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 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
抛开玄虚概念,直面艺术本身,是全新视角的赏乐理论,也是透彻诚恳的入门之书。
——————————————————————
长久以来,非专业听众在面对古典音乐时,总会习惯性地认为感人和悦耳就是作者们的创作目标,也常以为了解到作品的意象、背景、“思想内涵”,便有了欣赏的钥匙,或者会把古典音乐看作一种超凡脱俗的象征和修养身心的良药,而一旦无法把握这些要素,听者就会感到迷茫,觉得古典音乐很难。
本书从艺术与自然状态的区分出发,逻辑清晰地破除了上述固有观念,帮助赏乐者抓住古典音乐的实质,认识其价值所在,对于入门者是实用而有效的指引,对于深思音乐之美的人亦可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序
著名诗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西渡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家 张博
著名钢琴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吕晓亮
《读书》资深编辑 曾诚
著名青年作家 唐洬
专业荐读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的创作者
· · · · · ·
-
钱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浩,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中文系博士,现为高校教师。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也涉猎文学、书法和音乐创作。
目录 · · · · · ·
音乐和音乐艺术的区分...3
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音乐的艺术不同于音乐的自然状态...16
音乐的艺术是怎么独立出来的?...29
怎样才算是艺术地聆听?...51
· · · · · · (更多)
音乐和音乐艺术的区分...3
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音乐的艺术不同于音乐的自然状态...16
音乐的艺术是怎么独立出来的?...29
怎样才算是艺术地聆听?...51
入门须知...63
第二章
“歌式音乐观”对鉴赏力的制约...75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75
以词论乐与“钟子期的幽灵”...84
不讲音乐的音乐课...94
器写人声...104
这么做卑鄙吗?...117
没有秤星的秤...124
休眠的结构意识...130
为什么嗓音之美令人着迷?...147
演奏家伟大在哪?...161
第三章
形式、乐感与深度...175
古典音乐的体系性...175
拼图的一块...195
作为乐理窗口的钢琴键盘...205
贝多芬何以成圣?...211
复调迷古尔德...222
节拍与深浅...234
后记...249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假设你收到一份问卷,上边只有一个问题:音乐的功能是什么?(即人为什么要听音乐,为什么要创作和表演音乐?)你会怎么回答呢?对此,我们会有一种发自直觉、无须论证、类似于良知的基本共识:音乐是为了传达情感和愉悦听觉。如果音乐不以此为首要目的,那就是为了实用,比如体操和广告的配乐、节目的前奏和背景音乐、生日歌、劳动号子、法事中的唱诵等等。当然就通常的创作和欣赏而言,我们还是将音乐的存在意义认定为抒情和悦耳。这两种功能自然也是我们感受和评价音乐的基本维度。 在《中国好歌曲》一类的节目里,“音乐为了抒情”这一观念可谓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一位陌生的艺人带着原创的作品登台,并且面对评委的椅背演唱(这就把先入为主的情感完全清空了),而他的最大成功就是能把各位专家和在场听众以至屏幕前的亿万观众感动得泪流满面,至少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给这样的作者和作品戴上桂冠,推向全国,谁也不会有异议。人们对待音乐的基本逻辑在此就显现出来,即作者是因有情感要抒发才进行创作,表演是一种传达,如果听众被作品深深触动,产生强烈共鸣,这就是好的音乐,否则就不够成功。 可是当这一观念与严肃音乐相遇时,就会产生一些“反常”的现象。就拿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来说,这两批作品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分别被尊奉为音乐的“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然而当它们在舞台上被奏响时,听众都是平平静静、纹丝不动的,非但不会有眼泪掉下来,连血压和呼吸都十分平稳。从他们的心理反应来看,甚至连“共鸣”也谈不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音乐的目的就是感动人,那为什么催人泪下的歌声其价值和地位永远也赶不上这些叫人“无动于衷”的东西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
仿佛是发自本能一样,我们对于那种规整、如歌的旋律会天然地抱有好感。所谓规整,就是结构端方,句读分明,末尾有稳定的收束。所谓如歌,就是抒情性较强,音线的起伏婉转而不剧烈,其连绵与间断的长度大致符合人的呼吸节奏。你只需重温一下《秋日私语》《二泉映月》《回家》这样的曲子便可理解这里所说的每个特征。你也可以感觉到,钢琴、二胡和萨克斯这时与其说是在演奏,不如说是在歌唱。在听音乐时,人们总是期待这样的“歌唱”,如果怎么也等不来它,就会觉得茫然和吃力。无需多深的理论思辨我们便可以发现,器乐作品越是接近于一个歌曲的模仿物,它就越容易被大众接受,越不会被抱怨“听不懂”。 令人费解的是,对于在旋律上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审美需要,那些享有崇高地位的器乐曲偏偏是很不愿意去迎合的,这种不迎合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从手法上说,那些作曲家常把一些非歌唱性的器乐旋律或者有歌唱性但并不完整的片段式旋律作为核心素材。所谓器乐旋律,就是那种常含有大幅的跳进、快速的跑动、密集的半音、奇突的变化音等特征的乐思,非常不像歌声,叫人很难哼唱(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开头的第一主题就是个典型)。而片段式旋律就像是上下联少了下联,或者一句话只说了半句,本身没有自足性和稳定感,单听起来会有种思路中断、不了了之的感觉。不过借助它的这一性质来推动音乐发展却是严肃作曲家非常着迷的一件事。还有一种连“半句话”的规模都算不上的更短小的旋律素材,即“动机”,也常作为乐曲的胚胎或灵魂而被认真对待。 从作品价值上说,旋律是否如歌以及有多美妙,向来都不是评判这类作品的首要考量。比如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最符合这个标准的要数《爱之梦》《安慰曲第三首》《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但若论他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力作,还是那首很不如歌的《b小调奏鸣曲》。再比如变奏曲这种体裁,其主题大多是完整的歌唱性乐段,但每一首变奏曲的价值全在于后边一段段千姿百态的器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何必去绕半个地球?...3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的人也喜欢 · · · · · ·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古典音乐入门读物】 (袁小球)
- 有笙有瑟(2) (🦉的瓦涅密)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豆瓣读书非虚构首页推荐自选 (天雨流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3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的评论:
feed: rss 2.0
58 有用 无脊椎 2021-06-15 09:55:46
一个大胆、有意义的尝试,作者总结出了一些对音乐和音乐欣赏的常见误区,用清晰的语言提出了一些也许有待打磨但是值得讨论的论点。书中对乐史、音乐创作、演奏都有一些有争议、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说法,但是这样的尝试总归是难得的,促进讨论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识贡献,作者的某些见解也是不平凡的,不必求全责备。总的来说书的后一半不如前一半精彩。有空的话再写点评论吧。
3 有用 白天里 2021-08-30 14:28:27
看书之前答因为古典音乐是理性的。这本书让我知其所以然,满意。重点是作曲家在器乐声响的建构上。观念的改变,关注一个一个音在纵向上的表现。打算找本科普和声的书大致了解一下。
5 有用 我™ 2021-07-18 23:46:33
大律一起物娑婆。
19 有用 海舟 2021-03-12 20:57:10
面向入门者的诚恳之书,有理有据,有料有味。
5 有用 一言以蔽之 2021-09-26 19:44:36
一本读起来有点难的书,也是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读到了一种崭新的古典音乐分析视角。音乐的艺术创作自理性,欣赏回归至理性,多些此书,少些穿体恤听古典音乐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