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席勒文学书简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Alain 2022-04-03 16:52:40

    动人而伟大的文学友谊!充满激情却又不无感伤。以《季风女神》创刊为契,歌德与席勒怀揣着同样的文学抱负结下情缘,“用一只手牵着对方,用另一只手伸向大自然允许我们达到的远方”,信件频频往返于魏玛和耶拿,纸短情长,有许多的迫不及待、翘首期盼和恋恋不舍,更多的是无数互相塑造彼此创作的时刻,从《威廉·迈斯特》到《华伦斯坦》再到《浮士德》,藉由不辍的笔耕,他们重返众神不朽的第二青春。

  • 5 Sam 2022-03-24 22:02:14

    十年通信,互相启发和促进,共同勉励和创作,读来既羡慕这份友情又为之感动。席勒纯粹、诚恳而富于理性,深受康德哲学影响的他总是对歌德的作品做出理论性的分析和建议,有时觉得席勒比歌德自己更了解歌德,而歌德更富于感性,他给予席勒的更多是充满激情的赞许和鼓励。由《歌德谈话录》再到文学书简,我庆幸能读到如此充满睿智又有温度的好书。

  • 3 成都有维庸吗? 2022-02-09 16:44:11

    看那些伟大作品是怎样在两个人的相互激发和砥砺中逐渐成形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两个大文豪在书信中有很多调皮可爱的表现,让人生出亲近感。歌德和席勒对于文学的一些看法恕我不能完全接受,或许我还是深受浪漫主义之后的思潮荼毒吧。

  • 1 珍妮的肖像🦄 2022-03-21 12:12:13

    第一封信,35岁的席勒(与费希特,洪堡共撰)写给45岁的歌德,是那种公文似的约稿信。而最后一封信是56岁的歌德寄给46岁的席勒,席勒没有再回信了,因为已是病疴沉重,未足半月就去世了。 歌德与席勒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灵魂友人,作为人生已成熟期才开始的十年宝贵情谊,令他们非常明悉对方价值,虽有意见相左,争论激烈也互致真诚敬重,同享观点理论,激发督促完成彼此创作的相对安适时光。也见困扰他们的切肤琐碎的经济生活状况。这些信件多篇幅不长但往来频密,思想精神情谊于书信体自带的,敏锐轻松,真实亲切。

  • 3 Melancholy 2022-03-02 20:02:16

    “您教我用更加公正的眼光去观察人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您使我获得了第二次青春,使我又变成诗人,而在这以前我几乎已经不是诗人了。” 当他们说世界上没什么好留恋的,我:歌席通信集😿。

  • 4 陆钓雪de飘飘 2022-03-04 19:27:54

    1797年4月7日,耶拿,致歌德:读了最近您有关人物性格处理的论述,我颇感高兴,希望我们将再次见面,好请您帮我把一些概念弄清楚。事情建立在艺术的最本质的基础上,而人们从造型艺术获得的感知肯定也能阐明许多文学上的问题。即便读莎士比亚,譬如读施莱格尔译的《裘力斯·凯撒》的时候,今天我也还是觉得很奇怪,他是怎样以一种极不平凡的大手笔刻画平民百姓的。这方面,在描绘平民方面,材料就迫使他多着眼于一种文学的抽象概念,少注意个人,所以我觉得他在这方面是极其接近古希腊人的。但是莎士比亚以一种大胆的手法撷取几个人物,我是想说,从群众中撷取几个人,让他们代表全体民众说话,而他们则果真当了这个代表,可见他选择得十分成功。顺祝安好。我妻子向您热烈致意。今天我有很多信件要写,不然还会多写几句。席勒

  • 2 Nathanaël 2022-01-31 09:09:54

    “这个时代配得上理解您和能够理解您的人是如此之少”引自席勒致歌德

  • 6 韧勉 2022-01-06 20:44:06

    歌德与席勒两大文学巨擘的互致敬爱的精神信札,他们静观的天性和哲学融洽嫁接,通过哲学得到鼓舞和滋养,由此获得了心灵相交,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两大文学巨擘关于戏剧、哲学、思想的激情碰撞。本书美中不足的是经典再版,原版翻译有些地方有失偏颇,无法使大师的美感完全跃然纸上。

