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士人 短评

热门 最新
  • 107 流惜子 2021-06-07 16:32:01

    对于热评我要严厉纠正一下,山西文化在金代统治下不是陷入衰落,而是重新焕发生机,文教之盛,岂是北送可比。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你赵送亡朝始终把我河东当殖民地,对我河东人敲骨吸髓,极尽压榨之所能,沦为拱卫北边的牲口。反倒是入了金,文治重兴,孕育出元好问这样的奇才。所以说,对于我们山西人来说,赵送走向毁灭,当然拍手称快。

  • 30 川川长流 2021-04-18 10:38:44

    比较新颖的研究角度填补了国内相对冷门的一个空白,金元两代统治中国北方加起来也差不多是一个朝代的时间了,自此风俗大异,直接导致整个北方在文化层面上空前的衰落,直至明初都未能恢复,且影响深远,由此造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与隔阂直到今天依然无法协调…书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作者提到明朝重新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消除文化差异增深彼此认同感遂有意淡化了金元两代统治北方的集体记忆,当故老凋零新一代成长起来,过往的记忆也就逐渐被遗忘了,这也就解释了后世为何缺失了金元时代的民间记忆,即便是有关家族史的族谱之类也缺少这方面的详细记载偶有涉及亦语焉不详含糊过去,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文化”现象,生活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原住民的明代记忆同样是缺失的,提到明朝只会联想到十三陵或景山,而对于自己祖上曾经生活过的时代却是一无所知无从谈起

  • 18 栗子有毒 2021-04-27 20:55:26

    嫌长可读结语。核心是对萧启庆 李新峰观点的拓展与注释。金元在科举与吏员问题上并不相同,因金在短时间内乱拳捶死老师傅,于是把北宋那套科举拿来用,南宋偏安,北方少了竞争压力,于是科举继续发展。蒙古长期在华北拉锯,各种人都来争饼,又是根脚社会,所以科举反而比金衰退。相对于辽金来说,元确实是一种拉开南北更距离的反动。其共同之处在于对所谓汉化并无太多兴趣,只是因为选途狭窄,于是低等的女真 蒙古人投身科举一途,形成萧启庆所言的士人化,但是此种士人化,影响有限,一是选法多途,二是根源于社会基础不同导致的隔膜使得不用进行充分交流,只有这种社会基础发生变化(如猛安谋克的消失)才是真正融合之时。同时也证明李新峰所主张的元明变革论有道理,明太祖不是继承所谓蒙元旧制,而是在南宋化的基础上倾全力,以弥合南北。

  • 18 铁男 2021-03-02 20:45:46

    为什么日本汉学这么厉害,看看这本书就知道了。对于碑文资料的挖掘已经到了极致,较之自以为是的推理和想当然的判断,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数据的排列虽然枯燥,但确实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作者没有煽情,也没有唱高调追求创新,属于实打实的数据流。倒是出版方,可能是为了市场流量,而包装过度了。

  • 3 行营都统林黛玉 2024-02-29 16:24:24 浙江

    史料多、内容浅,论点散又自相抵牾。 作者试图证明金代华北科举盛于北宋,但选取的个案定襄县代表性太低,北宋时这里尚武是因为处在边境,入金后有文士兴起,恰恰说明是地缘政治变动后的正常结果。而他又写到学校缩减、吏员兴起,到头来反而证明金代华北士人群体的再度退化。 蒙元就不用说了,作者也承认这比金还要退步。

  • 7 後楽斎主人 2021-04-06 20:35:35

    扎实确实是扎实,但是好像新意略显不足——这倒也是很日本汉学了……😓

  • 3 木叶山居士 2021-04-24 12:01:48

    不得不承认饭山在其注释中对学术史的胪列与回顾,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以及做表格、数据化的统计等等,体现了日本学者做学问的长处。然而,他所涉及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用一些墓志就能得出结论的,且这些墓志多集中在山西。说到底还是区域社会中的“另一种士人”,以此说成是整个华北地区,还差强人意。很多思考与想法不错,但囿于材料,只是在吸收前人成果后的进一步理论性阐释,确实也没有展开实证研究。第二部分的蒙元部分似乎比金代弄得好一点点?还需再仔细读一遍。因此,所谓填补空白,过于夸大。思路值得借鉴并启发我们。可能过于苛刻了些。勉强4星

  • 4 席缪 2021-05-13 11:44:28

    写得真好啊,选题,史料使用,解读和整体关怀都是上乘。金元之间的巨大差异,就在于蒙古征服以后不再实行双轨并行乃至同轨政治,而是通过委任统治的结构,型塑一个接近邦联的松散制度,目的主要以征税为中心。其实本书不该叫“另一种士人”,而是“不同面向的士人”。主要是讨论地方权力精英,如何适应制度变化。其实从这一点,也能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即制度是如何绥靖权力精英的,这仍是在对蒙元史精进的情况下,所需要去补足的~

  • 5 金智媛 2021-04-23 17:58:47

    作者很有问题意识 和李裕民的观点刚好相左 虽然李裕民的文章关注的是北宋时的山西 作者是金元时代 包括河东(山西)在内的华北 相比于李氏侧重于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老生常谈 饭山知保指出在北宋时 河东地区(当然也不仅河东)由于处于御夏抗辽的前沿阵地 故当地的家族并不太重视科举 而是关注军功 但到了金元时代 随着御夏抗辽的地缘政治的消失 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 地方家族也开始普遍重视科举…… 批判了刘浦江 陶晋生等人的“汉化”论 并认可萧启庆的“士人化”理论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研究金元科举也深合我意 翻译的也不错 史料也很丰富 但是 因为史料的琐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

