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最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创作者
· · · · · ·
-
王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王笛(Wang Di,1956年-),四川成都人,中國歷史學家,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博士。現任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主要研究清中晚期成都市的歷史文化。
目录 · · · · · ·
导言 三十年的学术探索
第一编
早期研究:以计量史学为中心(1980~1990年代)
第一章 计量历史: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一 清初四川人口的恢复与移民
二 人口的数量考察
· · · · · · (更多)
第一编
早期研究:以计量史学为中心(1980~1990年代)
第一章 计量历史: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一 清初四川人口的恢复与移民
二 人口的数量考察
· · · · · · (更多)
导言 三十年的学术探索
第一编
早期研究:以计量史学为中心(1980~1990年代)
第一章 计量历史: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一 清初四川人口的恢复与移民
二 人口的数量考察
三 耕地面积的修正
四 粮食亩产和总产估计
五 清代四川的人口压力
六 人口、耕地与粮食问题
第二章 施坚雅的影响:近代长江上游城市系统与市场结构
一 经济区域与市场系统
二 高级市场与城镇发展
三 集市的作用及其功能
四 市场密度与农民活动半径
五 区域市场发展的局限
第三章 跨国研究:华人社区的冲突、控制与自治
——二战前美国城市中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
一 华人社区中的社会组织
二 华人社区组织的功能
三 组织间的冲突
四 华人社区内的控制和自治
五 华人组织在不成功的同化过程中的角色
六 融合还是同化?
第二编
中期研究:以日常生活为中心(1990~2000年代)
第四章 从下往上看: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一 街头与城市商业
二 街头与民众日常生活
三 谋生街头
四 街头的节日庆典
五 街头改良
六 街头控制
七 创造新的地方政治空间
八 从改良到革命
第五章 下层群体的考察:“茶博士”
——抗战时期成都茶馆的工人、职场文化与性别冲突
一 茶馆业和雇工
二 “茶博士”
三 在男人的世界讨生活
四 工会及会员问题
五 性别冲突与工会内部权力斗争
六 暴力阴影下的茶馆工人
七 男女茶房的社会形象
八 政府管控
九 下层民众之间的冲突
第六章 诗歌作为历史资料:城市之韵
——19世纪竹枝词里的成都日常生活
一 竹枝词及其作者
二 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
三 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
四 大众娱乐活动
五 对城市人的描述
六 阶层、民族和性别
七 精英对民众的批判
八 诗歌中的历史
第七章 从微观到宏观:微观世界的宏观思考
——从成都个案看中国城市史研究
一 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
二 进入城市的底层
三 茶馆的微观历史
四 变化和延续
五 公共政治中的民众和精英
六 “无意义”的小题目怎么变成有意义
第三编
近期研究:以文本解读为中心(2000~2010年代)
第八章 图像的解读:图像与想象
——都市历史的视觉重构
一 什么是历史的想象
二 想象和情感与历史观和方法论
三 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四 图像的解读
五 图像与想象
六 图像的局限
第九章 文本解读: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
——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一 档案中的叙事
二 社会学调查的叙事
三 小说的叙事
四 袍哥的个人叙事
五 文史资料的叙事
六 怎样解读不同的叙事
第十章 从语言看历史:神秘的语言和沟通
——19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
一 联络的秘密政治
二 隐语与自我身份认同
三 饮茶吟诗中的力量角逐
四 从语言揭示隐秘的历史
第十一章 社会学的启发:社会学与1940年代的秘密社会调查
——以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为中心
一 沈宝媛与“农村工作者”
二 沈宝媛社会调查的学术渊源
三 调查者沈宝媛
四 沈宝媛的调查方法
五 沈宝媛对袍哥命运的认识
六 社会学调查怎样成为历史资料
· · · · · · (收起)
第一编
早期研究:以计量史学为中心(1980~1990年代)
第一章 计量历史: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一 清初四川人口的恢复与移民
二 人口的数量考察
三 耕地面积的修正
四 粮食亩产和总产估计
五 清代四川的人口压力
六 人口、耕地与粮食问题
第二章 施坚雅的影响:近代长江上游城市系统与市场结构
一 经济区域与市场系统
二 高级市场与城镇发展
三 集市的作用及其功能
四 市场密度与农民活动半径
五 区域市场发展的局限
第三章 跨国研究:华人社区的冲突、控制与自治
——二战前美国城市中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
一 华人社区中的社会组织
二 华人社区组织的功能
三 组织间的冲突
四 华人社区内的控制和自治
五 华人组织在不成功的同化过程中的角色
六 融合还是同化?
