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 “夏商周考古” 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夏商周考古学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001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 001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 002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006
(一)传统史观与 “五四” 以来的新思潮 006
· · · · · · (更多)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001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 001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 002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006
(一)传统史观与 “五四” 以来的新思潮 006
· · · · · · (更多)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001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 001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 002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006
(一)传统史观与 “五四” 以来的新思潮 006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006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国家形式的问题 008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 009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009
二、1949 年以前的夏商周考古学 010
(一)安阳殷墟的发掘 010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 010
(三)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发掘 010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 011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墓地的发掘 011
三、1949 年以后的夏商周考古学 012
(一)20 世纪 50~70 年代初 012
(二)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前期 014
(三)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 015
第三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与展望 017
一、研究成果概览 017
二、未来工作展望 019
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 021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021
一、文化命名 021
二、分期与年代 022
第二节 王都与城邑 026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026
(一)宫殿区 026
(二)贵族聚居区 028
(三)官营作坊区 028
(四)祭祀遗存区 028
二、郑州大师姑城址 029
三、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 029
四、郑州东赵二里头文化城址 031
五、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 032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033
一、文化分布 033
二、区域类型 034
(一)二里头类型 034
(二)牛角岗类型 034
(三)杨庄类型 034
(四)下王岗类型 036
(五)东龙山类型 036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036
一、宫室建筑 036
(一)二里头宫城西组宫室建筑群 037
(二)二里头宫城东组宫室建筑群 039
二、墓葬特征 040
(一)墓葬层级 041
(二)随葬品组合 041
三、祭祀占卜遗存 043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045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045
二、青铜器冶铸业 046
三、玉石器加工业 047
四、漆器制造业 048
