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日本学界“武士论”di一人高桥昌明倾力之作
★ 一部以武士为切入点的日本通史
★ 颠覆流传已久的众多武士“常识”,揭露真正的武士形象
【内容简介】
身披铠甲,纵马沙场,挥刀斩敌,勇猛果敢,始终以武士道为行动宗旨,誓死效忠主君——这样的武士形象是否符合史实?日本真的自古便是“武士之国”吗?《日本武士史》不仅勾勒了武士从诞生之初直到近代的完整历史,而且展现了丰富细节:江户时代奇特的丁髻发型,日本刀的锻造和变迁,铠甲的繁复构造及其作用,弓马之战的实际情况,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响,近代国家对武士道的歪曲和利用,等等。
日本武士研究权威高桥昌明蓄力多年,用这部作品颠覆了有关武士的众多“常识”,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象。武士是绝大多数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必定知道的话题。武士道及其相关的思想史,是日本前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让中国的读者...
★ 日本学界“武士论”di一人高桥昌明倾力之作
★ 一部以武士为切入点的日本通史
★ 颠覆流传已久的众多武士“常识”,揭露真正的武士形象
【内容简介】
身披铠甲,纵马沙场,挥刀斩敌,勇猛果敢,始终以武士道为行动宗旨,誓死效忠主君——这样的武士形象是否符合史实?日本真的自古便是“武士之国”吗?《日本武士史》不仅勾勒了武士从诞生之初直到近代的完整历史,而且展现了丰富细节:江户时代奇特的丁髻发型,日本刀的锻造和变迁,铠甲的繁复构造及其作用,弓马之战的实际情况,武士切腹的理由和影响,近代国家对武士道的歪曲和利用,等等。
日本武士研究权威高桥昌明蓄力多年,用这部作品颠覆了有关武士的众多“常识”,揭示了真正的武士形象。武士是绝大多数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人必定知道的话题。武士道及其相关的思想史,是日本前近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译本的出版将让中国的读者看到一部以武士为切入点的日本通史。
日本武士史的创作者
· · · · · ·
-
黄霄龙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高桥昌明,1945年生,毕业于同志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2002年在大阪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滋贺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神户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现为神户大学名誉教授。
【译者简介】
黄霄龙,于神户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攻读日本中世史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特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日本13~17世纪的社会经济史与宗教史,译有《物语日本史》(中卷)。
目录 · · · · · ·
序言 古装剧的主角
丁髻的起源
用镊子还是剃刀?
发型与身份
疑惑之处
探讨“武士的诞生”
第一章 何为武士——从起源史的角度
1 称为武士的艺人
2 武士的诞生史
3 武士的谱系与其延伸
4 武力的暴走
第二章 中世的武士和近世的武士
1 平安末期的内乱与幕府
2 承担国家守护的人
3 室町、战国时代的武家与武士
4 从丰臣政权到幕藩体制
第三章 武器与战斗
1 中世前期的战斗
2 关于刀的种种
3 鑓、火绳枪、城池——以战国的合战为出发点
4 实战的体验与和平年代的武士
第四章 关于“武士道”——武士的精神史
1 古代、中世武士的真实面貌
2 统治者的伦理学
3 关于《叶隐》的武士道
4 从东亚世界看武士的思想与切腹
第五章 诞生于近代日本的“武士”——膨胀的虚像
1 武士成为军制改革的绊脚石
2 作为士族政权的明治政权
3 《日本战史》的编纂
4 近代武士道的登场
5 武道、武士道、大和魂
终章 日本是“武国”吗?
