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的重庆的书评 (9)

《汉娜的重庆》:一位中德混血女孩记忆中的重庆往事
201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编辑部收到一份特别的投稿寻求出版。作者傅安娜 (Johanna Stahl) 是当年德国驻华领事傅德利(Walter-Friedrich)的女儿,她亲历并见证了重庆从1942年到1952年的历史风云。她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记录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她在重庆的童年及少女阶段的...
(展开)

汉娜的重庆,我们的重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汉娜的重庆》是一本珍贵的好书,带给我久违了的沉浸式的阅读享受,推荐给所有重庆老乡,以及对故土和历史还眷顾、计较的人们。 这本书的编辑之一,四川文艺社的副社长周平先生是我的朋友,出版前即向我推荐(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是重庆人的缘故),不久前又送了我一本,还请吃了... (展开)
作者记忆绝佳——汉娜的重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真的很厚,让我不禁感叹作者的记性真好,80岁写自传,可以把几十年前的事情写得清清楚楚,非常详细,而且不光是大事,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都记得很清楚。 汉娜在中国度过的前半部分还是很轻松惬意的,身为父亲的瓦尔特是外交官,工资相比不错,足以支撑全家人的生活,母亲... (展开)
情节透露,酌情观看(一些触动我的部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重回重庆城的汉娜和同学闵晓玲 朝天门这一坡,比从我们家那边的长江上来更累人。下船后,当我们往上爬石梯时,晓玲说,“好在我们那边现在有缆车了,再也不用这么辛苦。” 他们为什么不在朝天门也修一条缆车线呢?”我喘着气问。 “肯定会的,我听爸爸说,政府已经在计划了,就... (展开)
情节透露,酌情观看(一些触动我的部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重回重庆城的汉娜和同学闵晓玲 朝天门这一坡,比从我们家那边的长江上来更累人。下船后,当我们往上爬石梯时,晓玲说,“好在我们那边现在有缆车了,再也不用这么辛苦。” 他们为什么不在朝天门也修一条缆车线呢?”我喘着气问。 “肯定会的,我听爸爸说,政府已经在计划了,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