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古文献异文为基本材料,以文字、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异文的成因、来源、类型和性质,挖掘、分析异文所蕴含的语言文字信息,从汉语史的角度研究异文所体现的汉字史、词汇史现象。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凡十二章。上编主要探讨中古文献异文的含义、成因、类型和性质等本体问题,下编主要依据中古文献异文进行汉字史、词汇史研究,并探讨利用异文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上编共4章。第一章“中古文献异文的含义和表现形式”提出,作为术语的“异文”,其内涵应包括文本、文字、语言三个层面,本书主要关注、利用文字和语言层面的异文。第二章“中古文献异文的成因”从文本用字灵活多样、文本流传发生错误、撰著传布有意改动、一事(文)数载、同经异译五个方面探讨异文的成因。第三章“中古文献异文的类型和性质”提出,中古文献异文依照来源可以分为异本异文、异述异文、引用异文和异译异文;因由不同原因形成的异文,其性质也有所差异,大体可以分为校勘性异文、用字性异文和修辞性异文。第四章“中古文献异文语言学考察的回顾与展望”简要回顾了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汉字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并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若干意见。
下编共8章。第五章“中古汉文佛经疑难俗字研究——以异文为基本材料”第一节“异文对于考释疑难俗字的价值”论述异文对于考释疑难字具有提示、佐证、检验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二节“异文、辞书合证一字异体例释”利用佛经异文与字书合证《汉语大字典》所收异体字。第三节“中古汉文佛经疑难俗字考释”利用中古佛经异文考释了一百余个佛经疑难字。第六章“中古文献异文通假研究”第一节“中古文献异文通假例释”考证异文双方的通假关系,揭举了若干以往研究未曾注意的通假新例。第二节“异文通假与中古词语研究”论述掌握异文通假有助于证发词义,阐明理据,纠正误释,掌握词的书写形式,确定词语的产生年代。第三节“异文通假与中古文献校理”论述中古文献校理中将异文的通假关系混淆为正讹关系,由此带来两方面的弊端:或以通假为讹误,改易底本文字,或以通假为讹误,误作校语。第七章“中古译经异文所反映的‘一词多形’‘一形多词’现象研究”主要依据中古译经异文讨论它所反映的“一词多形”和“一形多词”两种基本现象。第八章“基于异文比较的中古词语考释”采用异文比勘的方法,从七个方面考释了若干中古词语的含义。第九章“以异文为切入点的中古词语历史考察”以表替代义的“替”和表追赶义的“趁”两个中古词语为个案,以异文为切入点作词汇史研究,考察其多个维度的历时演变。第十章“中古文献异文考订与中古词汇史研究”论述异文考订与中古词汇史研究的关系,第一节结合已有研究讨论中古词汇史研究应注意文献异文,正确考订其是非,避免据误文立论;第二节认为考订文献异文是非应具备词汇史意识。第十一章“文本改易与语体转换——以南北本〈大般涅槃经〉为中心”认为,南本《大般涅槃经》之所以改治北本,乃是因应语体需求,改易文辞的背后潜藏着避俗、复古、就正三种语体动机。第十二章“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讨论利用异文从事汉语史研究应分辨异文的性质,分辨异文的真实性和分辨异文的来源等三个问题。
5 有用 園田蕪狐 2022-03-22 20:11:08
以中古佛典、史书、音义、字书为材料,总结出校勘性、用字性、修辞性三种异文形式,对应文献版本问题、字际关系问题、改编转写问题,旧式校记所谓讹脱衍倒,可能反映的是当时十分普遍的语言学事实,不可轻易放过。异文对勘近乎训诂学“比较互证”,可以考释疑难词义、梳理字词关系、确定材料时代等,又因基于异本文献而格外可信,值得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5 有用 一头文猪 2021-10-26 16:15:48
神书 很喜欢这种授人以渔的书,学到了学到了
8 有用 文在兹 2021-11-07 00:07:23
绝学。看来汉译佛典研究有可能是文史之学最具难度的领域,光认汉字这一关就很吓人了。
5 有用 挠挠 2020-09-08 16:13:32
2020436 原来 照行规 出繁体是要加钱的
1 有用 季粟 2022-01-18 22:07:48
汉语词汇史研究中也还是要区别对待那些是时代新义,哪些是为复古就雅而为的。由此知史源探索实在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