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 Valley Road》的原文摘录

  • 这种反文化现象的根源要追溯到反精神病学运动。在十多年前,一批精神病治疗师几乎不假思索地完全拒绝接受关于精神失常的传统假说。50年代,让-保罗·萨特提出,妄想只是一种超越“现有的平庸”并迎接想象世界的极端方式。1959年,受萨特和其他存在主义者的影响,反传统的苏格兰精神病学家罗纳德·莱恩在《分裂的自我》一书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遭受创伤的灵魂对自我的保护行为。莱恩曾言辞尖锐地谴责说:“额叶切除手术和镇静剂在病人体内圈出了一座疯人院。”他认为精神病分裂症病人退缩到了自己的世界中,因为他们不想招致他人的关注,以此保护自己的自主权。毕竟,病人主动变成石头,总好过被别人变成石头。1961年,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出版了著作《精神病院》。他在书中探究了精神病院中的生活,并得出结论:是医院将疾病的概念灌输给了病人,而不是反过来的情况。同年,芬兰精神病学家马蒂·奥拉维·西伊拉拉(Martti Olavi Siirala)指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就像先知,能看到社会的神经官能症——我们集体无意识的共同精神病。还是同一年,反精神病学运动的教父托马斯·沙茨出版了他最著名的作品《精神病的神话》,书中称精神病是掌权者用来对付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的一种概念,是将有不同思想的社会群体去人性化并投入贫民窟的一种手段。 一年后的1962年,一本小说横空出世,使反精神病学运动进入了社会主流。《飞越疯人院》描述了一家州立精神病医院中的残酷现实,暗喻社会管控和权力压迫。小说讲述了“麦克”——兰道尔·帕特里克·麦克默菲,一个轻微犯罪分子和具有自由精神的反叛者,在疯人院里与医护人员斗智斗勇,最后被恶毒的权威力量击败的故事。在被拍成电影前,《飞越疯人院》就已经成为反文化运动的奠基性迷思,与电影《逍遥骑士》和《雌雄大盗》一样浪漫而影响深远,极好地解释了世界的运行方式,揭露了扼杀上一代人文化的原因。 当然,再往回深溯,社会上... (查看原文)
    奥蒂安斯 12赞 2022-02-07 08:10:08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谢那些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去直面和征服这些苦难的科学家和医生。那些不幸罹患如此隐疾的人不应该是被社会隔绝、被人类抛弃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忍受大不幸的人。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8赞 2021-10-31 19:09:53
    —— 引自章节:推荐序
  • 罗森塔尔和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所长西摩·凯蒂( Seymour Kety)在丹麦为他们的研究找到了实验人群。丹麦是很多遗传学研究者倾心的国家,因为这里的医疗记录保存得极好,也愿意将资料分享出来供科学研究。他们得以查阅档案,寻找被收养后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人,随后又研究了收养这些患者的家庭的其他成员的健康记录,寻找关联,并排除了大量患病孩子正好被患病家庭收养的病例。最后,他们将患病的被收养者与对照组,也就是那些在自己亲生父母家中长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搞清楚先天和后天到底哪一个因素会造成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例。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赞 2021-11-01 22:39:08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罗森塔尔认为自己终于解决了争议,并且证明了教养不良不会导致精神分裂。在会上,他发现至少有一个持相同观点的人一年轻的精神病学家欧文・戈特斯曼( \ring Gottesman)。戈特斯曼和他的合作者詹姆斯・希尔兹( James Shields)当时刚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与罗森塔尔的很相近。3这篇题为“精神分裂症的多基因理论”( A Polygenic Theory of Schizophrenia)的论文指出,精神分裂症可能并不是由一个基因导致的,而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各种环境因素激活这些基因导致的。他们的证据包含很多双胞胎病例,但他们的理论有个特别之处:他们不认为是一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导致了精神分裂,而是提出存在一个“易感國值”( liability threshold),易感性超过这个理论值的人可能就会患上精神分裂症。在他们看来,遗传和环境因素一一比如家族病史和童年遭受的创伤一一可能联合起作用,使一个人的易感性接近这种阈值。但如果各种因素累加起来没有达到临界值,那么一个携带精神分裂症基因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表现出症状。 戈特斯曼和希尔德的理论被称为“素质一应激假说”,其核心是后天因素激活了先天因素。几十年后,他们的工作被认为极具先见之明,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和荣格时代的大讨论至此开始走向终结。