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批评、文化分析与现代性的历史
第一节 文学批评与“认识型”
第二节 文化分析与现代性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 文学形式的意识形态
第二章 现实主义与迎向社会主义的农村叙事:以赵树理为例
第一节 通俗化与伦理世界的重建——《小二黑结婚》与“新启蒙”
第二节 “能说的”小说与“作快板的活”——《“锻炼锻炼”》与小说的文类学
第三节 现实的“限度”与“必要的步骤”——《“锻炼锻炼”》与小说的政治学
第四节 “反映现实”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锻炼锻炼”》与批评的政治学
第三章 现实主义与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城市
第一节 “改造城市”与“被城市改造”——《我们夫妇之间》中的生活伦理
第二节 “现在是我们的世界”——《小艾》《十八春》与自我的救赎
第三节 劳动、闲暇与技术发明——《春暖时节》中的工作伦理
第四节 “另一种战场”——《霓虹灯下的哨兵》与空间的斗争
第四章 现实主义与时代的转型
第一节 “时间啊,停住”——《恋爱的季节》与总体性生活的转化
第二节 隐身衣与分身术——《望春风》与虚构之下的现实
第三节 “一部小小的营造史”——《考工记》与机器时代的书写
第四节 “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的界”——《考工记》与都市的修炼场
第五章 现实概念的褶皱与新媒介时代的现实
第一节 世界的地形志和现实的面相学——一个理论的讨论
第二节 真实与真实的幻象——视觉时代的媒介化生活
第三节 “正在写作的我们自身”——“互联网”与“互联网+”时代的多重现实
· · · · · · (
收起)
1 有用 春山 2021-08-16 20:47:59
拖了一年才读完,只能说既后悔又不后悔。后悔之处在于没有没有早点接触到这么优秀的文学批评,不后悔在于终于在读这本书之前读完了涉及到的作品,读起来更加顺畅了。非常新奇、惊喜的阅读体验,我甚至觉得朱老师打开了或者说拓宽一个当代文学研究的全新面向,扎实的文本细读与材料考据(后来才知道这是朱老师第一次做史料),以及极其开阔的理论视野。喜欢第四章第五章,互联网时代无孔不入的凝视与“正在写作的我们自身。”
1 有用 小泽君 2021-06-21 21:12:58
略翻了一下第一章和第三章,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第一章的理论梳理主要还是谈福柯和杰姆逊关于认识型和生产方式的思考,由此视野下谈文学形式和文化分析才有意义。第三章关于现实主义与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城市一章尤其值得注意,其中对于城市改造问题的思考,劳动(工作)、闲暇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思考、空间的斗争(实际上还是人的关系的问题)问题等等的分析都值得好好读读。
1 有用 Simonoth 2024-08-19 20:28:57 北京
讨论赵树理的那章非常精彩,细密扎实,也和书名最贴。其他部分有点散掉了,当作单篇论文看也还可以。
1 有用 毛茸茸强制废人 2022-01-07 13:04:32
理论梳理确实很全面详细,但我并未看出和论述主题的必要关联,以及确实很像课堂录音转成的讲稿,各章之间有点散…
1 有用 河洛越河 2022-05-29 00:48:56
前两章很惊艳,第一章以去神秘化的建构逼近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本体,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关于“自觉”的思考;第二章又是跳出传统解读方式的好,受益最多在于围绕“人民”展开的解读,以及赵树理的文类自觉与普遍文类范式之间的暧昧的解读。 风格迥异于传统以史为重的风格,肌理还是批评的,但无论是在概念的辨析、对十七年城市空间的拆解、新千年小说的细读,都是敏锐而丰盈的,切入点即及视角新奇,但又克制其作用的限度,或许... 前两章很惊艳,第一章以去神秘化的建构逼近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本体,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关于“自觉”的思考;第二章又是跳出传统解读方式的好,受益最多在于围绕“人民”展开的解读,以及赵树理的文类自觉与普遍文类范式之间的暧昧的解读。 风格迥异于传统以史为重的风格,肌理还是批评的,但无论是在概念的辨析、对十七年城市空间的拆解、新千年小说的细读,都是敏锐而丰盈的,切入点即及视角新奇,但又克制其作用的限度,或许依赖的是一种属于朱师自己的范式?对文化现象的比较分析,剖析并“定量”理论而非单纯的挪用概念或通俗化阐释,论述因此在少了稳健的同时并不减少重量,相反提供了诸多的新可能——甩掉的或许只是“迟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