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之成殇 短评

热门
  • 31 momo 2020-06-16 22:25:26

    没有那么难懂的,但是完全理解也不简单,阅读他的书,你需要谙熟科哲、科学史的主流理论,并且熟悉福柯的话术,当然耐不住他时不时给你蹦出来一个(社会学、文化研究、文艺理论……的术语)《石之低语》这篇论文,我应该看的最明白,就是一种记忆研究了,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看了两遍,勉强看懂了,如果你能理解他写的东西,应该能看出来,他还原的不止是过去的逝者,更是曾经历史上的一个个行动者。那个时候看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微博上各种患者的求助,家破人亡,你再看看陈昊引用的布尔迪厄的“制度性自欺”讨论历史,当时各种征收别的城市物资的情况,种种乱象,历史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9 Binns 2020-10-13 03:44:47

    不如上一本書,和預期差距比較大。導論中對“回溯診斷”的理論辨析與學術史回顧極有見地。全書立意甚佳,但在後續論述中未能完全實現。二、三章討論的原始史料或許非作者所長,出現了連篇纍牘的史料堆砌和二手研究回顧,枝蔓太多。總體而言,全書方法論很有啓發,但是作者解答了一些問題,提出了更多問題。

  • 8 teC5NoR 2020-07-11 08:36:37

    一种知识社会史研究。导论追索疾病成为社会实体的学术史,结合拉图尔和福柯的科学史进路,将疾病史定位为知识史——作为一种知识的疾病被哪些词语所言说,词语之间又如何替换、蔓延、模糊和沉默?即疾病知识所关系的知识型是什么。第一部分“编户齐民的生命政治”,国家的统计凝视将身体间的差异作为认识对象来编排与干预,有关疾病与身体的知识制造了户籍中的“个体",权力之于主体的生产性即在于此。第二部分“注的考古学”,讨论“注”和“注连”在不同文本和语境中的变动,即某种知识如何在不同的仪式、信仰与城市中被各自表述,以及这些不同的言说方式对病人与治疗者身份的塑造。第三部分延续此前思路,将个体的成立视为知识与权力运行的结果,考察瘟疫带来的知识和观察视野如何重新确立个体和由此带来的创伤与沉默。

  • 3 隱生 2025-04-18 14:48:32 北京

    补。一路走好!

  • 3 张若卿 2020-06-24 09:40:54

    翻过一遍。这本书阅读门槛真的很高…各种道教词汇和医学词汇,然后还要懂记忆研究和身体研究史…想找陈老师读研…

  • 3 文禾斗 2020-06-26 13:50:16

    读到了一些新材料。

  • 3 ΡΙΝΓΠΑΠΕΡ 2025-04-16 23:04:20 广东

    第二部陈昊作品。依然是陈昊氏华丽的理论架构,但对于读者如我而言,稍稍褪去了一点权威感。整本大作,其实围绕着三个锚点:从“窿”出发的帝国对民众身体特征或利用价值的“凝视”;“注”病在中古的“名”义之变,很精彩,忍不住联想到维特根斯坦,但分明没有什么强关联;最后是咸通年间涉及到疫病的墓志,背后压抑的死亡叙事与辩解。 本来以为是中古的疾病之史语,却只是蜻蜓点水般的飞跃,扑入中古普通人的观念与信仰之海洋,尤其是“注”或者衍生的“疰”带来的恐惧,霸占了整个叙述的世界,令读者戚然不已。

  • 0 孤舟倚剑浪天涯 2021-12-02 22:19:25

    不太纯粹的历史,虽然不太懂得知识史的叙事,但是没有明确的时间线也没有横向的明确分类,有点信马由缰,而且经常扯一些毫不相干的福柯布尔迪厄。内容有重复,比如对"注"的解释,还有源匡秀、匡源秀名字也是混乱的,最后墓志铭完全离题了。题材挺好的,从疾病名称探讨实体,干货不多。

