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见朝阳
关于社会主义“两重性”问题的再探讨(1978年3月)
论“四人帮”经济思想的封建性(节录)(1978年7月)
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企业的自动调节(1979年1月)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1980年10月)
科学社会主义同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斗争(1981年3月)
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结构(1982年10月)
从匈牙利经验看我国当前的改革——对科尔奈关于匈牙利改革的两篇论文的评论(1985年8—9月)
二、探讨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
“生产社会化”概念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观——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发展(1985年11月)
中国工业中的双重价格体系问题(1986年7月)
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1991年8月)
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1992年4月)
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1997年5月)
从战略上改组国有经济(1998年11月)
为了迎接中国发展新阶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2006年11月—2007年3月)
从《大国崛起》看各国富强之道(2007年2月)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崛起(2011年7月)
三、倡导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
单项推进,还是配套改革(1985年7月)
以改善宏观控制为目标,进行三个基本环节的配套改革(1986年1月)
关于改革战略选择的若干思考(1987年1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和改革经验的研究(1987年2月)
中国经济改革战略的分歧与选择(1987年12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局势与抉择——整体协调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几种实施构想(1987年12月)
整体改革论者的学术观点和政策主张(1988年2月)
经济发展面临以改革促调整的新阶段(1989年11月)
近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整体性设计(1993年7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001年11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进展与制度构建(2018年12月)
四、构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城市改革的关键是放活企业的供、产、销(1984年9月)
“两权分离”和“承包制”概念辨析(1987年9月)
关于公司化(1993年8月)
在公司化改制中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1995年3月)
对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1998年7月)
对于国资委成立后国有经济改革的若干建议(2003年7月)
两种不同的转轨战略(2003年11月)
深化国企改革需要澄清的几个原则问题(2004年10月)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停步(2011年9月)
“管资本”试点的几个问题(2015年5月)
发展共益企业,推动向利益相关者经济的演进(2018年4月)
五、经济增长模式抉择
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1995年8—12月)
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1999年5月)
中国怎样才能有自己的硅谷?(2000年5月)
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经济增长模式抉择(2005年4月)
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2011年11月)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四版再版前言(2013年8月)
城市化应当由市场主导(2013年11月)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2015年11月)
产业政策面临的问题:不是存废,而是转型(2017年9月)
六、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当前货币流通形势和对策(1984年12月)
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1985年4月)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讨论情况的汇报(1987年4月)
控制需求,疏导货币,改革价格(1988年4月)
论通货膨胀政策之不可行和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1994年3月)
中国应当怎样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11月)
对如何走出宏观经济政策两难困境的思考(2010年8月)
警惕过度投资,寻求转型对策(2013年2月)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估量和政策建议(2015年9月)
七、维护社会公正,铲除腐败基础
“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1988年8月)
中国会成为寻租社会吗?(1999年4月)
股市七题(2001年3月)
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2002年5月)
保持社会公正是转型时期的一个尖锐问题(2003年10月)
关于完善公益捐赠法的建议(2004年3月)
既要实现机会平等,也要关注结果平等(2005年1月)
社保基金为何“亡羊”,又如何“补牢”?(2006年10月)
缩小收入差距要以改善初次分配为基础(2011年6月)
公立医院公益性问题研究(2011年11月)
八、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关于各级政府职能与分层管理的思考(1986年12月)
政府在转轨中的作用:中国经验(1997年1月)
确立规则,实行法治(1998年11月)
法治中国(节录)(2002年12月)
再谈法治(节录)(2002年12月)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2003年6月)
中国改革的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2003年10月)
商会的定位、政府关系及其自身的治理(2006年8月)
从“吴市场”到“吴法治”(节录)(2008年8月)
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2012年12月)
九、新时期的改革议程
《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二版序和再版前言(2012年12月、2014年3月)
当务之急:研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2013年2月)
中国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当前举措(2013年4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改革新征程(2013年12月)
对话J.科尔奈:中国转型之路(2013年12月)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2016年6月)
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2016年6月)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行动纲领(2016年11月)
改革方向已明,关键在于执行(2016年12月)
改革开放四十年: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携手前进(2018年8月)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2018年9月)
十、怀人和记事
一位坚持改革、百折不挠的经济学家——纪念孙冶方(1984年9月)
于光远:把崇高的价值观同实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1994年12月)
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纪念顾准诞辰80周年(1995年3月)
以企业家的姿态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追忆母亲(1995年5月)
怀念张伯苓校长——兼谈基础教育不宜由市场导向(2001年6月)
敬悼“入世的哲人”薛暮桥(2005年8月)
“常怀千岁忧”的思想者——悼念王元化先生(2008年6月)
怀念一位正直、严谨的经济学家骆耕漠老师(2009年6月)
纪念一位坚持理想、勇于自省的“老派共产党人”徐雪寒(2011年11月)
学术勇气和社会担当——悼念挚友陆学艺(2013年5月)
《民主的历史》序言(2015年1月)
回望干校年代——徐方《干校札记》序(2015年4月)
执着专业精神,砥砺理论勇气——钱颖一、许成钢获奖贺词(2016年12月)
学习经济所先贤榜样,努力攀登科学高峰(2019年5月)
索引
· · · · · · (
收起)
3 有用 伊文匡 2021-01-19 15:47:59
对吴老还算熟悉,读到文选第一部分还是有些吃惊……90后的吴老不惜原貌呈现自己曾经的不成熟,也是想让读者看到自己的思想成长轨迹。送的拉页把吴老的文章以5或10年为单位做了梳理,对照该时段的改革,真的可以清晰看到刘遵义所说的“手印和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