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假如可以選擇,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想安樂離開!
當高齡者的時代終於來臨,當長壽不再是幸福的表徵,
這時候,你希望自己怎麼離開?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
探討安樂死最新現況,
榮獲第40屆講談社非小說類文學獎!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帶著痛苦一步一步地慢慢走向它。」
「安樂死」真的如同字面意思,是一種安詳離開人世的方式嗎?患者究竟承受著何種痛苦和折磨,以至於決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目送這一切的家屬,又是怎麼想的呢?
日本國際記者宮下洋一走訪瑞士、荷蘭、比利時、美國、西班牙及日本等國家安樂死現況,直擊安樂死的「瞬間」,探索生命的究極之問。
從西方到東方,宮下洋一除了回溯各國患者在死亡之前所經歷的過程,也訪問到了他們的親友,以及持贊成或反對立場的一線醫師、相關機構、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日本會員、因為「安樂死事件」被問罪的日本醫師...
假如可以選擇,生命的最後一刻我想安樂離開!
當高齡者的時代終於來臨,當長壽不再是幸福的表徵,
這時候,你希望自己怎麼離開?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
探討安樂死最新現況,
榮獲第40屆講談社非小說類文學獎!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帶著痛苦一步一步地慢慢走向它。」
「安樂死」真的如同字面意思,是一種安詳離開人世的方式嗎?患者究竟承受著何種痛苦和折磨,以至於決定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目送這一切的家屬,又是怎麼想的呢?
日本國際記者宮下洋一走訪瑞士、荷蘭、比利時、美國、西班牙及日本等國家安樂死現況,直擊安樂死的「瞬間」,探索生命的究極之問。
從西方到東方,宮下洋一除了回溯各國患者在死亡之前所經歷的過程,也訪問到了他們的親友,以及持贊成或反對立場的一線醫師、相關機構、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的日本會員、因為「安樂死事件」被問罪的日本醫師……。走過研究安樂死的世界之旅後,最後他得到了何種「理想的死亡」的答案呢?
有意思的是,在書的最後,他提出在日本的採訪讓他發現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缺少東方家族社會重視的「群體意識」,所以選擇安樂死的阻礙較小。而在國家、文化、宗教等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下,每個人的想法也會不一樣,究竟要怎麼死怎麼生?其實各憑自己的判斷。
大家不妨跟著他豐富的現場紀實報導與思路,重新對生命的始終做最全面的審視。
全球安樂死現場紀實
瑞士
艾瑞卡・普萊希克
瑞士協助自殺組織「生命週期」(Life Cycle)創辦人。在協助腦中風臥病在床的父親自殺之後,從此踏入了協助自殺的世界。曾一年協助80個人「結束生命」,其中也包括外國的自願者。
約德爾・芬努
瑞典人、罹患胰臟癌,被宣告只剩下半年的生命。由於瑞典不承認安樂死,於是她只好到瑞士尋求協助。16個小時後,她就在醫師的協助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8歲。
莎賓娜・潔莉絲卡
擔任空服員,31歲時因為腦梗塞失去了行動自由,從此在病床上生活了22年。接受協助自殺的前一天,她留下遺言希望男友布魯諾「能夠懷抱著希望活下去」。得年53歲。
荷蘭
威爾・威瑟
因為罹患鱗狀細胞癌而決定接受安樂死。安樂死當天,他找來親友舉辦了一場派對,作為最後的道別。照片拍攝後一個小時,威爾就離開了世界。享年66歲。
西普・皮耶特爾斯曼
罹患心肌梗塞和皮膚癌,不過讓他走上安樂死的,是後來的失智症。失智症是否符合安樂死條件中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成為社會議論的話題。他當著全家人的面前喝下致命藥物,享年79歲。
西班牙
安德莉亞・歐多尼茲
一出生就罹患重症的女孩,在父母強烈的要求下,以臨終鎮靜的方式離開,得年12歲。由於西班牙安樂死不合法,因此事件受到媒體的大幅報導。
比利時
庫恩・迪普利克
長年患有精神疾病,於2013年以安樂死結束了生命,得年49歲。當時年僅14歲的繼女席琳娜,在對事情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就這樣讓繼父消失。如今已經成長的她,心裡是怎麼看待當年的事呢?
