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 短评

热门
  • 28 珊瑚 2020-07-09 00:26:39

    喜欢出租车司机载尼娜回船那段,特别是他还停车去喝了茶。那天她身上发生了不少事,但这一件最好,是不需要酝酿、计划、筹备和接受的事。

  • 22 祝羽捷 2020-06-21 22:44:20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我到现在最喜欢的是《离岸》,可能我熟悉她描写的生活,在城中失意的人们总要有个容身之地,他们想生活住进惠斯勒画中世界,可现实多么难堪。他们身上有失败者迷人危险的气息,也有无奈和委屈。佩内洛普借人物之口说:“难道你不明白吗,你学的每一样东西, 你受的每一种苦,都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起到作用。”

  • 12 Mizuko 2020-08-05 00:28:07

    比起《书店》,对于这本PF要喜欢得多的多,《书店》的线索很明显,很好读,而《离岸》里的线头交错在一起,佩奶奶时常不会告诉你这句话是谁说的,不会告诉你可以卖钱的瓷砖的背景,突然出现的角色一开始也让人困惑,你就是在读的过程中遇到这些了,然后一点点地把这些线头捡起来,也有可能会被绕在里面。两次沉船,可以感受到风暴的猛烈,以及残存的、气若游丝的一种抵抗的力量在其中。在台风天夜晚标记一下,太喜欢太喜欢了。

  • 12 糖罐子 2020-07-08 21:35:02

    这个出新版了啊。一直就很喜欢老太太写出来的那种调调,很余味很简洁。昨天看到中信出了新版(其实十几年前新星那套书衣更喜欢)虽然显示预售但还是下单了,结果今天就到了,晚上会见在阳台上慢慢翻完(打算翻完再喝酒),老太太笔下有一种温柔的淡漠,“出于无聊,她也偶尔开始酗酒了,但理查德爱她爱的深切”,这种微妙而突然的转折于我来说非常迷人,并且觉得懂,在驽钝笨拙与恍然大悟之间切换,但也许也有人觉得突兀莫名,这种差异大概就是所谓偏好。

  • 6 鸽子菌 2020-07-09 16:13:02

    发现《离岸》完全可以跟《四重奏》对照看,都是社会边缘人就不说了,这种对照是具体的——尼娜:卷姐,都拉小提琴,都被老公抛弃,都没钱买自己的房子凑合住着,和丈夫的重逢是故事高潮;理查德:别府,都明明家里是有钱人但还是没办法融入社会,喜欢尼娜(卷);莫里斯:家森,打奇怪的工,认识不靠谱的人,吊儿郎当;但《离岸》里没有小雀,因为电视剧总是童话得多,玛莎和蒂尔达代替了小雀在书里提供活泼。

  • 5 深海里的鱼 2020-08-08 21:59:54

    “难道你不明白吗,你学的每一样东西,你受的每一种苦,都会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起到作用。”

  • 6 漂入宇宙漫游 2020-07-17 11:48:06

    书名最初令我想起的是《源氏物语》里那一句,“人似孤舟离浦岸,渐行渐远渐生疏”。但作者所述远超这种时间维度上人与人的疏离,而是更精炼的人与生活的疏离,人与他自身的疏离,是更复杂微妙却顺其自然的情境。一群居于河流与陆地之间的人,既非水生,根又不系于大地,或者换过来说,半是水生,半是土长,半心半意,半死半活,是那处于“陆地与河水这种模棱两可、令人不安的短暂时刻”。也因此格外喜欢她不用高潮笔触写出来的高潮时刻,每一次涨跌和不留余地的淹没都令我揪心又畅快,一层又一层看不分明的夜自有它的真相。 “难道你不会同意是时候让别人帮你把生活恢复正轨了吗?” “哦,请不要那么做!” 你如何知道一个人不在正轨上。他只是不在你的轨上。你站在陆地上看船居者,痛惜他们离岸,但站在驳船上的人,看到的你也正在离岸。

  • 4 Ashen 2020-07-21 20:49:47

    新星老版7. 3分,中信这个新版8. 8分,是营销所为?还是新版装帧设计杰出?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看了读者们的评论,知道自己读不下去的原因,不是我的问题,很可能也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译者的问题。这种完全靠对话推动情节的小说、每一页都有对话的小说,翻译真的很重要。口语的不标准性让作者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但同时也提高了翻译的壁垒。一星来拉拉分,希望世界没有战争,豆瓣没有刷分。

  • 4 hibi 2020-07-24 02:04:57

    很久没读在现实主义的沉稳里又散发着温柔的小说了。里面的女性是复杂而又明亮的,而很少投以被动的凝视。“离岸”是一种隐喻,小说里的人们生活在潮汐河的驳船上,而介于陆地与河流之间的生活状态,正如同人们在平凡与危险间抗拒,在感性和明智之间混淆。而小说的写作也如同潮汐河,在流逝中浮动摇曳,佩内洛普称它是一部“悲闹剧”,在闹剧的轻盈转折里走向悲剧性的沉没。