五、陶器烧造业 049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049
七、制车业 050
八、纺织业 050
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 050
一、文化成分分析 050
(一)基本陶器组合 051
(二)外来文化因素 053
(三)对外影响因素 054
二、文化形成机制 056
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060
一、夏文化概念与夏商分界问题 060
二、早期夏文化与 “新砦期” 遗存 066
附:东下冯文化 069
一、发现与命名 069
二、分期、年代与分布 070
三、主要文化特征 070
四、源流与性质 070
第三章 二里冈文化 074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074
一、文化命名 074
二、分期与年代 074
第二节 王都与城邑 075
一、郑州商城 075
(一)城墙 077
(二)宫殿区 078
(三)供排水系统 079
(四)其他重要发现 079
(五)年代与性质 080
二、偃师商城 081
(一)宫城 081
(二)小城 084
(三)大城 084
(四)其他重要发现 084
(五)年代与性质 085
三、郑州小双桥遗址 086
四、夏县东下冯商城 087
五、垣曲商城 089
六、黄陂盘龙城商城 090
七、焦作府城商城 091
八、新郑望京楼商城 092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096
一、文化分布 096
二、区域类型 098
(一)二里冈类型 098
(二)北村类型 100
(三)东下冯类型 100
(四)盘龙城类型 101
(五)大城墩类型 101
(六)台西类型 102
(七)大辛庄类型 102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103
一、宫室建筑 103
(一)偃师商城宫城东组建筑群 104
(二)偃师商城宫城西组建筑群 105
二、墓葬特征 109
(一)墓葬分布 109
(二)墓葬形制 109
(三)墓室结构 110
(四)随葬品组合 112
三、祭祀占卜遗存 113
(一)郑州商城祭祀遗迹 113
(二)偃师商城祭祀遗迹 114
(三)郑州小双桥祭祀遗迹 115
(四)占卜遗物 116
四、文字符号 117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118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118
二、青铜器冶铸业 120
(一)铸铜遗址 120
(二)铸造工艺 121
三、玉石器加工业 123
四、漆木器制造业 124
五、陶瓷器烧造业 124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125
七、制车业 126
八、商业 126
第六节 二里冈文化源流与先商文化 127
一、渊源与流向 127
二、先商文化探索历程 128
三、下七垣文化 129
第四章 殷墟文化 134
第一节 殷墟发掘与分期年代 134
一、发现与发掘 134
二、分期与年代 135
第二节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137
一、殷都的形成过程 137
二、小屯宫殿宗庙区 141
(一)夯土基址群 141
(二)池苑遗迹 143
(三)其他重要发现 144
三、西北冈王陵区 146
四、普通族邑居址 152
五、手工业作坊 154
六、族墓地 154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地方重要发现 157
一、文化分布 157
二、地方重要发现 158
(一)东方地区 158
(二)南方地区 161
(三)西方地区 164
(四)北方地区 168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169
一、宫室建筑 169
(一)宗庙 171
(二)朝寝 171
二、墓葬特征 173
(一)墓葬分布 173
(二)墓葬形制 174
(三)墓室结构 174
(四)随葬品组合 175
三、祭祀占卜遗存 176
四、文字 177
(一)甲骨文 177
(二)金文 177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179
一、农业、畜牧业与渔猎业 179
二、青铜器冶铸业 180
(一)铸铜遗址 180
(二)铸造工艺 181
三、玉石器加工业 182
四、漆木器制造业 184
五、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186
六、编织与纺织业 186
七、制车业 188
(一)车马坑的埋葬方式 189
(二)马车的结构与用途 190
八、商业 190
第六节 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关系 191
一、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之间的过渡期 191
二、过渡期中的重要考古发现 192
(一)邢台商代遗址群 192
(二)安阳洹北商城 194
三、商文化的考古编年序列 197
第五章 西周文化 200
第一节 分期年代与文化分布 200
一、分期年代 200
二、文化分布 203
第二节 西周都邑遗址 203
一、周原 203
(一)大型建筑基址 205
(二)青铜器窖藏 210
(三)手工业作坊 211
