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作重建自我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理论家 2020-05-29 13:56:01

    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高兴的事情、难过的事情,都会在日记本上写一写,最近在读黄老师的书,原来我是在用写作重建自我啊~

  • 9 漫风 2020-06-15 13:24:34

    有些人写作为了钱,有些人写作为了名,有些人写作,为了自我疗愈。当郁闷时,我写作;当无助时,我写作;当焦虑时,我写作。感恩与写作相伴的每一天(o^^o)

  • 2 冬至 2020-07-27 23:49:26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背景主要集中在经典精神分析、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视野窄了些,其实叙事治疗、场理论、ACT融进去会更有技术性。当然,作者融入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蛮有趣的。感觉框架的整体性值得进一步推敲,不过有些主题和局部框架不错。一个人用这么多材料搭这个框架,也蛮不容易的。

  • 2 古耐菜菜 2020-07-30 10:29:38

    还好,心理疗愈与写作的整合(重点关注了“自由写作”这部分)

  • 7 Thea 2020-05-27 17:41:46

    作为一个教写作的书,它非常好!作为一个心理治疗书它更好!

  • 0 铲铲 2023-01-09 19:28:04 上海

    把写作和心理学结合起来第一次听说,很有意思。不过加入家族的部分不是特别感兴趣。

  • 1 秦自在 2020-11-30 14:16:29

    2020-102【自我成长】 从2019年开始从事“文案私教”的角色,清晰意识到黄老师所讲的“写作的障碍不是技巧的障碍,而是心理的障碍。” 在群体被阉割快感的世代,旧的代际问题尚未得到重视,新的时代眼泪就汹涌而来,岸上的很多人,被挤压、冲刷成了碎片。 幸存者需要做的,是写下来,重新拼接自我及更多亲友的影子。

  • 0 null 2022-03-20 17:52:31

    如果不把这本书当成心理治疗、当成写作建议,只是当成一个即将步入中年的人去与自己家族历史和解的思考,收获会更大,如果放在当下的中华民族复兴时间点上,意义会更深。两个收获:一是最近看了《人世间》,确实,记录整理甚至据此创作自己家族几代人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二是看其中的一些写作治疗建议,把自己脑子里模糊的解梦方法论给整理清楚了——取一张纸,上面是梦境的核心意象,左边写上自己清醒时对此的联想名词,右边写上此意象在梦中的实际动词,左右连连看,梦境的含义就浮现了。

  • 3 兔头 2022-03-16 12:03:54

    这本书像一条湿哒哒的毛巾,拿起来一拧,哗啦啦好多水。十页就能讲明白的东西写了三百页,堆砌太多,老生常谈的观点。每天“自由写作”15分钟,看再多的书也不如实际行动。自由写作和写家族故事本质上都是察觉和接纳的过程,正视痛苦并接纳它,才会有改变的可能,而写作正是帮助我们观察自己的意识分析自己潜意识的一种方法。多年来学到的“写作技巧”并不是“写”的技巧,而是“修改”的技巧,讲述故事是本能,试图展示的故事才需要雕琢和修饰。

  • 1 三涵 2022-03-07 12:00:16

    核心观点就是写作可以治愈心灵。感觉具体在写作或者治愈方面都没讲太深。

  • 0 抹茶慢品 2022-02-04 21:10:49

    讲述家族故事的建议,是个让我痒痒的建议,想着要尝试呢~

  • 2 2021-12-30 10:44:05

    还行,300多页的内容,有价值的大概几十页,部分章节梳理了写作治疗的脉络。作者说,坚持写作就能写出成果来,没错,但写作毕竟没那么简单,需要沉淀,本书也是一样,缺少了一些沉淀,有的方法并不适合心理治疗。

  • 0 还没想好昵称咧 2022-01-04 23:03:14

    希望我有一天能写出好的作品

  • 0 目虚 2022-01-15 13:15:35

    1.写满15分钟 2.固定在清晨起床后 3.不同于日记,随机即刻 4.定期检查分析,逐层追问自己

  • 0 Gong Shore 2022-01-15 21:00:27

    通过写作来疗愈自己的方法。

  • 1 慕宇轩 2021-11-03 09:45:35

    前两百页有用,后面就……

  • 2 雪莉酒 2022-06-02 12:11:31

    有用的地方确实很有限。不太喜欢过多的前言和后记,有些地方挺爹味。过多要求读者都要按照“散文诗”这样的方向去写,包容性不够。而且书内很多引用学员的作品,不是很理解用意为何,心理问题是个性化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回顾家谱等等,真诚写出想写的需要的就够了。书中80%都像是作者自己读过的名著的读后感,和同类型心理自助类书籍比起来,冗长而无聊

  • 1 懒残僧 2022-10-04 06:00:21 上海

    原本想为这本书写长评,但是,自我疗愈的书,我一直很难进行时间,始终有一个心结或者说“坎”之类的东西挡在我面前。对于有病的人来讲,作者这种能够走出第一步的人就足够让我羡慕的了。更别提写家族志之类的事,光是想到亲戚就让我紧张万分。但是写作疗愈自己的理念我是认同的,通过不断的拷问自己和不断的自己强调,使得自我的“形状”稳固下来,然后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在学会这点后,就可以扩展自己与世界的链接,也就是主题写作。最后,引入海灵格的做法,也就是家族史的疗愈。

  • 0 Irenita 2022-05-24 18:58:11

    理解,但和我不适配

  • 0 呀Pain 2022-06-12 13:30:10

    首先真正内心有冲突需要疗愈的人看了这本书也没有动力去写作,就算开始写了几天与会发现没啥意义,因为完全缺乏自我觉察的认知能力。而驱使人去认知自我的能力这本书里只字未提,且书里一直在提弗洛伊德,提写不出来是因为童年有创伤….我就大无语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