美國
布蘭特妮・梅納德
患有腦癌,被醫生宣告只剩下半年的存活期。於是從加州搬到有尊嚴死亡法的奧勒岡州。她將自己安樂死的決定公開在YouTube上,於2014年離開人世,得年29歲。
日本
須田節子
涉及對「植物人狀態」的患者施打肌肉鬆弛劑,於2002年以殺人罪被起訴。一審法庭宣判3年徒刑並緩刑5年。她一路上訴至最高法院,卻始終沒能推翻有罪的判決。
以愛推薦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主動脈,麻醉及疼痛科醫師
朱為民,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江盛,婦產科醫師,台灣死亡權利合法化運動者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的创作者
· · · · · ·
-
宫下洋一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宮下洋一(YOICHI MIYASHITA)
1976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記者。
18歲隻身前往美國留學,畢業於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外語學院。之後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修得國際研究所碩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碩士。精通法語、西班牙語、英語、葡萄牙語和加泰隆語。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主要據點,採訪工作遍及世界各地。
著作包括榮獲日本小學館非小說類大賞優秀賞的《卵子探しています 世界の不妊・生殖医療現場を訪ねて》、《外人部隊の日本兵》(橫田徹攝影)等。
譯者簡介:
賴郁婷
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研究所碩士。曾任職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譯者。熱愛從翻譯中學習認真生活。
目录 · · · · · ·
各國安樂死情況
第1章 安樂死的瞬間(瑞士)
請問妳的工作是什麼?/好的道別方法/也有日本患者嗎?
抱著丈夫的情書離開人世
赴死的四大條件/臨終之日
造訪「解脫」
人生還剩下十六個小時
無神論者/離別時的玩笑話/「以後再見吧」
第2章 我要在死的那天辦一場派對(荷蘭)
安樂死合法化的過程/安樂死占所有死因的四%/突如其來的相遇
希望安樂死的人的共同心聲
我就是船長/派對開始
失智症屬於「難耐的痛苦」嗎?
家庭的牽絆/痛苦無法測定
附文Ⅰ 還能活下來、卻一心尋死的理由(瑞士)
「我的狀況,只會一路走下坡而已」/「謝謝」
第3章 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接受安樂死的國度(比利時)
無法逾越的道德規範
追求完美的少女
戴著面具的人生/無法診斷為「憂鬱症」/為自己終於可以死感到放心
幸福會眷顧被留下來的家人嗎?
她是否有所隱瞞?/「好好享受妳的人生!」
安樂死具備遏制的作用嗎?
反對派的意見
第4章 選擇「死」與選擇「生」的女子(美國)
在尊嚴死合法之前/「你想自殺還久得很呢!」
在YouTube宣告自己將死亡
和布蘭特妮的約定/「我再也不會離開妳」/只剩下六個月的時間/從沒想過要自殺/感覺到自己的死期/「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成為一個父親」
幸好沒有選擇安樂死
拒絕接受治療的那一刻,就成了末期患者/具備「4W」特徵的人/比起痛苦,恐懼讓人選擇了死亡/醫師的使命究竟是什麼?
第5章 是愛還是自私(西班牙)
天主教的影響
電影《點燃生命之海》的主角原型
活著是一種「義務」嗎?/她不是我們的家人/出乎意料的回答
選擇讓十二歲女兒離開的夫婦
「我會一直愛著妳,直到離開的那一天」/折磨的開始/痛苦的活下去
半年後再度見面
附文Ⅱ 和普萊希克的對談(瑞士)
二十二年的臥病生活/「愛不會消失」/醫生的違法行為/想得到橋田壽賀子的聯絡方式/協助她自殺是錯的
第6章 被當成殺人犯的醫師們(日本)
違反刑法
日本第一起「安樂死事件」
「他已經不會回來了」/低聲的怒吼/驚恐的老母親
消失的「精神支柱」
病歷會說話/從「他人」的死亡變成「家人」的死亡/「如果夠冷靜,就不會這麼做了」
我這麼做是殺人嗎?