(四)墓地 211
二、丰镐 212
(一)大型建筑基址 214
(二)青铜器窖藏 215
(三)手工业作坊 216
(四)墓地 216
三、洛邑 216
(一)重要发现 218
(二)成周考辨 218
第三节 西周地方重要发现 219
一、西方地区 219
(一)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 220
(二)陕西岐山赵家台遗址 221
(三)陕西眉县杨家村铜器窖藏 221
(四)陕西宝鸡
伯墓地 222
(五)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224
(六)陕西泾阳高家堡戈族墓地 224
(七)甘肃灵台白草坡墓地 225
(八)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 227
二、北方地区 228
(一)山西曲沃天马 — 曲村晋国遗址 228
(二)山西绛县横水倗伯墓地 231
(三)山西翼城大河口霸伯墓地 233
(四)山西洪洞坊堆 — 永凝堡杨国遗址 235
(五)山西黎城西关楷(黎)国墓地 237
(六)山西长子西南呈西周墓地 239
(七)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 240
(八)河北邢台南小汪 — 葛家庄邢国遗址 242
(九)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245
(十)陕西韩城梁带村 — 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 247
(十一)河南三门峡李家窑 — 上村岭虢国遗址 249
三、东方地区 251
(一)河南郑州洼刘西周墓地 252
(二)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252
(三)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254
(四)山东滕州滕国故城遗址 255
(五)山东济阳刘台子夆国墓地 257
(六)山东高青陈庄齐国丰邑遗址 257
四、南方地区 260
(一)河南平顶山滍阳岭应国墓地 260
(二)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址 261
(三)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 263
(四)湖北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 265
(五)河南南阳夏饷铺噩国墓地 267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268
一、宫室建筑 268
(一)建筑类型 269
(二)空间结构 269
(三)营造方式 269
二、墓葬特征 270
(一)墓葬形制 270
(二)墓室结构 271
(三)随葬品组合 272
(四)特殊葬俗 273
(五)族葬制 273
三、礼乐器物 274
四、文字 276
(一)甲骨文 276
(二)金文 276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277
一、农业 277
二、青铜器冶铸业 279
三、玉石器加工业 280
四、漆木器制造业 282
五、陶瓷器烧造业 283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283
七、纺织业 284
八、制车业 285
九、商业 286
第六节 西周文化的渊源与 “先周文化” 287
一、西周文化的渊源 287
二、“先周文化” 的探索 288
(一)“先周文化” 的概念 289
(二)“先周文化” 探索的主流观点 289
第六章 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 293
第一节 王畿地区的东周文化 293
一、东周王城 293
(一)城址 293
(二)宫殿区 295
(三)手工业作坊 296
(四)陵墓区 296
二、东周成周 297
(一)城址 297
(二)陵墓区 299
三、东周墓葬特征 299
(一)墓葬分类 299
(二)墓葬分期 300
第二节 东周晋文化 304
一、侯马晋都新田 305
(一)城址与建筑 305
(二)祭祀与盟誓遗址 307
(三)手工业作坊 308
(四)墓葬区 308
二、太原晋阳故城 309
(一)城址 309
(二)墓葬区 310
三、邯郸赵国故城 311
(一)城址与建筑 311
(二)墓葬区 313
四、新郑郑韩故城 314
(一)城址与建筑 315
(②)手工业作坊 317
(三)墓葬区 318
五、夏县魏都安邑 319
六、平山中山灵寿 320
(一)城址与建筑 320
(②)手工业作坊 321
(三)墓葬区 322
(四)祭祀区 323
七、东周晋文化特征 324
(一)文化分期 324
(二)城址特点 325
(三)墓葬特征 325
第三节 东周燕文化 327
一、燕都临易与易 327
二、燕上都蓟 328
三、燕中都窦店古城 328
四、燕下都武阳 330
(一)城址与建筑 330
(②)手工业作坊 332
(三)墓葬区 332
五、东周燕文化特征 335
(一)文化分期 335
(二)墓葬特征 336
第四节 东周齐、鲁文化 338
一、齐文化 339
(一)临淄齐国故城 339
(二)东周齐墓特征 343
(三)莱国重要考古发现 346
二、鲁文化 348
(一)曲阜鲁国故城 348
(二)滕州薛国故城 350
(三)邹城邾国故城 353
(四)枣庄东江小邾国墓地 353
(五)枣庄徐楼滥公夫妇墓 354
