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家庭? 短评

热门 最新
  • 66 赫恩曼尼 2021-08-31 17:27:26

    看到这本书出版,才想起来半年前已经读过试读本了,当时还差一点采访了作者本人,现在又成了豆瓣第一个标记这本书的。家庭主妇不算新颖的话题。作者采访了伦敦拥有高等学历的女性及其伴侣,探究这些原本事业前景大好的女性们是如何“阴差阳错”成为家庭主妇的。写得挺好看,虽然读之前对这个主题没有过多期待。

  • 127 盐少女 2021-10-17 11:48:17

    类似的研究近两年我看得太多了,《看不见的女人》和这本形成很好的呼应,可以看出文化语境对女性的压迫是怎样由明转暗,由集中转分散。充斥社交媒体的超人妈妈形象是整个社会心照不宣编织的骗局,而在此之下女人的选择看似自由,内里往往却是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无奈。我的母亲是八九十年代典型的职场母亲,她在退休后给我的唯一建议是,永远不要放弃你的职业,否则对你本人而言绝对是得不偿失。而对于我(以及我这一代中的很多人)来说,最好的选择恐怕是不要生孩子。

  • 93 把噗 2021-09-30 13:11:54

    很有意思,与《夹缝生存》对照看,都指出个体失败后,有将外部的制度问题归结为内部的自我怀疑的倾向。

  • 41 阿梦 2021-09-30 14:19:17

    选择当职场妈妈将承担什么?选择当全职主妇将失去什么?是什么使二选一成为两难但是必须要做的决定?是“正常”的性别角色分工束缚并内化了女性在工作、家庭生活、公共与私人自我等方面思想和行为的建构。需要警惕的是,媒体鼓吹成功兼顾母职与事业的超级妇女形象,高帽之下的枷锁与皮鞭;舆论持续性、大范围歧视、贬低、诋毁全职主妇主动选择、不思进取,虽有责任与义务,但无尊严与价值的诡吊与困局。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将母亲对于成就感的需求转嫁到孩子教育的内卷上。将男人培养成“真正的伴侣”不是女人的责任。男性适当参与孩子的玩耍和教育活动,但鲜少分担家务劳动并不能称之为好丈夫、好父亲。社会在承诺妇女赋权与解放的同时,却仍在根本性的制度上设置着障碍。女性的决定与人生轨迹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许多不在女性的控制范围内。

  • 40 2333 2021-10-04 23:09:23

    作者对伦敦三十多个中产高学历全职妈妈进行了访谈,这些女性为了孩子和家庭“选择”做全职妈妈,父亲通常都是高薪白领。对这些有学历、有资源的女性来说,曾经在职场上都是有能力的职场白领,有些比丈夫的工作更有前途、收入更高,之后做全职妈妈看似是“自主选择”,但实际是被迫的。作者分析了背后很多的原因,包括新的媒体和政策宣传、出勤主义的职场文化、家庭ceo式的自我标榜、表面平等实则倒退的家务模式、新自由主义对女性自信独立的标榜、新型的妈妈企业家的幻想等等。这本书特别新,提到的很多书、影视作品、社会活动正是自己经历过的,很有熟悉感。总体看下来特别令人唏嘘,摆在女性前面的路上看似美好的幻想实则处处是坑,需要时不时再读一读,以警醒自己不要被幻象迷惑和洗脑。

  • 15 阿吱 2021-10-18 00:47:42

    再次戳破“赋权”的粉红泡泡

  • 12 张震老婆(V) 2021-09-30 10:50:59

    加一星给题材,本身足够四星。细致深入(有时候啰嗦)地把“母职惩罚”说得很清楚了,中产阶级、良好教育背景的女人是否在当全职主妇时真正得到了满足?退出职场后再进入有多难?所谓“平衡”是多么苛刻的要求?“做得不够好”究竟是不是个体的错误?为什么看似开明的男性伴侣在进入家庭生活后又滑入男权思路与行为模式?涉及的要点太多了。每个考虑结婚、生育的女性都该看一下。

  • 4 连木木 2021-12-13 17:29:49

    与《妻子们的思秋期》搭配看真香。东西方那些被“回归”于家庭的女人们,她们的选择和被迫选择,她们的看见与不被看见;而对女性的个人赋权、自信力及适应力提升、创业精神培养等种种看上去预示着美好的华丽辞藻,却是事实意义上依然将她们紧紧拴住的一体两面。那些当代女性依然在承受的沉痛的情感与经济代价,那些她们人生中也许要贯穿至终的矛盾(甚至不自觉地体现在对她们的女儿的培养上)都暴露除了性别平等的依然并不那么光明的愿景,与性别不公依然长期存在的黯淡现实。

  • 1 衬衫王 2024-05-06 21:41:45 上海

    就跟“服美役”的话题类似,当大量女性“自愿”退出工作服务家庭的时候,她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由意志。一代又一代的妈妈渴望经济独立,但转手又告诫女儿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并不是做了妈的女人愚蠢,而只是,去他爸的父权秩序规训。

