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臉譜
副标题: 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原作名: 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译者: 高子梅
出版年: 2019-10-31
页数: 336
定价: 420
装帧: 平装
丛书: 臉譜書房
ISBN: 9789862357842
内容简介 · · · · · ·
歷經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新興族群──
當全美國唯一免費的居住空間只剩停車場,
他們的退休生活,是開著車駛離美國夢
★二○一八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決選
★二○一八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決選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編輯優選圖書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二○一七年最佳圖書
★《美國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二○一七年前十大圖書
★《書目》雜誌(Booklist)編輯二○一七年優選圖書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
方怡潔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房慧真 作家、記者
林立青 工人作家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黃哲斌 新...
歷經二○○八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新興族群──
當全美國唯一免費的居住空間只剩停車場,
他們的退休生活,是開著車駛離美國夢
★二○一八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J. Anthony Lukas Book Prize)決選
★二○一八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Helen Bernstein Book Award)決選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編輯優選圖書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二○一七年最佳圖書
★《美國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二○一七年前十大圖書
★《書目》雜誌(Booklist)編輯二○一七年優選圖書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
方怡潔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房慧真 作家、記者
林立青 工人作家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藍佩嘉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顧玉玲 社運工作者
──推薦
為了繼續活下去,你願意放棄生活中的哪個部分?
如今,數以萬計的美國人正在和中產階級的生存模式角力,他們錙銖必較、反覆計算,在停滯的薪水與不斷累加的帳單中身心俱疲。
一群原本應從勞動市場上退役,卻不堪金融海嘯衝擊的中老年美國人,選擇減掉最大筆的支出:房租與房貸,住進車裡,形成人數正不斷增加的「露營車打工族」。從北達科他州的甜菜田到德州亞馬遜倉庫,一個成本低廉、多數由來來去去的老人所組成的新勞動力市場正蔚然成形。
作者潔西卡.布魯德開著她的二手休旅車「海倫」,一路追隨她的受訪者,包括一生努力工作、獨自拉拔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琳達‧梅依,由此輻射出一個橫跨全美的游牧社群──他們原本是教授、軟體工程師、大學行政人員、退役軍官,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身陷一個又一個低薪、高工時與高風險,卻標榜自己是露營兼賺錢、勞動顧筋骨的季節性工作中。
本書敘述的是一個發人省思的故事,跟美國經濟體的腹黑面有關,它暗示不安定的未來可能正在前方等候多數的人,但同時也歌頌這群大膽放棄世俗的根,不曾放棄希望的美國人罕見的適應力和創造力。
好評推薦
二十世紀初期,男人都是坐著火車去找工作,晚上一塊紮營。但誠如布魯德筆下的精采報導,如今換成了全新的游牧工人階級──他們是開著露營車的老人,隨著短期工作數量的增多,在亞馬遜的各倉庫之間流浪。然而這裡頭有很多不堪,包括薪水很低、體力透支、老是缺乏安全感。但令人意外的是,《游牧人生》也為它的子民帶來了可貴的同伴情誼和未知的冒險,使得這本書讀來格外有趣。
──《我在底層的生活》(Nickel and Dimed)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
我們必須透過如此細緻的描寫,再次理解一份淺而見卻至關重要的道理──人們是如此相同。
住在拖車上的人們,一方面看來歷經生命驟然劇變,跌入失去房屋、再度就業困境等苦難;自另一方面來看,卻也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並再度與人繫起連結。貧困處境中,人並非全然虛弱、消極;而是存在於此刻,說著、笑著、愛著,這便是仍未屈服於現實的證明。
於是故事尚未結束。人在,我們便不應將之捨棄。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團隊
用汽車取代住房,讓人的居住方式由固定轉為流離。表面上是個經濟選擇,但實質上,是巨型財團企業把持了像土地這樣的稀有財之後,底層人民不得不自我扭曲後的「奇景」。
因此,讀者可以很獵奇地讀書裡的故事,興致盎然地觀看另一種人生;但或許,更可以對照自己周邊的處境。例如我工作的香港,這裡有無數被四大地產商綁架的芸芸眾生。只要讀完本書序言,香港人的感覺很可能是:「書中的主角們,至少還有個天空地寬的美國啊」。在香港,連免費的停車空間都不會有的!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游牧人生》是一個很特別的題材,它彰顯二○○八年金融風暴之後,美國中老年人的另類求生法。我認為這種故事有地區限定,必是像美國這種國土廣袤千里,能承載「露營車」族群,可靠網路得到資訊與援助,且重視個人主義的地方才可能發生,是一種失去金錢自由,但同時享有生活自由,因財務問題而失去尊嚴,仍想靠自己掙回尊嚴的特殊故事。我們能從作者在各種細節中穿梭,數據資料的完整耙梳中,讀到一個骨架完整,血肉厚實的當代美國──一個不受主流社會在乎的族群。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游牧人生的创作者
· · · · · ·
-
杰西卡·布鲁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
一位得獎記者,她的報導向來以次文化以及經濟體的陰暗角落為重心。她曾為《哈潑》雜誌、《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撰過稿。布魯德現在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執教。
目录 · · · · · ·
第一部
第一章 塞塞屋
第二章 人生的尾聲
第三章 頑強求生的美國
第四章 逃脫計畫
第二部
第五章 亞馬遜鎮
第六章 聚會所
第七章 橡膠浪人會
第八章 我的海倫
第九章 擋不住的甜菜經驗
第三部
第十章 那個H開頭的世界
第十一章 歸鄉
尾聲:椰子裡的章魚
謝辭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游牧人生"的人也喜欢 · · · · · ·
游牧人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house on the moving vehicle