(六)长清仙人台邿国遗址 354
(七)齐、鲁文化差异 355
三、莒文化 356
(一)莒县莒国故城 356
(二)兰陵鄫国故城 357
(三)临沂鄅国故城 357
(四)莒文化墓葬特征 358
第五节 楚文化 359
一、楚都探索 359
(一)宜城楚皇城 359
(二)当阳季家湖楚城 361
(三)荆州楚都纪南城 361
(四)淮阳陈楚故城 363
(五)寿县楚都寿春 364
二、楚墓特征 365
(一)分期编年 365
(二)墓葬分区 366
(三)墓葬形制 368
(四)墓室结构 368
(五)随葬品组合 369
第六节 秦文化 373
一、甘谷毛家坪遗址 373
二、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群 375
(一)大堡子山城址 375
(二)山坪城址 377
(三)圆顶山墓地 377
三、凤翔秦都雍城 377
(一)城址与建筑 378
(②)手工业作坊 381
(三)秦公陵园 382
(四)国人墓地 382
四、阎良秦都栎阳 382
五、咸阳秦都故城 383
(一)城址 383
(二)王陵区 385
六、秦墓特征 386
(一)墓葬分期 386
(二)典型葬俗 389
第七节 东周时期的生产经济与文字 389
一、农业 389
二、青铜器冶铸业 392
三、铁器冶铸业 395
四、玉器、琉璃器加工业 396
五、漆器制造业 398
六、纺织业 399
七、商业 400
八、文字 402
(一)金文 402
(二)简牍 403
(三)帛书 403
第七章 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405
第一节 东方地区 405
一、山东半岛地区 405
(一)岳石文化 405
(二)珍珠门文化 406
(三)南黄庄文化 407
二、安徽江淮地区 408
(一)斗鸡台文化 408
(二)商文化大城墩类型 409
(三)周代淮夷文化 409
三、苏北淮海地区 411
第二节 东南地区 415
一、宁镇 — 皖南地区 415
(一)点将台文化 415
(二)湖熟文化 416
(三)吴文化 417
二、衢江 — 杭州湾区 422
(一)马桥文化 422
(二)亭林类型 423
(三)越文化 425
三、赣江 — 鄱阳湖区 430
(一)筑卫城类型 430
(二)石灰山文化 432
(三)吴城文化 433
(四)万年文化 436
(五)周代文化遗存 436
四、闽江 — 九龙江流域 439
(一)马岭文化 439
(二)白主段类型 440
(三)庄边山文化 441
(四)黄土仑文化 442
(五)周代文化遗存 442
第三节 南方地区 443
一、江汉平原区 444
(一)荆南寺文化 444
(二)周梁玉桥文化 444
二、鄂东南区 446
(一)意生寺类型 446
(二)大路铺文化 446
三、湘江 — 洞庭湖区 448
(一)铜鼓山类型 448
(二)费家河文化 449
(三)皂市类型 450
(四)斑竹类型 450
(五)炭河里文化 451
四、岭南地区 454
(一)后山类型 454
(二)浮滨文化 455
(三)石峡中层类型 456
(四)河宕文化 457
(五)周代文化遗存 458
第四节 西南地区 460
一、峡江及汉水上游区 460
(一)朝天嘴文化 460
(二)路家河文化 461
(三)石地坝文化 461
(四)宝山文化 463
二、川西平原区 464
(一)三星堆文化 464
(二)十二桥文化 466
(三)东周蜀文化 469
三、云贵高原区 471
(一)鸡公山文化 471
(二)红营盘类型 472
(三)银子坛类型 472
(四)可乐文化 473
(五)石寨山文化 474
(六)万家坝文化 475
第五节 西北地区 477
一、河湟 — 陇东区 477
(一)齐家文化 477
(二)卡约文化 478
(三)辛店文化 479
(四)寺洼文化 480
(五)杨郎文化 481
二、河西走廊区 484
(一)四坝文化 484
(二)沙井文化 485
三、柴达木盆地区 487
四、新疆地区 487
(一)天山北路文化 487
(二)焉不拉克文化 489
(三)苏贝希文化 490
(四)察吾呼文化 491
(五)索墩布拉克文化 493
(六)小河文化 493
(七)安德罗诺沃文化 495
第六节 北方地区 496
一、河套地区 496
(一)朱开沟文化 497
(二)西岔文化 498
(三)西园类型 499
(四)崞县窑子类型 500
(五)毛庆沟类型 501
(六)桃红巴拉类型 502
二、晋陕高原区 503
(一)白燕文化 503
(二)杏花村类型 505
(三)李家崖文化 506
三、冀北 — 燕山南麓区 510
(一)大坨头文化 510
(二)围坊三期文化 511
(三)张家园上层文化 512
(四)玉皇庙文化 513
第七节 东北地区 514
一、辽西地区 514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515
(二)魏营子文化 516
(三)夏家店上层文化 518
(四)凌河文化 520
(五)水泉文化 521
(六)井沟子类型 522
二、辽河平原区 523
(一)高台山文化 523
(二)新乐上层文化 526
(三)顺山屯类型 527
(四)后太平类型 527
(五)宝山文化 529
三、松嫩平原区 530
(一)小拉哈文化 530
(二)白金宝二期文化 531
(三)白金宝文化 532
(四)汉书文化 533
四、辽东地区 534
(一)马城子文化 534
(二)双砣子二期文化 535
(三)双砣子三期文化 536
(四)双房文化 536
五、西流松花江流域 538
六、图们江 — 牡丹江流域 540
(一)兴城文化 540
(二)柳庭洞文化 541
第一版后记 543
第二版后记 545