第二编
中期研究:以日常生活为中心(1990~2000年代)
第四章 从下往上看: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一 街头与城市商业
二 街头与民众日常生活
三 谋生街头
四 街头的节日庆典
五 街头改良
六 街头控制
七 创造新的地方政治空间
八 从改良到革命
第五章 下层群体的考察:“茶博士”
——抗战时期成都茶馆的工人、职场文化与性别冲突
一 茶馆业和雇工
二 “茶博士”
三 在男人的世界讨生活
四 工会及会员问题
五 性别冲突与工会内部权力斗争
六 暴力阴影下的茶馆工人
七 男女茶房的社会形象
八 政府管控
九 下层民众之间的冲突
第六章 诗歌作为历史资料:城市之韵
——19世纪竹枝词里的成都日常生活
一 竹枝词及其作者
二 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
三 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
四 大众娱乐活动
五 对城市人的描述
六 阶层、民族和性别
七 精英对民众的批判
八 诗歌中的历史
第七章 从微观到宏观:微观世界的宏观思考
——从成都个案看中国城市史研究
一 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
二 进入城市的底层
三 茶馆的微观历史
四 变化和延续
五 公共政治中的民众和精英
六 “无意义”的小题目怎么变成有意义
第三编
近期研究:以文本解读为中心(2000~2010年代)
第八章 图像的解读:图像与想象
——都市历史的视觉重构
一 什么是历史的想象
二 想象和情感与历史观和方法论
三 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四 图像的解读
五 图像与想象
六 图像的局限
第九章 文本解读: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
——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一 档案中的叙事
二 社会学调查的叙事
三 小说的叙事
四 袍哥的个人叙事
五 文史资料的叙事
六 怎样解读不同的叙事
第十章 从语言看历史:神秘的语言和沟通
——19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
一 联络的秘密政治
二 隐语与自我身份认同
三 饮茶吟诗中的力量角逐
四 从语言揭示隐秘的历史
第十一章 社会学的启发:社会学与1940年代的秘密社会调查
——以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为中心
一 沈宝媛与“农村工作者”
二 沈宝媛社会调查的学术渊源
三 调查者沈宝媛
四 沈宝媛的调查方法
五 沈宝媛对袍哥命运的认识
六 社会学调查怎样成为历史资料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这11篇论文中,有7篇是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即《跨国研究:华人社区的冲突、控制与自治》(1994)、《从下往上看:晚清街头文化、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998)、《诗歌作为历史资料:城市之韵——19世纪竹枝词里的成都日常生活》(2003)、《下层群体的考察:“茶博士”——抗战时期成都茶馆的工人、职场文化与性别冲突》(2004)、《从微观到宏观:微观世界的宏观思考——从成都个案看中国城市史研究》(2005)、《从语言看历史:神秘的语言和沟通——19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2008)和《社会学的启发:社会学与1940年代的秘密社会调查——以沈宝媛〈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为中心》(2017)。其余4篇文章,即《计量历史: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1989)、《施坚雅的影响:近代长江上游城市系统与市场结构》(1991)、《图像的解读:图像与想象——都市历史的视觉重构》(2013)和《文本解读: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2015),是直接用中文写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三十年的学术探索 -
近两百年来,四川由于人口增长而造成的人口压力格局一直未出现根本好转,而且还有加剧之势。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耕地和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的增长及对自然的索取和消耗是无限的。对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的综合研究表明,我们丝毫没有理由因所谓“地大物博”而掉以轻心,而应该对耕地和自然资源的严重不足深感忧虑。 本章最早版本曾连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第90~105页;第4期,第73~87页)。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计量历史: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鸣沙(共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近代日记中的公务与私情》《治学的门径与取法》《种瓜得豆》《立干以扶枝》《鼎革》
等
。
喜欢读"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人文社科方法论:兼批判(3) (🦉的瓦涅密)
- 科学哲学与研究方法之间 (@~@)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3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Odakota 2021-11-27 18:45:08
草草翻阅
0 有用 小兔子乖乖 2022-01-28 00:31:39
自己的学术汇总吗,自传型论文集👏 学了那么多方法,却依旧写不好文章。。。
0 有用 苏凉快 2021-12-12 14:15:11
作者近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展示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作为学术小白来说有一定受益。也明显看到了彼得•伯克文化史对其的影响。
0 有用 中级小妖盖 2021-11-30 22:15:18
里面的文章时间跨度三十余年,王笛老师的写作风格与研究路径乃至观察视角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很敬佩王笛老师,他是一位勤奋的学者,自身不断在进行知识体系体系,不像一些躺在功劳簿上的城市史研究者,集团式作战写不出好文章。更重要的是,王笛老师的视角是有温度的,或许,他记忆中的那个城市早已远去,而他在努力用自己的研究给后人呈现这个城市多彩而有温度的一面。
2 有用 leansing 2020-08-29 16:20:56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