  • 10 Lottie 2021-11-13 14:23:57

    理想国今年出的纪实系列书籍主题都非常好。“Motherhood, work, and the failed promise of equality”不仅在英国有讨论价值,也是全球范围内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区的普遍议题。大部分囿于家庭的女性社会身份被削弱,自我意识不断丧失,背后是媒体和政策制度的矛盾,妇女不断被灌输着“有能力实现平等和成功”观念,点燃希望的同时,又阻碍她们去解决扼杀希望的制度性问题和社会性偏见。要解除强大文化幻想和规范约束,将公共和私人领域都改造成令女性(以及男性)安心实现愿望和个人价值的场所,是职场和家庭实现平等的最终诉求。更完善的社会体系建成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能安心表达愤怒、不再屈服、打破沉默。

  • 7 祝羽捷 2021-10-23 23:18:01

    回归家庭,恰恰说明性别平等承诺和真实世界对女性不公正待遇之间的巨大差距。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女性离开有偿工作做全职妈妈?作者深入调查,仔细聆听她们的生活和经历,捕捉了女性复杂的情感生活——她们被夹在“性别平等”神话与围绕女性气质、家庭和工作的顽固不变的文化脚本之间。

  • 0 小川叔 2022-05-28 11:07:40

    这是一本非常现实的书,关于女性,关于母亲这个角色,作者用清晰冷静点论文体为你展现了全职妈妈这一角色的形成,它并非一个自由选择,很多时候也许是被迫选择,而成为母亲和成为一个优秀职场人两个角色当中,遭遇的更多的是不理解。而真的成为全职妈妈带来的价值感震荡和自我接纳,对女性则又是一种挑战,这本书里采访了很多全职妈妈,还有几位全职妈妈的丈夫,为你真实还原女性的困境,虽然没有完美的解决办法,但希望所有职场女性能够借此明白你可能会遭遇什么。五星推荐!!

  • 1 danyboy 2022-10-27 02:02:40 北京

    作者的概念是“新父权主义”,或者说就是“新男权主义”。书的内容是英国的家庭主妇,她们曾经是各种类型的事业女性,但在回归家庭、成为全职主妇的情况下,她们的家庭、婚姻、个体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比例,也就是越来越多的女性被卷入其中。国内其实也需要这么一本书,通过数据和案例来探讨一下。

  • 0 长安 2022-11-07 12:06:59 湖南

    以具体的女性经验故事来促进媒体的公正再现

  • 1 Waldeinsamkeit 2022-03-25 22:59:23

    在这个个人认同感本质上依赖于有偿工作获得,而照护和其他生育领域的工作不断受到贬低的时代,她们的自我认同感流失了,不知不觉成了卫护妻道的共犯。16岁认同女性主义的她,终究陷入了一种守旧、传统的家庭模式,并且对女儿的希望是注重家庭甚于工作。 彼得赞同平等主义设想,赞同各人做他/她理论上擅长之事的精英管理设想,并借用了职场上团队合作和保持平衡的花言巧语。这一平等主义设想帮他掩盖了根本的权力失衡,因为不容置辩的事实是,彼得是经济生产领域小有成就的高级专业人士,而他的妻子不再是职业人员,如今全权负责备受轻视、没有报酬的社会繁衍和照护领域,仅仅是母亲和妻子。 我们时代对妇女的常规定位是打着进步自由主义的幌子,要求她们否定自己的欲求,维持极度不平等的性别分工,并忍受为之付出的沉痛情感代价和经济代价。

  • 11 双立人厨房 2022-04-01 09:05:53

    本书说出了根本矛盾,“一方面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看重事业成就和经济收入,严重轻视照护和生育工作;一方面养育观仍以母育为重心,视母亲为家长主力。” 所以说如果不去从制度的根本去改变,在当前资本主义制度下,主流异性恋婚姻模式对女性来说只有弊端,这点无解。

  • 4 Juni 2022-03-25 15:14:31

    对已婚已育女性而言,平衡家庭和事业就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生孩子这个决定得想清楚。“拒绝接受新自由主义的说辞认为回归家庭仅仅是个人层面的喜好和自由;拒绝把社会育儿制度的缺失内化成女性需要自己寻找解决方案;拒绝对标媒体上所谓的超级母亲和完美女性,将制度的失败内化成个人平衡事业和生活的失败;拒绝把受轻视的家务、育儿工作默认为当母亲的职责,直到它不再受轻视。”

  • 4 kiko 2022-03-30 13:36:18

    看似的出路其实都是陷阱 我们需要清晰明了的愤怒和反抗

  • 0 菠萝油条虾 2022-03-24 18:04:42

    3.5,可能因为相关的读得比较多了,相互形成照应,确实是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作者提到《阅读浪漫小说》给了她很大的启发,让我感觉跟她也有了奇妙的联结!

  • 0 陈钢 2022-03-23 16:48:47

    作者反对后女性主义,即认为过去的结构性因素,系统性造就的各种伤害妇女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已经基本被克服,男女人生中余留的差异都可以用个体有意做出的选择来解释。 作者指出目前依然工作文化和家庭生活格格不入,兼职形式的工作遭到拒绝,男女工资差距依然存在,劳动合同不稳定以及政府,媒体,雇主,朋友和家人,最悲哀的是她们自己,用来衡量和评判妇女的依然是那套死板的社会标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