· · · · · · (收起)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001
一、夏商周考古涉及的时空范围 001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中的位置 002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006
(一)传统史观与 “五四” 以来的新思潮 006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006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国家形式的问题 008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 009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009
二、1949 年以前的夏商周考古学 010
(一)安阳殷墟的发掘 010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 010
(三)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的发掘 010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 011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墓地的发掘 011
三、1949 年以后的夏商周考古学 012
(一)20 世纪 50~70 年代初 012
(二)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前期 014
(三)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 015
第三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与展望 017
一、研究成果概览 017
二、未来工作展望 019
第二章 二里头文化 021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021
一、文化命名 021
二、分期与年代 022
第二节 王都与城邑 026
一、偃师二里头遗址 026
(一)宫殿区 026
(二)贵族聚居区 028
(三)官营作坊区 028
(四)祭祀遗存区 028
二、郑州大师姑城址 029
三、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址 029
四、郑州东赵二里头文化城址 031
五、平顶山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 032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033
一、文化分布 033
二、区域类型 034
(一)二里头类型 034
(二)牛角岗类型 034
(三)杨庄类型 034
(四)下王岗类型 036
(五)东龙山类型 036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036
一、宫室建筑 036
(一)二里头宫城西组宫室建筑群 037
(二)二里头宫城东组宫室建筑群 039
二、墓葬特征 040
(一)墓葬层级 041
(二)随葬品组合 041
三、祭祀占卜遗存 043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045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045
二、青铜器冶铸业 046
三、玉石器加工业 047
四、漆器制造业 048
五、陶器烧造业 049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049
七、制车业 050
八、纺织业 050
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 050
一、文化成分分析 050
(一)基本陶器组合 051
(二)外来文化因素 053
(三)对外影响因素 054
二、文化形成机制 056
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060
一、夏文化概念与夏商分界问题 060
二、早期夏文化与 “新砦期” 遗存 066
附:东下冯文化 069
一、发现与命名 069
二、分期、年代与分布 070
三、主要文化特征 070
四、源流与性质 070
第三章 二里冈文化 074
第一节 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 074
一、文化命名 074
二、分期与年代 074
第二节 王都与城邑 075
一、郑州商城 075
(一)城墙 077
(二)宫殿区 078
(三)供排水系统 079
(四)其他重要发现 079
(五)年代与性质 080
二、偃师商城 081
(一)宫城 081
(二)小城 084
(三)大城 084
(四)其他重要发现 084
(五)年代与性质 085
三、郑州小双桥遗址 086
四、夏县东下冯商城 087
五、垣曲商城 089
六、黄陂盘龙城商城 090
七、焦作府城商城 091
八、新郑望京楼商城 092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096
一、文化分布 096
二、区域类型 098
(一)二里冈类型 098
(二)北村类型 100
