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逻辑》的原文摘录

  • 组织管理涉及的是对工作的组织和对人的组织,而不是工作本身,但它却在更高层面、整体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效率和工作的达成。可以说,正是组织管理在战略(或称经营)与人才(或称对人的管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任正非后来感悟道:“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组织起千百人一同奋斗,你站在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我放弃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 本书对组织问题的分析,主要以企业组织为蓝本,始终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一个企业真正成为一个组织,并形成组织起来的力量? 本书定位↓ “准教科书”,这是本书的整体定位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理论演绎与现实感受相互结合的作品。 希望能用大量案例将读者带回到管理现场,使他们对管理问题建立起质感。 本书的逻辑线索↓ 本书的核心概念只有“组织”“组织机能”“组织形态”这三个 组织机能”可转换为两个词,即“组织机制”+“组织能力 一个组织即使具备了相应的机能,但能否发挥出来,或发挥出怎样的水准,仍取决于组织的状态。 本书创新之处↓ ①本书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组织机能论”,使以往对组织问题的探索有机地统合为一个整体。 ②本书提出了“组织形态说”,以使对组织问题的阐释更接近于它在现实中的真实状态。 ③本书将领导力问题与组织理论相结合,从而使人们对实践中的组织问题的理解更为完整。 本书将组织运行中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做出区分,并明确提出:组织模式的合理性,客观上是由业务的技术属性等因素所决定的,但主观上取决于企业家的内心认定。 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核心观点可以用六句话来概述:①组织管理是一类永远都不会过时的问题;②组织问题不等于组织结构问题;③仅有结构是不够的,关键是建立组织机制;④仅有机制是不够的,关键是形成组织能力;⑤组织机能能否被发挥出来,取决于组织形态;⑥组织形态能...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前言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 对组织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微观层面,更多关心的是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感受,即什么对你产生影响;其二是中观层面,如组织流程、组织结构是其中的典型问题,它着力于从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待组织,即如何建设一个更为健康的组织;其三是宏观层面,如未来整个社会将由哪些组织模式所构成,即组织生态学视角。本书做出的选择是从中观视角切入。 组织的由来↓ “正式组织产生于非正式组织,而非正式组织则依赖于正式组织。不过,在正式组织产生之后,它又创造了非正式组织,并且需要非正式组织。”——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 德鲁克认为,“公司的共同目标不是公司成员个人目标的加总。它是一个共同目标,却不是联合目标”。 巴纳德的原话是:“组织的生命活力,在于组织成员贡献力量的意愿,而这种意愿要求这样一种信念,即共同目标能够实现。 巴纳德始终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一是“事的逻辑”,即事情有没有办成;二是“心的逻辑”,即人们感受如何。 正式组织的定义——“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种系统”。 巴纳德提出,组织的存续有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信息的沟通。 尤其管理者自身就处在信息沟通体系的“交叉点”位置上,扮演着沟通纽带的角色。 正式组织是从非正式组织在非正式合作中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意义上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长期研究华为的田涛先生在《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谈道:“华为最核心的精神动力机制之一是吹大牛——坐而论道。” 企业家要学会讲故事,尤其是学会讲三种故事:①我是谁②我们是谁③我们向何处去 目标的共同化:①对现状的共识;②对问题的共识;③对原因的共识;④对举措的共识 有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在企业界还蛮流行的,即决策就应该是老板的事,下属不要跟老板讨论目标,该讨论的是资源。我不认同,这是明哲保身,...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认识组织,组织起来
  • 点效率:分工效率 企业里需要的不是“尽心尽力”,而是“尽职尽责”;需要的不是员工加班加点,而是他们按时完成工作,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需要的不是领导盯得再勤一点儿,而是要他们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一种科学提高绩效的方式,即到底有没有在不增加员工额外努力的基础上,提高绩效的方法。 最早对这些问题较真儿的是一位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他后来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的科学管理并没有过时,点效率(分工效率)的提升必须要从标准化、标杆管理做起。 线效率:合工效率 谋求线效率的提升,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协调,而让流程本身具有自主通过的能力,就像流水一样,流程本身能够自然而然地通过。 面效率:部门间效率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二章 组织流程与运营效率
  • 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 对组织设计基本类型的划分:(1)以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以直线职能制、团队制为代表。 (2)以结果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以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制为代表。 (3)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诸如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平台组织等。学界也将其称为“超组织管理”,顾名思义,指超越组织自身边界的管理。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组织层级与结构效率
  • 组织内部实际上是有两张图的:一张组织结构图,一张组织运行图。前者集中体现的是战略的要求,符合逻辑上的正确;但后者反映的是逻辑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既有遵循规则要求的部分,又包含大量的人情世故。 本书认为,组织形态由三种形态构成: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政治形态。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的管理特色之一,但另一方面也在提醒我们,不要高估其作用。 “组织协同模型”强调的是组织模式设计的权变性,即不存在一种绝对合理的组织方式,而是要综合考虑以下六方面因素:①环境;②战略与目标;③工作/技术;④正式组织;⑤非正式组织;⑥人员。这些因素相互嵌套、彼此勾连。 一方面是组织管理的客观规律,但另一方面企业家如何评判与选择一种组织模式,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主观认定。这种认定通常是牢固的,源自其心智模式。 组织运行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 “应然”指的是应该有的样子,“实然”则是实际中的表现。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组织形态与整体效率
  • 为什么总有一些组织更擅长创新 (1)要将创新类工作与营运类工作区别对待,两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2)不要急着去否定新的想法。 (3)“越界”是安全的。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五章 秩序之外的创新单元
  • 德胜的“无为而治”建立在“有为而治”的前提下,其组织理性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基础工程:①通过程序中心建立科学理性,不断优化流程,将例外工作变为例常;②通过三权分立建立制度理性,并通过实施细则与监督程序落实到位;③通过价值观管理建立道德理性,尤其看重对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君子品德的培养。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德胜洋楼的组织理性建设
  • “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到最后考验的都是集成式管理、职能部门的支撑力”。 韩都衣舍在经营过程中找到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这便是在电商圈里被传得赫赫有名的“以小组制为核心的单品全程运营体系”,简称“小组制”。这一模式将传统的直线职能制打散、重组,即从设计师部、商品页面团队及对接生产、管理订单的部门这三部中,各抽出1个人,3人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要对一款衣服的设计、营销、销售承担责任。相应地,小组提成也会根据毛利率、资金周转率计算。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韩都衣舍:小组制背后的组织能力
  • 小米生态战略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它最初的思考就有着清晰的事业导向,而非利润导向,利润的考虑始终是后置的,更不是为了扩张而扩张,为了生态而生态。 小米生态链案例恰恰说明了,越是开展生态战略,越要重视内在的统一性,越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纪律性,否则势必杂乱无章,最终毁掉自己。 小米的高明之处体现在它很小心地把握着内在统一性的边界,具体体现在: (1)统一于技术,输出方法论,并把控标准,提供人员、资源支持。 (2)统一于市场,共享品牌与渠道,同时划分圈层,不透支科技属性。 (3)统一于文化,目标与原则的一致性、相似的价值观真正支撑起小米生态链。 (查看原文)
    2赞 2021-12-24 15:59:48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小米生态链的多样性与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