1 武国意识的成立
2 用来除魔的武,作为行政、财政人员的武士
3 “勇敢”与草菅人命
文献一览 / 图片来源一览
后记
· · · · · · (收起)
"日本武士史"试读 · · · · · ·
1 丁髻的起源 我们说起武士就会想到古装剧的主角,说起古装剧就会想到武士。事实上,日本大多数古装剧是关于江户时代的,所以主角就是江户时代(根据情况,下文也会使用“近世”一词来指代这一时期)的武士。为了表现那个时代的特色,会用到一个叫丁髻的小道具。丁髻很像“ゝ”(chōn)的形状,故得此名,是以武士为代表的成年男子的一种发髻的扎法,即将额头至头顶部分的头发..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律令制下的官僚组织如下:多面手的上流文官贵族在顶点,其下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中下级贵族,更下一层是技术官人集团。这与日本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通过1类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职业官僚中,以“法律”职位为代表的多面手事务官在晋升中明显比“理工”系技术官僚具有很大优势。(P28) 后世形成的正式的“家”的特征在于家族的持久性,在没有合适的子嗣时,就算领取养子也要让“家业”得到继承。而上面提到的“家”虽然已经发生变化,但大体上还在氏的阶段,没到达正式的“家”的程度。氏是依靠拥有共同始祖(人或神)的信仰为媒介而结合的集团(中央豪族组织);与此相对,“家”是以子承父业为原理组成的。 在日本古代的亲族组织中,重视父系、母系双方(bi-lateral)的家族形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统治阶层以这种家族为基础,又形成了以祖先为起点的父系一脉(lineal)的氏,其代表者(氏上)从旁系亲属之中(兄弟及其子孙)选出。因为后来的律令国家引进了嫡子制度,所以统治阶层内部的基本原理变成了位阶和财产由父亲传承给儿子,特别会优先传给长子。这种比氏更小的“家”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被创造出来了。奈良时代以后,这种原理逐渐渗透社会,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坂上氏等人所说的“子孙传业,相次不绝”,正体现了这种状况。(P30)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何为武士——从起源史的角度 -
的确,镰仓幕府在当时的称呼是“关东”或者“武家”。室町幕府一般也被称为“武家”。而指称18世纪以前的江户幕府的用语是“公仪”。全国性的武家权力,与首长个人相对独立开来,成为法制上的主体(以维持法律秩序为任务的法律团体,最典型的就是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被称作“公仪”。该词最初由丰臣政权使用,江户幕府继承了这个称呼。在宽永十年以后的十年间(1633~1642),德川的公仪以老中为中心,由参加评定的各个奉行构成。他们包括远国奉行和代官,作为公仪的化身出现在被统治阶层面前。(P72) 就这样,镰仓时代的国政由拥戴王家、摄关家的王朝势力,延历寺、兴福寺这样的大寺社和宗教势力,以及幕府来分担。这三种势力之间存在对立,却各自互补性地分担发布法令、任免官职、规定礼仪等(公家),体制下的宗教(寺家、社家),军事和警察(武家)等职能,构成了松散的国家。研究者将其称为权门体制。(P77)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中世的武士和近世的武士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日本武士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日本武士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武士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在历史中流浪与想象的武士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武士阶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前期,但其概念和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反复的变化。武士最初是一种专业军事组织,其主要职责是统帅士卒进行战争活动,而非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侠客活动。此外,武士阶级主要使用的武技是马上的弓箭术,而非剑术。其思想纲领更接近于中国战国时... (展开)
与既得印象截然不同的真实历史

日本武士史的“入门”佳作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21)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岩波書店 (201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林)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近期国内引进的日本史 (東山鹿溪)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日本武士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01-22 18:52:22 福建
关于日本武士发展史翔实的著作,详细介绍了作为“艺人”的武士起源、镰仓到江户武家幕府的发展、中世战争的形式、思想史角度下与儒学的联系,以及武士形象与战史在近代的建构。其中关于源平合战的论述也可以看出高坂先生的六波罗幕府论观点。开篇关于武士起源的部分中关于“武士归农论”的解释以及近代战史中重构的“关原合战”也有助于读者厘清一些日本史上常见的的误区
1 有用 静夜思止 2021-01-25 21:42:17
想象出来的武士和武士道。原书和翻译都很赞
0 有用 小金刚 2022-03-10 11:11:06
没太读的进去。
4 有用 一壶 2020-12-24 17:09:34
读完了,原本以为是很水的书,却出乎意料扎实,介绍关于武士方方面面,不是娱乐消遣向,学术性强,对于史实和观念的澄清也做的很好!真实推荐!
11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0-12-13 23:43:43
本书很好的说明了什么叫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关于武士的形象及历史相当一部分都是后世的“想象”与“创造”,如作者在讨论武士起源时提到近世“武士归农论”对于后世研究所造成的误解,作者还专门评述了明治时代《日本战史》编撰所造成负面影响(历史及现实)。另外关于武器使用和战斗方式(尤其骑马作战)的讨论应该会引起爱好者的兴趣,总之别把影视当历史。关于“幕府”与“征夷大将军“的讨论其实是为作者六波罗幕府论服务的... 本书很好的说明了什么叫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关于武士的形象及历史相当一部分都是后世的“想象”与“创造”,如作者在讨论武士起源时提到近世“武士归农论”对于后世研究所造成的误解,作者还专门评述了明治时代《日本战史》编撰所造成负面影响(历史及现实)。另外关于武器使用和战斗方式(尤其骑马作战)的讨论应该会引起爱好者的兴趣,总之别把影视当历史。关于“幕府”与“征夷大将军“的讨论其实是为作者六波罗幕府论服务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