  • 0 提拉米苏苏 2022-01-11 18:22:28

    其实不太懂,这是自己的问题

  • 0 肢解或被欺骗的 2022-11-20 22:05:50 浙江

    《导论》:疾病/医学史的认知史,挑战疾病实体性论,分析希尔舍、富士川、廖温仁、陈邦贤、德贞、伍连德、王吉民、余岩、章太炎、范行准、梁其姿、罗森伯格、凯博文等人各自在此中的位置及其认知底色构成的来源。 《癃》:秦汉国家的身体管理,癃、淋替换。《三疾》:汉唐国家视野下的个体及其常规/异质性身体、身体的身分化。 《注》《上章》:仪式中的文本与现实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确切关系。

  • 1 趴在地上的手卷 2022-09-28 00:41:20 陕西

    读上一本的时候西安处于疫病的平稳期,两年后则被疾病背后的制度运作、权力延伸禁闭在学校里。我不认为陈昊是一个刻板印象里的历史学者,上一本讨论文本整理、身份认同,这一本讨论语意变化、观念生成、创痛记忆。名与物的生成,观念及其之上的制度成为疫病恐惧的主导,中古疫病书写话语权的争夺,最终指向扩散的疫病书写:即使某种行为与疫病无关,但疫病的存在却合理化解释了行为。从知识谱系的角度来看,讨论疾病的书写比讨论疾病的实体更加重要。另外,如果说读懂陈昊需要了解福柯,此书也让人了解了福柯的大概,“塑造福柯”的过程倒是有些回溯诊断的意味。

  • 0 礼馨 2022-11-06 11:46:20 北京

    “我们要理解面对疾病的个体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它们如何在构成历史叙事的网络中存在。”

  • 0 關關雎鳩 2022-10-20 20:34:02 天津

    送出膝盖

  • 0 朱颐钊 2022-05-26 12:32:19

    谈中古时期的疾病、身体与丧葬,资料多为中医、道教、墓志等材料。书是好书,议题的展开也颇见功力,似乎能读出作者有一种幽远的寄寓贯穿其中。不过怎么说呢,这种写法,让读者读起来实在有些费力。

  • 0 單壞壞 2024-12-17 20:10:28 山东

    不明觉厉

  • 0 智术师 2022-10-05 22:20:15 广东

    中国古代医疗文化史研究参考书目。本书看似是一部学术专著,其实是一部论文集,阅读体验一般。

  • 0 文在兹 2020-12-29 22:30:16

    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界的华丽楷模”了。其实在论文原刊之处,更能凸显出它独特的气质。

  • 0 Ephememory 2025-04-23 23:19:24 北京

    虽然完全没有读懂,但由于与老师有类似的通识教育、知识结构,还是能感受到一些亲切,大抵能领略老师到最深远的关怀。导言用跨语际、本体论的方式处理学术史;第一部分很福柯,但又特别强调追溯不同治理知识的源流;第三部分则用历史的方式完美讲述了方慧容、贺萧她们在田野中讲述的类似的故事,通过不断的横向比较,让那些被压抑的沉默重见天日。阅读老师的著作难点不在理论繁复,而在于他始终以与序章同样严谨、甚至带有拧巴之处的笔触,去追问引用理论与历史文献之间的张力。老师千古,也希望下次再读能读懂更多。

  • 0 ☃𓃟 2021-01-06 02:03:44

    关于“留白边缘的笔触”,疾病实体和罹患疾病的个体如何被塑造。“石之低语”一章尤其好。匡源秀也似和凤鸣,“这种苦难除了通过对爱的宣称似乎没有别的途径可以加以宣泄”,爱与苦难的相互映衬往往使两者都更加真切。(错别字有点多,感觉编校比较仓促)

  • 0 玉山上行 2020-08-01 17:34:41

    从疾病知识的角度切入,展现当时疾病相关的社会史和文化史。因为《医者之意》入坑,把中西医学史刷了一遍后再读可以更好的感受到作者新的视角。包括从疾病的视角去看待熟悉的出土物,有别样的感受。大概就是人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唯一的缺憾和上本一样,引用太杂,行文有点绕。作者想法很不错,过段日子二刷。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