(三)东下冯类型 100
(四)盘龙城类型 101
(五)大城墩类型 101
(六)台西类型 102
(七)大辛庄类型 102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103
一、宫室建筑 103
(一)偃师商城宫城东组建筑群 104
(二)偃师商城宫城西组建筑群 105
二、墓葬特征 109
(一)墓葬分布 109
(二)墓葬形制 109
(三)墓室结构 110
(四)随葬品组合 112
三、祭祀占卜遗存 113
(一)郑州商城祭祀遗迹 113
(二)偃师商城祭祀遗迹 114
(三)郑州小双桥祭祀遗迹 115
(四)占卜遗物 116
四、文字符号 117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118
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 118
二、青铜器冶铸业 120
(一)铸铜遗址 120
(二)铸造工艺 121
三、玉石器加工业 123
四、漆木器制造业 124
五、陶瓷器烧造业 124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125
七、制车业 126
八、商业 126
第六节 二里冈文化源流与先商文化 127
一、渊源与流向 127
二、先商文化探索历程 128
三、下七垣文化 129
第四章 殷墟文化 134
第一节 殷墟发掘与分期年代 134
一、发现与发掘 134
二、分期与年代 135
第二节 殷墟的范围与布局 137
一、殷都的形成过程 137
二、小屯宫殿宗庙区 141
(一)夯土基址群 141
(二)池苑遗迹 143
(三)其他重要发现 144
三、西北冈王陵区 146
四、普通族邑居址 152
五、手工业作坊 154
六、族墓地 154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地方重要发现 157
一、文化分布 157
二、地方重要发现 158
(一)东方地区 158
(二)南方地区 161
(三)西方地区 164
(四)北方地区 168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169
一、宫室建筑 169
(一)宗庙 171
(二)朝寝 171
二、墓葬特征 173
(一)墓葬分布 173
(二)墓葬形制 174
(三)墓室结构 174
(四)随葬品组合 175
三、祭祀占卜遗存 176
四、文字 177
(一)甲骨文 177
(二)金文 177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179
一、农业、畜牧业与渔猎业 179
二、青铜器冶铸业 180
(一)铸铜遗址 180
(二)铸造工艺 181
三、玉石器加工业 182
四、漆木器制造业 184
五、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186
六、编织与纺织业 186
七、制车业 188
(一)车马坑的埋葬方式 189
(二)马车的结构与用途 190
八、商业 190
第六节 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关系 191
一、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之间的过渡期 191
二、过渡期中的重要考古发现 192
(一)邢台商代遗址群 192
(二)安阳洹北商城 194
三、商文化的考古编年序列 197
第五章 西周文化 200
第一节 分期年代与文化分布 200
一、分期年代 200
二、文化分布 203
第二节 西周都邑遗址 203
一、周原 203
(一)大型建筑基址 205
(二)青铜器窖藏 210
(三)手工业作坊 211
(四)墓地 211
二、丰镐 212
(一)大型建筑基址 214
(二)青铜器窖藏 215
(三)手工业作坊 216
(四)墓地 216
三、洛邑 216
(一)重要发现 218
(二)成周考辨 218
第三节 西周地方重要发现 219
一、西方地区 219
(一)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 220
(二)陕西岐山赵家台遗址 221
(三)陕西眉县杨家村铜器窖藏 221
(四)陕西宝鸡
伯墓地 222
(五)陕西宝鸡石鼓山墓地 224
(六)陕西泾阳高家堡戈族墓地 224
(七)甘肃灵台白草坡墓地 225
(八)宁夏彭阳姚河塬遗址 227
二、北方地区 228
(一)山西曲沃天马 — 曲村晋国遗址 228
(二)山西绛县横水倗伯墓地 231
(三)山西翼城大河口霸伯墓地 233
(四)山西洪洞坊堆 — 永凝堡杨国遗址 235
(五)山西黎城西关楷(黎)国墓地 237
(六)山西长子西南呈西周墓地 239
(七)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 240
(八)河北邢台南小汪 — 葛家庄邢国遗址 242
(九)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245
(十)陕西韩城梁带村 — 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 247
(十一)河南三门峡李家窑 — 上村岭虢国遗址 249
三、东方地区 251
(一)河南郑州洼刘西周墓地 252
(二)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252
(三)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 254
