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约翰内斯·布克哈特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好望角
副标题: 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原作名: Der Krieg der Kriege: Eine neue Geschichte des Dreißigjährigen Krieges
译者: 马绎 译 / 孟钟捷 校译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232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好望角书系
ISBN: 9787213098628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好望角
副标题: 欧洲的国家建构与和平追求
原作名: Der Krieg der Kriege: Eine neue Geschichte des Dreißigjährigen Krieges
译者: 马绎 译 / 孟钟捷 校译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232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好望角书系
ISBN: 978721309862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History,Geography,Map,etc (sinol)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战争的战争(1618—1648)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笨笨 2021-02-10 00:44:38
并不是通史,而是着重分析了三十年战争的起因、促成和平的各种力量等因素,进而探讨这一战争如何建构欧洲的民族国家。然而,感觉这场战争的成果、特别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更像是建构了“国家间的秩序”而非国家本身,神罗和各邦国之间的关系在后世从没有被作为联邦制国家的样本被认真讨论过。与其说建构国家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更像是让近代国家认识到了一国力量的局限、从而放弃在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下“大一统”的幻想,或者说,建... 并不是通史,而是着重分析了三十年战争的起因、促成和平的各种力量等因素,进而探讨这一战争如何建构欧洲的民族国家。然而,感觉这场战争的成果、特别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更像是建构了“国家间的秩序”而非国家本身,神罗和各邦国之间的关系在后世从没有被作为联邦制国家的样本被认真讨论过。与其说建构国家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更像是让近代国家认识到了一国力量的局限、从而放弃在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下“大一统”的幻想,或者说,建构的是“多国共同存在”这一概念,而非任何一个国家本身。最后感叹一下,瓦伦斯坦的一生太有趣了,感觉是个起家曾国藩、鼎盛李鸿章、变异袁世凯导致结局檀道济的发展脉络。 (展开)
1 有用 老萨满 2024-02-19 16:10:50 湖南
布克哈特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三十年战争中主导和平进程的人物和尝试,认为三十年战争首先并非宗教战争,重申三十年战争是建构国家的战争。可以将战争视为民族国家与哈堡“普世君主”、“普世帝国”的争斗,帝国内部各方,不论是皇帝、诸侯,都在尽力维系帝国这个共同体的政治框架和结构,但这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帝国。此外,布克哈特盛赞《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开创国际外交惯例。此外,作者写作时格外关注彼时... 布克哈特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三十年战争中主导和平进程的人物和尝试,认为三十年战争首先并非宗教战争,重申三十年战争是建构国家的战争。可以将战争视为民族国家与哈堡“普世君主”、“普世帝国”的争斗,帝国内部各方,不论是皇帝、诸侯,都在尽力维系帝国这个共同体的政治框架和结构,但这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帝国。此外,布克哈特盛赞《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开创国际外交惯例。此外,作者写作时格外关注彼时方兴未艾的印刷媒体资料。作者对近代早期神罗的理解和彼得·威尔逊的观点相似,书中反复提到的“等级”(stande)、“大区”(Kreis)等概念如果有注释更好。此书结合威尔逊的《三十年战争》、《神圣罗马帝国》这两本看更好。 (展开)
0 有用 AdolGu 2022-08-31 15:22:17 上海
2022.043 阅读体验不好,需要对欧洲史有一定了解。
1 有用 SHow格拉底 2022-08-12 10:48:55
我承认我的评分是苛刻了,但是这个翻译确实让我看出了德语是世界上最难语种的幻觉。诚然,这本书简单地给我梳理了欧洲版的农民起义,最终法国王室,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和后起之秀瑞典帝国四方势力的和解给这场战争画上了句号,也见证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但是,全书看似逻辑缜密的叙述给我感觉更像是东一枪西一炮。高度总结的话,就是法国不爽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着半个欧洲的局面,打着新旧教派的思想隔阂,暗地里明着... 我承认我的评分是苛刻了,但是这个翻译确实让我看出了德语是世界上最难语种的幻觉。诚然,这本书简单地给我梳理了欧洲版的农民起义,最终法国王室,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和后起之秀瑞典帝国四方势力的和解给这场战争画上了句号,也见证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但是,全书看似逻辑缜密的叙述给我感觉更像是东一枪西一炮。高度总结的话,就是法国不爽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着半个欧洲的局面,打着新旧教派的思想隔阂,暗地里明着来地支助尼德兰和瑞典,打了三十年终于把西班牙帝国打的稀巴烂,从此国家独立意识形态抬头,欧洲大一统基本无望,维护世界和平,分裂其他国家,从欧洲做起。再次感叹,宗教信仰是支配人类的好东西,幸好秦王在华夏大地发生思想启蒙前一统天下,不然如今的各路方言亦可以叫国语。 (展开)
4 有用 澹台淳 2021-03-01 08:57:23
作为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本译自德文的三十年战争史书籍,本来是很期待的。作者第一章首先从三十年战争的惨象说起,自第二章才开始从“布拉格丢出窗外事件”按时间叙事。顺序挺奇怪的,所以先读译者序很有必要。虽然很感谢序言,但正文的翻译不太行,经常有句子完全不符合汉语语序,由此导致整本书明明很短,读起来却非常慢。作者的行文中带有丰富的感情,因为我更偏向文风简洁冷淡的,所以不太习惯。 另外杂糅“普世主义与民族国家的... 作为我能找到的唯一一本译自德文的三十年战争史书籍,本来是很期待的。作者第一章首先从三十年战争的惨象说起,自第二章才开始从“布拉格丢出窗外事件”按时间叙事。顺序挺奇怪的,所以先读译者序很有必要。虽然很感谢序言,但正文的翻译不太行,经常有句子完全不符合汉语语序,由此导致整本书明明很短,读起来却非常慢。作者的行文中带有丰富的感情,因为我更偏向文风简洁冷淡的,所以不太习惯。 另外杂糅“普世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对立”和“不断寻求和平”两条线来叙述,实际上不是很容易统一论点,从结果来说感觉比较散。不过,写得还是很明白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