从某些方面看,素质一应激假说有些像是在先天论和后天论两个阵营之间达成了一种妥协。如果假说成立,那么无论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机制是怎样的,这些药物都只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长期治疗的一部分手段而已。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赞 2021-11-01 22:39:08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反省人生时,玛格丽特总会想到母亲,想知道为什么她要生这么多孩子,为什么她不惜牺牲健康的孩子也要保护生病的孩子,为什么她明知吉姆精神不正常还要把两个女儿周末送去跟他住。慢慢地,她努力地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母亲。她开始认识到,咪没有能力目睹性侵在她眼皮底下发生,她甚至从来没承认过自己受过性侵。这会不会是咪咪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没有分寸、没有节制的原因?她的母亲不断扩充这个家庭,其实只是为了逃离过去,她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家,一个没有瑕疵的家。 长久以来,玛格丽特第一次体会到了与母亲同为存者的共鸣玛格丽特的情况正在一点点好转,除了妹,她需要远离其他家人才能彻底抚平创伤。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1-02 11:27:03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 琳赛终于更加理解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共同起作用的这一点了。过去她母亲总为自己护,坚持说精神分裂症是先天的。从一个方面说,咪咪是对的,生命从某种程度说具有宿命性,这一点无须否认。但琳赛也明白,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推毁一个人,能改变一个人,也能修复-个人,在不知不党中,也定义了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周遭的人使我们成其为人。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1赞 2021-11-02 15:57:01
    —— 引自章节:第三部分
  • 她不是每天无谓的存在 她成了我的一部分 她塑造,打开,找到我 窥进我,看到我 变成我的一部分 她登上高山 我便成功 她吸入空气,我便呼出空气 大自然填满她的内心 又溢入我的心田 她是山峦、空气、树木和植物的一部分她也是我的一部分 噢,我俩 她哭时我笑了,她笑时我哭了 她的喜悦,我的伤悲 我的哀伤,她的欢乐 我能感受她的痛苦,她的愉悦也能能触及我 身处异地却心系彼此 噢,我俩。 (查看原文)
    如是 2赞 2022-02-24 23:39:25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 吉姆离开了。整晚琳赛都忍不住在哭。父母退到厨房去洗盘子,让她独自待着。乔过来安慰她。“你没有撒谎,”他抱着她说道,“我知道你没有撒谎。” 在那之后的很多年里,琳赛常常会想起这一幕——哥哥乔相信她,父亲也相信她。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赞 2022-05-15 22:57:19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 A week went by like this until, on July 1, the conference's last day, it fell on Rosenthal, the organizer, to sum up the state of the field. He treaded lightly, opening with a joke. The hereditary-environment controversy in schizeophrenia, he said, reminded him of a "white-shirted French duel," in which the duelers "managed to avoid each other so thoroughly that they never exposed themselves even to the danger of catching cold". (查看原文)
    不过如北 1赞 2020-06-08 06:52:48
  • 精神分裂症不等于多重人格,而是在自身与意识之间筑起一面高墙,两者开始只是存在写许间隔,之后则完全隔离,病人不再能出入一般人理解的现实世界。 咪咪渴望拥有一个大家庭,不全是因为什么雄心壮志,她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孩子能满足她过去不曾预期的需求。从小,咪咪就学会掩盖人生中的痛苦与失意:失去父亲;被迫离开休斯顿;丈夫长期不在身边。即使她不承认,这些伤痛也已悄然生根发芽。然而,生育这么多孩子让咪咪焕然一新了——至少咪咪不再惦记过去,人生的主题变了,确实被填补了。以前,她总觉得自己遭到抛弃了,而现在她可以亲自创造出能陪伴自己的人。 咪咪对他感到又爱又气。他既想拥有清净有序的精神生活。无论咪咪把家里收拾得多么井井有条,他总能找到理由不回家。 (查看原文)