  • 1 君山 2022-05-31 11:05:17

    这份书简含有极重的思想分量,如此丰富而深广的内涵在书信中不会再有(特别是在书信如此衰落的年代。我们能否设想凭借电子邮件这种媒介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上的交流?)。不是康德的先验性的认识(虽然席勒是个康德派,但不完全是,即如想以基督之爱取代康德的绝对律令),而是歌德式的对文学创作和生活之本质的经验之交流在书简中占了上风。席勒对歌德的作品的解读和批评极为出色,而歌德也做了不少关键性的回应。例如在对歌德的总体道路的批评上(如何习惯于从个例出发),对《季节女神》的诸多事宜的商讨,对于《维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批评,以及后来对于戏剧(史诗与悲剧)的探讨,《华伦斯坦》等作品的创作。人们必须学会从歌德和席勒这两位天才那里接收这份珍贵的遗产。

  • 1 刀叢中的小詩 2022-05-12 09:29:29

    《歌德席勒文学书简》——有时一颗星星,是需要另一颗星星来加以闪耀的,正如一双目光需要在另一双目光的审视中愈发坚定一样。立志于文学创作且热衷于商业互吹的诸公,有时就是这样。如果不能做文坛上的歌德,做做席勒也就好了,他的真诚和热情,足以打动人。

  • 0 Blume 2022-04-15 08:37:03

    思想者间的书信对话,有种互相提携的友谊之感

  • 0 看不见的城市 2022-04-10 17:56:56

    搭配《歌德与席勒》阅读更佳,德语文学两位大家的思想与文学交流,兼及对同时代作家批评与吐槽(此部分甚好)。席勒对自己戏剧作品的思考与笔记果然要远优于其剧作,歌德的创作果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席勒的帮助啊

  • 2 Neu 2022-05-21 21:54:26

    本来打算随手翻翻,没想到停不下来了。赞美两位伟人友谊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阅读他们最直接的书信交流依旧令人感动。最可贵的是他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坦诚地互相讨论,以促成作品的形成与完善(所以还是要有人帮你改论文的…)。同时还有一些可爱的生活细节:互赠的烤肉面包片,通过“一种特别的决断和严格的饮食规定”才能完成的诗歌,以及需要催促才能继续的写作进程。 有些感慨席勒最后几年的创造力真的是太惊人。 (轻微吐槽,为什么这本书几乎所有席勒的作品标注的是英文名。 还有一些译名挺奇妙的,比如Die Jungfrau von Orleans的译法是《奥里昂的女郎》) 顺便补一个可能的原文在线资源:https://www.projekt-gutenberg.org/goethe/brschil1/

  • 0 软肋- 2022-08-23 00:41:11 新疆

    所以席勒真的是迷弟

  • 0 holly2007 2022-09-02 13:24:07

    十一年若合符契,頡頏並進,各擅勝場,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千載其一乎?

  • 0 aeneid_ddd 2022-12-24 01:29:28 北京

    史诗和悲剧的阐述很有启发性,叙事诗写业已发生过的,戏剧则是正当时;史诗刻画自身之外,悲剧返回自身;如此看来战争与和平更接近史诗,陀氏作品更接近希腊悲剧内核。另外印象深刻的是歌德猝不及防那句:我只好遵照您的忠告,把自己看作一个洋葱🧅

  • 1 比远方更远 2023-01-03 22:48:50 北京

    十余年“信”史的尾声,席勒仍在困顿中踯躅(期待公爵的给予以体面地生活),兼具病情反复,或已预示生命即将到来的终结。私域性书简穿透了《华伦斯坦》《浮士德》等作品的公共性的星光,展现出敏感、脆弱、彷徨、失意交织的文人群体是多么渴望相互间的认同、鼓励、抚慰、批判,隐匿处实为文学成就的支撑点。一个渺小的共同体的成长如此艰难,而其对民族精神的滋养却又如此深刻。在历史的“钢铁洪流”中,难免被对无声无尽地消解,故文学与共同体亦是抗击洪流的双峰……

  • 5 胡桑 2022-02-05 18:50:38

    歌德与席勒的友谊正直、爽朗、热烈、坦荡、睿智、敏锐,激情四射,相互敬慕又相互打开。通过书信,两颗明澈而又深邃的心灵交流着。令人羡慕。

  • 0 狮心小孩 2023-04-14 21:09:21 上海

    书信集让我感受到文豪们也是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