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购书预备役 (務-虛-眞-人)
- 书籍必购 (逸轩博雅)
- 版本目錄典藏印刷書籍學術史 (木木文)
- 汉学 (Deserts*♏)
- 中学西传:中西文学与文化交流 (文献彬彬)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容兼阁问学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2-01-01 00:04:25
不到三百页的篇幅塞下十八篇访谈,有些仓促。论学理最喜林庆彰一篇,但艾兰那份长达三十页的厚重,虽然是讲述她求学的时代,却能从中窥见我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0 有用 七百之一 2023-07-03 11:57:12 四川
补标,填补知识空白。备课时读了王安国(Jeffrey Riegel)专访中提到的文章,"Eros, Introvers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Shijing Commentary",外行也基本能读懂。
1 有用 黑猫警长 2022-12-11 16:03:58 北京
1.笑敢的采访质量不高,他花了一二十年研究《老子》的“自然”,接下来还是要接着写《老子》。 2.“北牛”林庆彰是个注重编目录的经学史家。 3.安乐哲到处求学,刘殿爵、葛瑞汉是影响最深的。夏威夷大学非常多元化。学术合作很奇妙。语言似乎不太通顺。 4.艾兰。
0 有用 粉红色的后果 2022-05-07 00:08:01
长短不一,最喜欢王安国那篇。王安国反思了自己研究,尽管是倪德卫和丁爱博的学生,他们太过宽容,读了12年研究生才拿到学位,也不像夏含夷那样受到扎实的训练。王安国分享了论文分享和求职时的两个时刻,面对受学于洪业的倪德卫,指出有更正确的解读《礼记》的思路;面对师法法国汉学的薛爱华,指出法国汉学某些过时之处。原本不认真的“听众”,最终重视起王安国的分享。 艾朗诺在评估欧美中国文学研究时,指出当前更多结合文... 长短不一,最喜欢王安国那篇。王安国反思了自己研究,尽管是倪德卫和丁爱博的学生,他们太过宽容,读了12年研究生才拿到学位,也不像夏含夷那样受到扎实的训练。王安国分享了论文分享和求职时的两个时刻,面对受学于洪业的倪德卫,指出有更正确的解读《礼记》的思路;面对师法法国汉学的薛爱华,指出法国汉学某些过时之处。原本不认真的“听众”,最终重视起王安国的分享。 艾朗诺在评估欧美中国文学研究时,指出当前更多结合文献、文本讨论传播,刻本如何同写本竞争(宇文所安的访谈提供了更多例子);包华石回顾艺术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觉得剥离了意识形态之后,50-70年代的中国学者很自然去讨论视觉背后的历史、社会与文献;罗泰的访谈纯是学术观点的分享,看考古材料时不急于同文献对证;蒋寅的访谈或许很适合博硕生阅读。 (展开)
0 有用 不舍昼夜 2022-05-21 21:37:45
各家访谈,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说,海外汉学家所说更有意思,国内学者比较无趣。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王安国(Jeffrey Riegel),也是因为对他比较熟悉。有学术价值的是瓦格纳、朗宓榭、林庆彰。哈佛的李惠仪讲自己的学术经历,尤其朴实低调,让人顿生好感。艾兰大讲60年代伯克利的学生运动,也是很好的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