為什麼要抗告到最高法院?/家屬的證詞
一通來自生命週期日本會員的電話
前往瑞士的重重難關
接連傳來的訊息
後記
參考文獻
全球安樂死事件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2016年3月上旬,我和加拿大男士麦克•黑尔(化名)交换了一段时间邮件。那时我正在荷兰采访。 卡尔加里出生的他罹患晚期癌症,病情每天都在恶化。他预定3月19日,在巴塞尔由普莱西柯协助自杀。为了见他,我订购了去巴塞尔的机票。然而,黑尔离开家,到达中转机场多伦多几个小时后,发来了一封邮件。 非常不幸,这周我的病情恶化了。我和妻子星期二离开家,却在多伦多机场接受了紧急救治,结果被送回了家。虽然未能实现去巴塞尔的愿望,但我祝愿你的新闻采访将来能够获得成功。 我担心他会不会就那样撒手人寰了。在回信邮件里,我一面对不能见面表示遗憾,一面询问在去往瑞士的途中发生了什么。 “如果麦克没读到这份邮件,而是艾玛(化名,麦克的伴侣)在读,能否告诉我后来怎么样了?” 我没有得到答复。 希望LIFE CIRCLE协助自杀的外国人,必须不远万里来到瑞士。这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我了解到,瑞士国内的患者可以接受医生上门进行协助的服务,而外国人即使申请书得到许可,也有可能因病情恶化而无法启程。令人觉得讽刺的是,3个月后,加拿大承认了协助自杀合法。 同时期我还收到普莱西柯寄来的其他邮件。自从她与我相识以后,在拜访可能可以为我提供采访素材的患者时,她一定会给我发邮件。在与各国患者用邮件交流时,她总是会加上一句: 有位热心的日本记者正在写一本关于安乐死的书。他在寻找可以采访的患者。请考虑一下。 或许是出于临死前想要留下点痕迹的想法,很多患者宽容地接受了我单方面的请求。他们在邮件中向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病情。 据说,这次普莱西柯要协助自杀的,是一个与迄今为止的患者类型都不同的人。她并不是死期将近,今后还有活下去的可能。她所患疾病的病名为多发性硬化症(以下简称MS)。 世界约有230万人患有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补章Ⅰ明明可以活着,却选择死亡的理由[瑞士] -
活着是权利,而不是像我这样是义务。作为义务我活了29年4个月零几天,即使将这些都放在天平上衡量,也找不到幸福这两个字。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生存是“义务”吗?/明明连家人都算不上/出乎意料的答复
> 全部原文摘录
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5 条 )

人类文明的前进是对过去的种种颠覆,但这次遇到了人性的挑战

日本记者眼中的西方“安乐死”:“如何死亡是如何生活的反映”(南方周末专访宫下洋一)

对读者察哈尔中尉评论的纠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位读者半小时内改了几次短评,发过长评又删除,依旧有多处不符合书中内容。我无意与这位读者较高下,但其转述内容与原书出入太大,在此予以纠正。 察哈尔中尉的第一条短评 艾米因精神状况赋闲在家,但学历是物理学博士。 括号里的珍妮特是反对安乐死的史蒂文森医生的病人,因... (展开)
如果知道有“安乐死”这一选项,我们会不会感到轻松一些?

关于“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的探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安乐死,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死亡方式,是有尊严的死法,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协助自杀”,甚至是“引导自杀”。 都说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的必经之路,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对于“如何死去”似乎也很难去抉择,如何看待“死亡时间被设置好”这... (展开)
四十岁开花结果的人生 义不容辞的“书写”使命(作者宫下洋一专访)
> 更多书评 8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7.9分 2665人读过
-
小学館 (2021)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小学館 (2017)暂无评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如果可以好好說再見:以愛告別,人生最後選擇的現場紀實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