  • 4 慢慢走 2021-08-29 21:11:27

    清理书柜:笔者以墓志、县志入手,通过分析山西 忻州襄阳县地方精英崛起轨迹(军—吏—官),一窥南北方士人差异。以此解构其后的权力分布,整体呈现是中规中矩。值得关注有以下几点: 1.金时对华北地区的科举制度开拓,河北、山西、山东士人的异军突起。 2.华北士人对于科举态度变化(表面入仕比例增长,但身份差异及待遇远不及南宋,区位特点导致出仕途径多样化,地方层重组,军、吏两途更为通达) 3.汉化过程中女真儒士的尴尬处境。 4.蒙元与金对于儒学素养作为官员资质的评判标准差异。 5.关于明代正统观对以及明初移民政策对华北胡汉杂糅政治生态进行官方矫正。因此当地编纂的家谱,族谱,地方志也呈现出翔实于唐宋,粗漏于金元的特点。 6.儒学话语权的转移,南人以科举体系对北方政治结构的解读。

  • 1 数峰无语 2023-09-11 16:08:45 北京

    评分有点低,捞一捞。 很中规中矩的一本书吧,在方法论上却有可取之处,但对我个人而言有些太平淡了。对于蒙元时代出仕途径多元化的成因与社会影响的分析很扎实精彩,“金-元”社会变革的论断也立的住。第十三、十四章的两个个案研究都很出色。 不过说句挨打的话,如果以后能做学术的话,这种文章不算我心之所向。

  • 1 熯宋 2023-10-23 22:54:07 北京

    最近读的比较认真的一本书,重点是对石刻史料的分析、量化性的研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很喜欢。以及对比最近身边人在考公,更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

  • 2 緇素帖 2021-07-05 22:59:45

    就是书中偶尔拿南宋作对比时,似乎太受“地方化论调”影响了…

  • 1 亦關亦隴 2024-04-02 17:10:39 四川

    浙大出版社的尾注很反人类啊啊啊啊啊 该书的结论远比研究过程有趣。同样是叫“士人”,同样以儒家经典为安身立命之根本,但12—14世纪的南、北方士人层就像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之中,作者讲述上述缘起时,选择以明清以降的科举南北分卷背后的南北社会异质感作为引子,这点还挺有趣。第五章最佳。总体来说,作者继承了日本学界学术研究中的细致入微,但格局气象已无法与老一辈相匹敌。很多论证过程过于无趣,间有理解偏差之处。加上校对不精,错别字太多。

  • 1 马默旌 2021-08-15 19:23:03

    初看封四结论(摘自结论第二部分)以为平平,读来非常精彩受用。把华北金元碑刻方志材料运用到极致,呈现出赵宋退场后华北社会在官僚选任制度更革中的变迁:一方面是整体上国家对地方人事控制加强,儒学水平与地方精英地位的相对脱钩,元代的多种出仕方式更带来地方社会结构的变动(显然受地方化假说影响,并依照“国家-社会”二分的现代视角);另一方面是金统治华北使得科举在北更为普及,尤其是作为往日前线的山西河北,因此不能高估北宋科举(尤其在华北)的实施情形。作者随时以南宋情形为比较对象说金元,深化了对南北两面的认知,证明了金元视角是考察两宋乃至明清、近现代不可或缺的一环。书里分析中日欧美学界有贡献的先行研究之得失相当透彻,能快速把读者带入金元科举、社会史领域门径。从碑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角度值得学习。我以为上乘。

  • 3 奔流123 2021-05-25 00:02:55

    资料扎实,立论谨严,严格遵循胡博士“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规训,甚至是严格到了死板的程度。钦佩之余又不免暗暗叫苦,自己竟然想把这么一本硬核作品当消遣书看,这不是找虐嘛。

  • 0 張摸魚 2021-03-31 18:50:10

    很了不得很了不得。

  • 0 长袜子皮皮 2022-03-17 20:59:27

    写得真好。有深度,行文也有趣。越多越多业内论文看不懂….

  • 1 迟权 2022-03-22 14:47:11

    受限于史料,整体阅读体验比较枯燥,但是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本上乘著作。论述科举制度在金、元两朝对华北社会的渗透程度,以及华北士人在这个时期对于科举制度的接受程度,由此推演出与南方士人不同的北方士人层。传统观点认为,金、元异族与儒家文化强大吸引力间存在汉化拉扯,或是简单粗暴地将这一时期视作科举制与文化的黑暗时代,此书则给出了更细腻的讨论,以及点出上述偏见恰恰来源于两种不同士人层的历史关怀。惜乎对华北士人自身的心态与自我定位探讨较少。当然啦,作为00后读此书,读到士人们在出仕途径上遇到的瓶颈、在科举制度中的内卷,怎能不心有戚戚焉?

  • 0 木六 2022-02-21 20:26:49

    华北士人在科举时代尤其金元时期多少处于迷雾状态 以有限金石材料展开 饭山氏笔力遒劲. 女真统治下金国确有积极利用科举 其事实上排除南方士人从而给北人更多进士及第机会 应举者众 进阶官户者亦不乏见 恩荫连代 皆前宋罕有. 又金制儒/吏并重 令吏习刑法者亦多得升迁高位. 蒙元断科举 后复 又专设儒户 差役刑法皆得优待. 然纵览金元时期华北 科举始终未如南宋地界者 扮演王朝与社会之间强力纽带 科举再次重归正统出仕地位 已是朱明故事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