(四)山东滕州滕国故城遗址 255
(五)山东济阳刘台子夆国墓地 257
(六)山东高青陈庄齐国丰邑遗址 257
四、南方地区 260
(一)河南平顶山滍阳岭应国墓地 260
(二)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遗址 261
(三)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 263
(四)湖北随州羊子山噩国墓地 265
(五)河南南阳夏饷铺噩国墓地 267
第四节 礼制与信仰 268
一、宫室建筑 268
(一)建筑类型 269
(二)空间结构 269
(三)营造方式 269
二、墓葬特征 270
(一)墓葬形制 270
(二)墓室结构 271
(三)随葬品组合 272
(四)特殊葬俗 273
(五)族葬制 273
三、礼乐器物 274
四、文字 276
(一)甲骨文 276
(二)金文 276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277
一、农业 277
二、青铜器冶铸业 279
三、玉石器加工业 280
四、漆木器制造业 282
五、陶瓷器烧造业 283
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 283
七、纺织业 284
八、制车业 285
九、商业 286
第六节 西周文化的渊源与 “先周文化” 287
一、西周文化的渊源 287
二、“先周文化” 的探索 288
(一)“先周文化” 的概念 289
(二)“先周文化” 探索的主流观点 289
第六章 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 293
第一节 王畿地区的东周文化 293
一、东周王城 293
(一)城址 293
(二)宫殿区 295
(三)手工业作坊 296
(四)陵墓区 296
二、东周成周 297
(一)城址 297
(二)陵墓区 299
三、东周墓葬特征 299
(一)墓葬分类 299
(二)墓葬分期 300
第二节 东周晋文化 304
一、侯马晋都新田 305
(一)城址与建筑 305
(二)祭祀与盟誓遗址 307
(三)手工业作坊 308
(四)墓葬区 308
二、太原晋阳故城 309
(一)城址 309
(二)墓葬区 310
三、邯郸赵国故城 311
(一)城址与建筑 311
(二)墓葬区 313
四、新郑郑韩故城 314
(一)城址与建筑 315
(②)手工业作坊 317
(三)墓葬区 318
五、夏县魏都安邑 319
六、平山中山灵寿 320
(一)城址与建筑 320
(②)手工业作坊 321
(三)墓葬区 322
(四)祭祀区 323
七、东周晋文化特征 324
(一)文化分期 324
(二)城址特点 325
(三)墓葬特征 325
第三节 东周燕文化 327
一、燕都临易与易 327
二、燕上都蓟 328
三、燕中都窦店古城 328
四、燕下都武阳 330
(一)城址与建筑 330
(②)手工业作坊 332
(三)墓葬区 332
五、东周燕文化特征 335
(一)文化分期 335
(二)墓葬特征 336
第四节 东周齐、鲁文化 338
一、齐文化 339
(一)临淄齐国故城 339
(二)东周齐墓特征 343
(三)莱国重要考古发现 346
二、鲁文化 348
(一)曲阜鲁国故城 348
(二)滕州薛国故城 350
(三)邹城邾国故城 353
(四)枣庄东江小邾国墓地 353
(五)枣庄徐楼滥公夫妇墓 354
(六)长清仙人台邿国遗址 354
(七)齐、鲁文化差异 355
三、莒文化 356
(一)莒县莒国故城 356
(二)兰陵鄫国故城 357
(三)临沂鄅国故城 357
(四)莒文化墓葬特征 358
第五节 楚文化 359
一、楚都探索 359
(一)宜城楚皇城 359
(二)当阳季家湖楚城 361
(三)荆州楚都纪南城 361
(四)淮阳陈楚故城 363
(五)寿县楚都寿春 364
二、楚墓特征 365
(一)分期编年 365
(二)墓葬分区 366
(三)墓葬形制 368
(四)墓室结构 368
(五)随葬品组合 369
第六节 秦文化 373
一、甘谷毛家坪遗址 373
二、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群 375
(一)大堡子山城址 375
(二)山坪城址 377
(三)圆顶山墓地 377
三、凤翔秦都雍城 377
(一)城址与建筑 378
(②)手工业作坊 381
(三)秦公陵园 382
(四)国人墓地 382
四、阎良秦都栎阳 382
五、咸阳秦都故城 383
(一)城址 383
(二)王陵区 385
六、秦墓特征 386
(一)墓葬分期 386
(二)典型葬俗 389
第七节 东周时期的生产经济与文字 389
一、农业 389
二、青铜器冶铸业 392
三、铁器冶铸业 395
四、玉器、琉璃器加工业 396
五、漆器制造业 398
六、纺织业 399
七、商业 400
八、文字 402
(一)金文 402
(二)简牍 403
(三)帛书 403
第七章 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 405
第一节 东方地区 405
一、山东半岛地区 405
(一)岳石文化 405
(二)珍珠门文化 406
(三)南黄庄文化 407
二、安徽江淮地区 408
(一)斗鸡台文化 408
(二)商文化大城墩类型 409
(三)周代淮夷文化 409
三、苏北淮海地区 411
第二节 东南地区 415
一、宁镇 — 皖南地区 415
(一)点将台文化 415
(二)湖熟文化 416
(三)吴文化 417
二、衢江 — 杭州湾区 422
(一)马桥文化 422
(二)亭林类型 423
(三)越文化 425