  • 3 popqueen 2020-10-16 00:40:01

    尴尬,翻译有些潦草,影响阅读体验。小说愈到结尾处愈急促,像是赶着交代了人物的结局再顺水推舟地让故事沉没在河里。

  • 3 Sebastian 2020-09-10 22:47:10

    作家在《离岸》中的书写呈现出散文化的笔调,对话占比不少,辅以轻盈的心理描写,多重视角叙事并没有让人物之间的距离拉远,反而发展出一种家庭情节剧的感觉。四艘驳船彼此相连,吉姆王号也停的不远,垃圾处理码头的这一方水土便是他们的宅院。从开篇的会议开始,所有人的命运就紧紧地连在一起。这些人既不属于陆地,也不属于河流,被当下的时代疏离,虽非亲非故,却只拥有彼此。而他们生活在坠落的边缘,随着大无畏号最先沉没,得过且过的日子被打破,理查德的妻子逃回娘家,尼娜的丈夫也再难回头,在分崩离析之外,命运又发展出了重组的可能,新的亲密关系诞生了,罗切斯特号成了接受孤寡老人和未成年人的大篷车,然后是吉姆王号上的一夜欢愉。然而新的平衡早晚会被再次打破,哈里就像挂在墙上的枪,早晚会响,而这一响粉碎了所有波西米亚式的幻想~

  • 2 凤梨 2020-07-21 01:16:50

    【2020171】「涨潮时,他们看到河仿如一尊强大的河神,胡须是洗涤剂般的白色泡沫,呼唤二十七条迷失的伦敦河回家,夜幕降临,河仿佛在叹息。」 知晓潮汐规律如同熟悉自己呼吸一样的人们,这些故事让我想起月亮和银河。

  • 2 贰三四郎 2021-03-04 09:47:45

    有趣的是同时在读两本关于船的故事,或者说都带有船的意象的故事,《离岸》里驳船是被困的生存空间,是退无可退的容身之所,同时也是一线尚存的机遇,如果失去驳船,也许人便不得不离开船屋,说到底,其他地方也不会差到哪去了。佩奶奶的“悲闹剧”和契弗的家族故事异曲同工,“蜂鸟号”的沉没是给死者的挽歌,给生者的赞礼,离开被赋予了更多希望,但你无法无视莫里斯和利安德远去的背影。 至于文笔方面,实在是更喜欢佩奶奶,如纱如诗般地简洁凝练,像极了惠勒斯笔下的泰晤士河。

  • 3 曾良君 2021-03-16 20:29:20

    尼娜的两个女儿说起话来像提前活了60年,密集的对话也不告诉你哪句话是谁说的,第一遍读的时候是会搞不清楚,但读完之后再往前翻翻,又会觉得其实哪句话是谁说的,还挺明显的。

  • 1 孟山 2020-10-07 17:18:11

    这本书的口气好符合我印象里的伦敦,故事也符合,那种刚刚好的冷淡中的若即若离

  • 1 安于做梦 2021-03-31 10:12:17

    随着文字飘荡,生活就是可以预测的潮水,可以准备的船锚,和无法预判的风雨、湿泥、浮木。不同的人会分开,就像尼娜和爱德华分开,理查德和劳拉分开;一样的人也会分开,就像大无畏号、吉姆王号、格蕾丝号一条条或沉没或出售。生活就是这样,但还好船上有最独特角度的夕阳。/ 她说自己会被“那些似乎生来就会被打败或深深迷失的人”所吸引,“他们愿意承担世界强加给他们的条件,但尽管他们有勇气,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未能屈从于这些条件......我写作时,就是想为这些人发声。”

  • 4 甜水园子温 2020-10-27 22:10:17

    前面读不下去,到中间某个节点突然就能理解这群人了,这个作者的书总是给我这样的感觉。

  • 1 阿梦 2021-02-03 16:47:06

    【与木木共读一本书NO.14】船居者是否可以等同于是陆地上的失败者?船与水的意向给人以精神上的无依无靠感。泊在岸边的船注定无法久停于同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地址意味着:不便囤积生活物品,无法建立稳定社交,未来亦染上一股风雨飘摇感。船居者如同海上的吉普赛人,因生活方式不同于主流生活而被视为边缘人与潜在威胁。而身为船居者经济与精神上的困难与艰苦,身为陆居者的我试图理解但却终难触达其中的曲折。

  • 1 zhishu1919 2020-07-16 23:51:15

    菲茨杰拉德原来有在驳船上生活过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吧,尼娜从丈夫家出来那部分的描写很喜欢。河流暗涌,驳船摇摇晃晃也似人生,谁的人生不迷茫呢。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