是免不了有些散漫。序章的梳理十分清楚,是利用政策文本梳理脉络趋势的示范;一二章,一进一出,两相对照;三四章,一积极一消极,第三章案例选取极佳,新旧杂糅才是优势。最后总结呼应的是“摇摆的新生代”,或许,将其放在国家-社会关系上则会更有深度,尤以序章、第三章为明显。
水准一般。
真的是“看不懂”博士论文 流下了不学无术的泪水
关于政策部分写的真精彩
流于表征,讲了一个漂亮的国家故事,虽则是以个体化的叙事体现出来。但依然有相当的启发价值,特别是写知识分子劳动化的落地。
关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工人有比较生动的“深描”,开拓眼界,可以丰富对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理解。56年对“升学难”的宣传,一度扭转了学生中崇尚读书的风气,但紧跟着学生资源过剩,又转变宣传基调。让人联想到现在热衷宣传升高中难。教育一向过于政策导向。而且各种宣传后并没有具体措施跟进,带来很多问题。“工人作家”的培养困境说明涉及到文化问题,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打破体脑分工,塑造既能劳动又有知识的“工人知识分子”,是一种可敬的努力方向。尤其与近来外卖员弹钢琴一事所引发的讨论对比。摩登的女劳模黄宝妹很有趣,她作为特例,展现了很多没有发展为普遍事实的可能性。工厂阿飞的始终在场,让人想起金宇澄和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分析的部分稍浅,意犹未尽。
此书一出版,我就买了。但是中途看了第一部分就弃了。时隔大半年重新读过一遍,自己还是挺佩服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以及对事物复杂面相的较为精准的把握。著作分为上下篇,而各自只有两章,这种结构个人不是很喜欢。但是两个部分自成一体且还能围绕青工这一群体探讨,只是视角上不太一样。第一篇强调的是青工自身角色的多歧性和复杂性,学生/青工还是作家/青工,对于个体本身而言就是需要去认定的,而国家,只是将其纳入统治范畴。下篇的黄宝妹和“阿飞”是属于上海这个旧时代摩登都市下的特殊青工,黄宝妹是被代表的一个,她也享受这个过程(作者将研究下限放到65年就很好的避开了以后的峥嵘岁月,对黄宝妹而言,可能也是个好事)。下篇很好的诠释了上海在新中国的独特性,连青工群体也是如此。上海的迷人之处哪怕是到了建国后也是依然存在啊。
最有灵气的第三章却不免单薄而且与前半部分的论述脱节。
下篇极为精彩 序和后记读来泪目。
> 再造与自塑
9 有用 湘大李昊天 2020-05-01 20:07:48
刚开始获知这本书时除了张济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序言外,便是仅30元的良心价,相比新近出版的一些学术书籍少则5、60,多则过百的价格,购买欲非常强烈。但拿到书之后,有些许失望,倒不是因为内容,而是书好小好薄,倒像一本小册子😂,顿时理解了30元。普天下历史类博士论文多如牛毛,能出版者甚少,文笔流畅、触动人心之作更是屈指可数。整本书最值得反复品味的便是张济顺老师的序言,不愧是大家手笔,令人回味悠长!正文的写作张弛有度,结构脉络和遣词造句值得反复学习。前两章侧重于宏观思考,读起来比较乏味;后两章专注于独特的群体——“摩登”劳模与“阿飞”群体,非常精彩。后记读起来既惊艳又让我内心酸不溜秋~
6 有用 riye 2020-09-03 22:03:23
确实最好的就是张济顺的序。 第一章大线索理得挺清晰,学生是香饽饽还是狗都嫌,就一句话的事。 黄宝妹这个案例太有意思了!个人,工厂,上海市与更高层,其他省市,还有外国,各有立场各说各话,老太太就能在中间游刃有余,保持美丽,想看对她的专人研究! 上海确实是脸面,华美的袍子,沾了点旧社会的灰尘,掸一掸要出去见人的。
7 有用 LEI 2020-04-18 17:54:47