三、赣江 — 鄱阳湖区 430
(一)筑卫城类型 430
(二)石灰山文化 432
(三)吴城文化 433
(四)万年文化 436
(五)周代文化遗存 436
四、闽江 — 九龙江流域 439
(一)马岭文化 439
(二)白主段类型 440
(三)庄边山文化 441
(四)黄土仑文化 442
(五)周代文化遗存 442
第三节 南方地区 443
一、江汉平原区 444
(一)荆南寺文化 444
(二)周梁玉桥文化 444
二、鄂东南区 446
(一)意生寺类型 446
(二)大路铺文化 446
三、湘江 — 洞庭湖区 448
(一)铜鼓山类型 448
(二)费家河文化 449
(三)皂市类型 450
(四)斑竹类型 450
(五)炭河里文化 451
四、岭南地区 454
(一)后山类型 454
(二)浮滨文化 455
(三)石峡中层类型 456
(四)河宕文化 457
(五)周代文化遗存 458
第四节 西南地区 460
一、峡江及汉水上游区 460
(一)朝天嘴文化 460
(二)路家河文化 461
(三)石地坝文化 461
(四)宝山文化 463
二、川西平原区 464
(一)三星堆文化 464
(二)十二桥文化 466
(三)东周蜀文化 469
三、云贵高原区 471
(一)鸡公山文化 471
(二)红营盘类型 472
(三)银子坛类型 472
(四)可乐文化 473
(五)石寨山文化 474
(六)万家坝文化 475
第五节 西北地区 477
一、河湟 — 陇东区 477
(一)齐家文化 477
(二)卡约文化 478
(三)辛店文化 479
(四)寺洼文化 480
(五)杨郎文化 481
二、河西走廊区 484
(一)四坝文化 484
(二)沙井文化 485
三、柴达木盆地区 487
四、新疆地区 487
(一)天山北路文化 487
(二)焉不拉克文化 489
(三)苏贝希文化 490
(四)察吾呼文化 491
(五)索墩布拉克文化 493
(六)小河文化 493
(七)安德罗诺沃文化 495
第六节 北方地区 496
一、河套地区 496
(一)朱开沟文化 497
(二)西岔文化 498
(三)西园类型 499
(四)崞县窑子类型 500
(五)毛庆沟类型 501
(六)桃红巴拉类型 502
二、晋陕高原区 503
(一)白燕文化 503
(二)杏花村类型 505
(三)李家崖文化 506
三、冀北 — 燕山南麓区 510
(一)大坨头文化 510
(二)围坊三期文化 511
(三)张家园上层文化 512
(四)玉皇庙文化 513
第七节 东北地区 514
一、辽西地区 514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515
(二)魏营子文化 516
(三)夏家店上层文化 518
(四)凌河文化 520
(五)水泉文化 521
(六)井沟子类型 522
二、辽河平原区 523
(一)高台山文化 523
(二)新乐上层文化 526
(三)顺山屯类型 527
(四)后太平类型 527
(五)宝山文化 529
三、松嫩平原区 530
(一)小拉哈文化 530
(二)白金宝二期文化 531
(三)白金宝文化 532
(四)汉书文化 533
四、辽东地区 534
(一)马城子文化 534
(二)双砣子二期文化 535
(三)双砣子三期文化 536
(四)双房文化 536
五、西流松花江流域 538
六、图们江 — 牡丹江流域 540
(一)兴城文化 540
(二)柳庭洞文化 541
第一版后记 543
第二版后记 54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喜欢读"夏商周考古学"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夏商周考古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夏商周考古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9.5分以上的书籍 (维摩诘不思议)
- 【追跡三代,鞭及秦汉】 (七元里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夏商周考古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oe 2024-10-17 21:44:51 陕西
用编报告的方式编教材
0 有用 培根蛋堡 2022-10-07 14:28:37 云南
资料新,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0 有用 苍梧之渊 2024-06-20 10:08:22 湖南
写得不错,这书还是很有用的。
0 有用 疯子想飞 2024-05-12 16:54:55 内蒙古
22年夏天读的,今天要到井中伟老师的签名了。当初读的时候没看太懂,有些晦涩。
0 有用 ebsand 2023-05-08 12:02:27 上海
跟着b站课程走了一遍
0 有用 Joe 2024-10-17 21:44:51 陕西
用编报告的方式编教材
0 有用 灯宵 2024-09-13 21:57:04 河南
学考古不学三代考古等于没学考古。 但是我希望能把两周开除,看完两周不会再给这个世界好脸色🙂
0 有用 zuijin zhongyu 2024-06-27 17:06:40 广东
(补我当初因旧书发霉而未将最后一张看完之恨而为记
0 有用 苍梧之渊 2024-06-20 10:08:22 湖南
写得不错,这书还是很有用的。
0 有用 疯子想飞 2024-05-12 16:54:55 内蒙古
22年夏天读的,今天要到井中伟老师的签名了。当初读的时候没看太懂,有些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