    云熙 1赞 2022-02-12 23:36:23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贝特森提出这套理论的一句并不是临床的精神病诊疗经验,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传播。双重束缚理论和精神分裂症妈妈概念一起,将怪罪母亲变成了精神病学的业内标准,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精神分裂症研究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神病治疗师都会或多或少把情感或精神障碍归因于患者母亲的作为。 一群大胆的专业人士占据着道德高地,打压着邪恶的优生学以及外科和化学实验,并试图为这种疾病寻找一种新的解释——一种与家庭相关的解释。 多恩和咪咪那个年代的父母无须知晓双重束缚理论或精神分裂症妈妈,也可以预料到孩子身上的不对劲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怀疑。他们照顾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的?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那个时代的经验非常简单,孩子有什么不正常,千万别告诉医生。 (查看原文)
    云熙 1赞 2022-02-12 23:36:23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精神分裂症此时已经成为一种隐喻。理论家们完全抛弃了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彻底颠覆。与此同时,像加尔文家这样亟需治疗的家庭被抛弃了,成了文化战争的附带牺牲品。 虽然精神分裂症很少从父母直接遗传给孩子,但有精神分裂症史的家庭将这种疾病传给后代的可能性是其他家庭的四倍多。 (查看原文)
    云熙 1赞 2022-02-12 23:36:23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有时他会觉得整个童年仿佛是一片空白。他时常有种冲动,想要忘掉过去,好好继续生活,或者至少终止曾经的伤痛,但有几段鲜活的记忆从未褪色。 (查看原文)
    熬夜退役选手 1赞 2022-03-21 23:11:48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 身为加尔文家的一员意味着要么自己变成疯子,要么看着家人变成疯子。他们在一种永不消逝的精神病氛围中长大。 (查看原文)
    佩奇乔治桑 2022-05-09 22:24:16
    —— 引自章节:序言
  • 第44章 琳赛从家人的身上看到,无论实际情况有多糟,大家都有很强的适应现实的能力。我们可能终身都生活在一个泡泡里,但仍然自得其乐。我们可能会拒绝承认生活中的其他可能,尽管这些可能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一样真实。现在琳赛思考的已经不再只是患病的哥哥们,而是大家一一所有的家人,包括她的母亲和她自己。 “我可以像哥哥理查德那样表现得像个千万富翁,或者像约翰那样搬到博伊西去,或者像迈克尔那样成天弹古典吉他。我们都可以这样。大家都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我们都活了下来,大家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没错。” 琳赛终于更加理解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共同起作用的这一点了。过去她母亲总为自己辩护,坚持说精神分裂症是先天的。从一个方面说,咪咪是对的,生命从某种程度说具有宿命性,这一点无须否认。但琳赛也明白,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能改变一个人, 也能修复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定义了一个人。 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周遭的人使我们成其为人。 [1]Arieti,Interpretation of Schizophrenia,216。 (查看原文)
    万水. 1赞 2023-01-28 13:43:12
    —— 引自章节:第三部分
  • 在加尔文家六个男孩开始发病的年代,人们对精神分裂共不了解,层出不穷的理论彼此相悖,这使他们的一切从此完全被对病因的探寻所笼。他们经历了被关进精神病院和电休克治疗的年代、经历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论战的年代,大海捞针般地寻找过这种疾病的遗传标记物,也听说过关于病因的多种深刻见解。唐纳德、吉姆、布菜恩、约瑟夫、马修和彼得,每个人的发病特点各不相同,遭受的痛苦也都不一样,因此也就需要不同的治疗手段。他们每个人都接受过各式各样的诊疗,催生过很多有关精神分裂症本质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常常彼此冲突。其中的一些理论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非常残酷,因为他们常常要承受指责,好像是他们的言行导致孩子患了精神疾病似的。这整个家庭遭受的苦难也是一部朦胧的精神分裂症科学史,一部几十年来追溯精神分裂症病因和本质的历史。 在很多方面,家中没有患精神病的其他孩子跟他们的兄弟一样,也受到了影响。在有着12个孩子的家庭里想要与众不同就很不容易,但在这个家中,成员间的互动与别的家庭都不一样,出现精神问题是家庭生活的常态,一切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对于玛丽和玛格丽特,还有其他兄弟约翰、理查德、迈克尔和马克(Mark)来说,身为加尔文家的一员意味着要么自己变成疯子,要么看着家人变成疯子。他们在一种永不消逝的精神病氛围中长大。他们即使没有陷入妄想、幻觉或偏执一比如相信房子正受到袭击,美国中央情报局要来搜査,或者有魔鬼藏在床下面一一也会觉得内心深处有某种不安定的因素在蠢蠢欲动。他们会想,还有多久就会轮到自己?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1-10-31 19:30:11