很好看,资料详实,但叙事细密生动,因而读着很吸引人。上篇讨论的是普遍性的问题,1949年横亘至今的脉络中,知识分子的劳动化和劳动工人的知识化。虽然二者的路径随着历次运动复杂交错,但像是同一件事:塑造新人的努力,以及定义新人的权力;下篇更加专注上海的地方性,黄宝妹的故事特别好看,写出了基层工厂和地方政府、国家意志之间的张力,但也正在新中国和旧上海互动的缝隙中呈现了人颇具主体性的“自塑”空间。作者说“如今工人早已经告别了光鲜体面的时代,但如果可以选择,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体面,对于那些努力了却生活不光鲜的人,我们也应该有起码的尊重。” 深以为然。这也是历史研究于我的意义。
4 有用 ttttAsO 2020-05-25 11:30:54
中规中矩的博士论文。上篇侧重上海工人生活的普遍性,围绕“劳动人民知识化”和“知识分子劳动化”两方面进行叙述。下篇侧重上海的特殊性,上海城市的摩登气质如何造就 “时尚劳模” 黄宝妹和“阿飞”工人群体。
1 有用 盛世稀言 2020-04-30 04:14:15
标准的博士论文。20200427-30读时的感觉是写作的节奏有点问题,也可能是自己不了解相关历史。因前四章写的侧影,如与相近著作一起读较好,档案材料引用较多,结论写得最好。
1 有用 在逃阿鱼仔 2020-06-03 09:31:21
论文原题《摇摆的新生代》。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建国初期上海的青年工人。这些青工与“老工人”相对,是一批年龄不大、思想活跃、成分复杂的工人。上篇谈共性问题,主要分析知识青年进厂与工人作家(以知青为主体)出厂的起起落落,探讨他们是如何被重塑为“工人知识分子”的,展现出新角色与旧成分之间的摇摆与张力。下篇谈上海的特殊性。以黄宝妹和“阿飞”群体为分析对象,认识国家(政策与形象)、地方、工厂与青工个人的巨大张力,这种张力使得年轻的工人被迫“摇摆”。结语部分是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部分,分析了“摇摆”的三个原因。工人的自造与再塑,与其说是一种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不如说是一场人性的革命。作者是王奇生和张济顺二位老师的高徒,既继承了王门的语言风格,又有张门的地域特色。看完之后的另一个感慨就是文笔太好了!
2 有用 Rarseef 2021-01-31 16:03:01
问题意识不明确,没有thesis,四个角色比较割裂,选择学校与作协的理由牵强。缺少整体性。比如,若能聚焦于“如何制造新人”(逻辑、程序、结果etc)等问题重新结构,也许会更好看,叙事会更统一。从个体故事切入时代的叙述挺有特色。
0 有用 Deetz 2020-10-23 02:05:04
很有意思的研究,开头的hook也不错。但是单章的割裂感太强,在专著和主题论文合集中游移。作者提出的三个面向之间的关系联结得并不紧密,甚至给人一种在1957年身份碰撞新老工人分类重新确立之后的年份,代际差异就已经终结的感觉。作为粉丝,要是有机会也想跟张济顺读一年书 T.T
0 有用 R2 2020-11-10 15:37:17
0 有用 康康的宝宝🐕 2022-03-26 15:53:04
刚买这书的时候奉为经典,过了2年再读,便“祛魅”了(可能是读的书变多了),这本书对于“摩登”和“阿飞”在新上海的形象演变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认为作者对于“摩登”始终在场的分析似未触及到实质性问题——摩登在旧上海就是一种“家庭玩物的变相延伸”,为什么到了新上海还“始终在场”呢?当然这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了。
0 有用 Figo 2022-06-29 21:38:06