太长了只能发成书评的读后感

Jessica Bruder

这本书啊,越往后读,就越觉得电影的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Nomadland Jessica Bruder Nomad [ˈnəʊmæd] 游牧民 背景时间节点是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作者对美国低收入拖车族做了一段长达3年地跟踪,写下这本书。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找陈雅婷写的这个译本翻译得极其糟糕,几乎就是个机翻,而文章里偏偏又处处可见大篇幅的美国... (展开)
It’s not a wage gap—it’s a chasm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8.2分 872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8.5分 502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平遥电影宫新浪潮书店推荐的电影书
- 方所十周年选书:我随星辰的滚动而前行 (广州方所)
- 新书关注 (未来)
- 书单|片单|流浪、流动、空间、家 (滚筒洗鱼机)
- 影视原著 (恍惚的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游牧人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薄荷 2022-05-08 17:58:13
以车为家,像候鸟一般游移,他们大多是一群因为各种原因财务破产、或厌恶中产阶级生活的老年人,或出于无奈,或对于现代化生活的逃避,一无所依,并不光鲜洒脱,这些车居族做着最辛苦的没有保障的工作,开着车子四处受到非难,但我依然觉得这样的生活是美的,“你希望在老年的时候有更多的成长,而不是一天拖过一天地活下去。”,它具有诗意的部分,那是不屈,骄傲,自由。
0 有用 Maybe 2025-02-20 23:02:25 广东
这个书真是看得人挺难受的,充斥着大量人们不太关心的细节。作者只是把自己的见闻全部写出来,似乎不怎么斟酌也不考虑读者的死活。但还是是写了很多电影没有拍到的东西。首先,电影现在回想起来尽管有蛮多无声的叹息,但同样是有些过分美化游牧生活,它或许和自由沾点边,但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失去房子的人的避难所。当消费主义需要车居族时,他们被歌颂。当他们的极简主义和低税收威胁到主流的利益时,又被唾弃。游离在社会边缘,忌... 这个书真是看得人挺难受的,充斥着大量人们不太关心的细节。作者只是把自己的见闻全部写出来,似乎不怎么斟酌也不考虑读者的死活。但还是是写了很多电影没有拍到的东西。首先,电影现在回想起来尽管有蛮多无声的叹息,但同样是有些过分美化游牧生活,它或许和自由沾点边,但大部分都是中老年失去房子的人的避难所。当消费主义需要车居族时,他们被歌颂。当他们的极简主义和低税收威胁到主流的利益时,又被唾弃。游离在社会边缘,忌讳被当成无家可归的人。人们无数次地说服自己都不一定能逃离社会阶级的规则,但可以轻而易举地又陷入这样的规则和审视里无法自拔。说回那个行为艺术,用冰箱的纸板在卧室里给自己搭个露营小屋,这样就能清楚地感知到自己能否住进车里了。 (展开)
1 有用 yuntzucccccc 2021-05-04 00:40:00
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洞察
1 有用 偷了朗姆酒 2022-01-22 23:33:10
台版书看得头痛。看完会觉得电影只是表层、粉饰太平,不敢触及核心。和猜测的游牧族完全不一样,很多人也是高学历、曾经的中产阶级,美国梦竟像一场噩梦。对抗“文明社会”、法律和规范,承认缺牙,脱离房子的束缚,重新开启生活,响应正面思考的典型美国人应对机制。
0 有用 lic3 2021-10-27 08:35:44
为了继续活下去,你愿意放弃生活中哪个部分?只要能克服对金钱的恐惧,都能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