    —— 引自章节:序言
  • 1956年,人类学家格雷戈里森( Gregory Bateson)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夫一一将精神分裂症妈妈各种所谓的罪行整理成了一套理论,称之为“双重束缚”( double-bind)他解释说,双重缚是某些母亲为孩子设置的两难困境。母亲说,“把袜子拉上去”,她说话的语气却表达了相反的含义“别这么听话”。于是,即使孩子照做,母亲也会表示不满。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害怕、受挫、焦虑,乃至进退两难,无路可走。根据双重東缚理论 果孩子经常陷人这种境地,就会发展出精神病来应付困境。在受到母亲的折磨后,他们会退缩进自己的世界中。答 贝特森提出这套理论的依据并不是临床的精神病诊疗经验,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传播。双重東缚理论和精神分裂症妈妈概念一起,将怪罪母亲变成了精神病学的业内标准,其影响甚至延伸到了精神分裂症研究之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神病治疗师都会或多或少把情感或精神障碍归因于患者母亲的作为。自闭症被指责为“冰箱妈妈”( refrigerator mother)的罪过,因为她们对幼儿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爱;强迫症被认为是孩子两三岁接受母亲如厕教导时抵触母亲产生的问题。公众无可救药地将“精神失常”同“恶母”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1960年,在电影《惊魂记》中,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将有名的妄想型杀人狂诺曼贝茨的责任一概推到他已逝母亲身上,这在世人看来合情合理。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1-10-31 21:46:15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加尔文家的男孩们开始发病时面对的状况便是如此。一群大胆的专业人士占据着道德高地,打压着邪恶的优生学以及外科和化学实验,并试图为这种疾病寻找一种新的解释一一种与家庭相关的解释。1965年,因为将精神分裂症归因于家庭关系而知名的耶鲁大学精神病学家西奥多・利兹( Theodore Lidz)指出,精神分裂症妈妈“是男性的大敌”,“阉割”了自己与丈夫的良好关系。2作为一种通用的诊疗方法,利兹会建议精神分裂症病人与自己的家庭彻底脱离关系。 多恩和咪咪那个年代的父母无须知晓双重束缚理论或精神分裂症妈妈,也可以预料到孩子身上的不对劲会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怀疑。他们照顾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是谁让他们变成这样的?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父母?那个时代的经验非常简单,孩子有什么不正常,千万别告诉医生。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021-10-31 21:46:15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 这种一个家庭多人患病的情况出现的概率似乎很难估计,像加尔文一家这样长久维系完整的就更是如此了。精神分裂症的准确遗传模式还未被摸清,但只要发病,这些模式就如同洞穴墙壁上跳跃的影子那样不证自明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专家们已经发现,精神分裂症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是遗传。但矛盾的是,精神分裂症似乎并不是通过父母直接遗传给孩子的。精神病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都认为,一定存在破解这种疾病的密码,只是这种密码目前尚未被发现。与加尔文一家相似的病例数量极少,几乎从来没有专家遇到过同父同母的六兄弟共同患病的情况,六兄弟处于相同的遗传谱系中,这让专家们得以切入精神分裂的遗传过程中一探究竟。 (查看原文)
    岂能无怪哉 2021-11-01 09:41:41
    —— 引自章节:序言
  • 起初,在对精神疾病的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之前,精神失常被认为是一种灵魂疾病,病人需要被关押、流放,或者进行驱邪。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灵魂不同于肉体,是人的本质,既可以与上帝对话,也可能着。《圣经》中描绘的第一个疯人是扫罗王,上帝的圣灵离弃他后,他受到恶灵的控制,发了疯。2在中世纪的法国,圣女贞德能听到撒旦邪恶的话语,在贞德死后,这种声音又被描述成来自一位先知。可见在那时,对精神失常的定义也是游移不定的。 (查看原文)
    岂能无怪哉 2021-11-01 09:51:29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3 1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