第一章为了全面展示教育系统和工业系统的拉锯显得略微啰嗦,但这也是一本史学著作的应有之义。史学著作如果追求完整呈现历史而又不至于让读者糊涂,最好突出主线并且用恰当的关键词句提示读者,这点本书做得还是不错。 第四章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行文围绕着阿飞概念的流变,从平民时髦到流氓阿飞再到坏分子、反革命,但并没有仔细说清楚实践过程中对阿飞的界定。是同一行为的定性逐渐加重(又分别是哪些行为呢)还是概念外延(又新囊括了哪些行为呢)的不断扩大?多少有些模糊和“摇摆”。 很好的博士论文,语言流畅,充满人性关怀。离开人性关怀只追求历史的复述或者歌功颂德,都不足取。 顺便,读此书和《动员与效率》都有一个感觉,即读新中国史(无论是经济史社会史或其他)的前提必须是熟悉新中国政治史。
0 有用 呆呆鹅 2023-01-07 22:27:09 安徽
2023【1】原题“摇摆的新生代”。原题自然比现题更好,但正文组合还是免不了有些散漫。序章的梳理十分清楚,是利用政策文本梳理脉络趋势的示范;一二章,一进一出,两相对照;三四章,一积极一消极,第三章案例选取极佳,新旧杂糅才是优势。最后总结呼应的是“摇摆的新生代”,或许,将其放在国家-社会关系上则会更有深度,尤以序章、第三章为明显。
0 有用 智术师 2022-01-11 20:39:43
水准一般。
0 有用 根儿 2020-06-25 11:15:55
真的是“看不懂”博士论文 流下了不学无术的泪水
1 有用 时光静在深处 2020-05-16 09:17:56
关于政策部分写的真精彩
0 有用 旧时代抄碑人 2020-12-09 01:37:40
流于表征,讲了一个漂亮的国家故事,虽则是以个体化的叙事体现出来。但依然有相当的启发价值,特别是写知识分子劳动化的落地。
0 有用 上古的埙 2021-01-07 10:32:11
关于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工人有比较生动的“深描”,开拓眼界,可以丰富对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理解。56年对“升学难”的宣传,一度扭转了学生中崇尚读书的风气,但紧跟着学生资源过剩,又转变宣传基调。让人联想到现在热衷宣传升高中难。教育一向过于政策导向。而且各种宣传后并没有具体措施跟进,带来很多问题。“工人作家”的培养困境说明涉及到文化问题,确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打破体脑分工,塑造既能劳动又有知识的“工人知识分子”,是一种可敬的努力方向。尤其与近来外卖员弹钢琴一事所引发的讨论对比。摩登的女劳模黄宝妹很有趣,她作为特例,展现了很多没有发展为普遍事实的可能性。工厂阿飞的始终在场,让人想起金宇澄和王安忆的上海书写。分析的部分稍浅,意犹未尽。
0 有用 中级小妖盖 2021-01-18 18:49:16
此书一出版,我就买了。但是中途看了第一部分就弃了。时隔大半年重新读过一遍,自己还是挺佩服作者驾驭史料的能力以及对事物复杂面相的较为精准的把握。著作分为上下篇,而各自只有两章,这种结构个人不是很喜欢。但是两个部分自成一体且还能围绕青工这一群体探讨,只是视角上不太一样。第一篇强调的是青工自身角色的多歧性和复杂性,学生/青工还是作家/青工,对于个体本身而言就是需要去认定的,而国家,只是将其纳入统治范畴。下篇的黄宝妹和“阿飞”是属于上海这个旧时代摩登都市下的特殊青工,黄宝妹是被代表的一个,她也享受这个过程(作者将研究下限放到65年就很好的避开了以后的峥嵘岁月,对黄宝妹而言,可能也是个好事)。下篇很好的诠释了上海在新中国的独特性,连青工群体也是如此。上海的迷人之处哪怕是到了建国后也是依然存在啊。
0 有用 惟文字间 2021-05-10 17:06:15
最有灵气的第三章却不免单薄而且与前半部分的论述脱节。
0 有用 熬夜退役选手 2021-09-04 21:46:14
下篇极为精彩 序和后记读来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