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社会学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飘来飘去 2022-11-09 09:35:54 广东

    有那么一点启发。但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外行,我还是隐约感到阿伯特的不靠谱,有很多不加论证的自我臆想,而且关于时间的社会学分析,感觉也没有超脱柏格森、德勒兹等人的哲学论述。至于个人记忆的集体蓄水池,真能有多大作用呢?个人一旦被卷进社会结构的庞大机器,尤其是当代以来越来越精密的、无孔不入的机器,蓄水池恐怕只是一个美丽的悬想吧?抒情社会学一章,期待十足,但结果同样给人大而无当的感觉,阿伯特对文学理论的援引实在过于狭隘,只选取了符合他意愿的文学理论,更不该对中国的抒情理论视而不见,而大谈日本之抒情。这就好像中国人谈现当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只讲日本的森鸥外等等,却只字不提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一样,就有几分离谱。

  • 5 楼水近 2022-10-03 17:26:02 江苏

    相较Becker的机敏,JLM的严谨,AA打动我的是诚恳。从“events→individuals/social entities”,到“body—sensorium—personality”、“emotion—action—sense”,这些绵密细致的demo比起那些高屋建瓴却总是模糊的paradigm更能激起困惑,指责它不灵活是不公正的——如果有学者因将它当作一套方便的固定流程而致使成品低劣,应该让Ta自己而不是方法负责。 2023.12重读,原先无感的后几章如今读来滋味十足,只觉得一年前在牛嚼牡丹…

  • 2 Deetz 2022-11-28 19:33:10 江苏

    其中单独发表的部分已经读过,再读还是有启发。

  • 7 Dussardier 2022-09-19 00:22:20 浙江

    相比AA,我还是更喜欢Barbara Celarent。译者附在网上那篇《生态与场域》可惜翻译是水水过去的,那里AA比很多布迪厄学者都清楚布的理论强调支配,相比之下,他老的学生在2020年说布迪厄是社会学界的病毒,那就真是太好笑了

  • 1 这么近,那么远 2022-09-23 10:57:54 上海

    “阿伯特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来源和实例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并将其融合到令人惊叹的原创性、破坏性和丰富的分析中。对行动者和结果等基本概念的拷问,对序列和生态如何挫败因果论断的洞察力,在微观社会学的基础上重建宏观社会学的努力,以及对道德层面的开垦只是本卷的几个重要主题。本书既是一本好书,也是一项对社会科学家理解和开展其工作的方式的雄心勃勃和令人信服的挑战,足以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

  • 2 Zrui 2022-11-04 08:26:57 上海

    19世纪以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家们绕不开的三个幽灵:弗洛伊德、马克思、达尔文。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加上晚辈凯恩斯,后世理论无非是诘诎聱牙而后拾人涕唾。这本书唯一影响阅读的,可能是作者意识流写法和糟糕的逻辑,在各个概念之间横跳,时不时还能抖一些跨学科的包袱。仔细阅读后,或赞叹于作者对稀缺和过剩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惊人洞察:我们需要拼命填补不再需要的维持生存的生产时间,甚至是所谓中产阶级生产时间。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对工业产品产生感情,它们的稀缺性无论如何夸大,都是可以被大规模生产的。甚至贫穷的核心问题就是它“巨大的认知负荷”,不得不将具有持续性收益的长期知识,转为短期的知识。在这个语境下,将引出作者的终极论点,只存在“个人结果”,社会只是“过程”。

  • 0 刘cheechee 2024-02-20 08:46:32 湖南

    闪光处不少 但语言确实不好懂 读完整本书才让我最终总结出答案 虽然过程艰辛 但其中得到的启发我觉得是值得的

  • 0 异军昼寝 2024-01-03 16:11:44 福建

    2023.5 硬着头皮啃完

  • 0 如歌的行板 2023-12-01 18:55:01 北京

    每章单独成文的论文集,抒情社会学(定义为对社会发现经验的再现)这一章很有意思,与文学社会学交汇而聚焦于叙事的姿态,时刻,地点与情感,关注时间中“现在性”转瞬即逝的特质,即“骤现”(intervanescence)。作者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涉及,虽然将马尔科夫决策还有随机过程那一套知识搬过来有些太出戏了。

  • 0 Concursum 2023-10-16 11:00:45 山东

    最值得读的:第四、五章

  • 0 诚明 2023-11-06 21:51:49 山东

    极显聪明,但远未体大精思

  • 0 山海不是海 2024-02-23 19:34:27 安徽

    选读了前沿、第一章:个体的历史性、第七章:社会秩序与过程、第九章:经验与道德的职业主义。

  • 0 valeovwaves 2024-03-10 22:05:00 湖北

    选读第四章

  • 1 まゆずみ 2022-07-09 21:01:18

    好久之前读过他关于职业的概念化,感觉虽然他说话无趣但是每句话都有推理和思考的痕迹,这次读主要是为了看关于时间和抒情社会学的部分,觉得他值得被更多看到和被讨论。

  • 12 死透气了 2022-07-20 10:17:50

    非常不好读的一本书。阿伯特和Arthur Stinchcombe的思考月写作风格类似,都属于不太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整本书非常硬核,所以不建议初学者读。但如果真的读进去了,会发现这是一本充满洞见的天才之作。阿伯特的思维能力和哈里森·怀特一样,早就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地步。关于拉扎斯菲尔德那一章的脚注有意思,说此文被ASR和Social Forces拒稿,又不能投给自己当主编的AJS,最后只能发在Steinmetz主编的书里。作为论文汇集(同主题的专著写了至少十几年还没完成),每一章都可以独立阅读。

  • 0 adtmxk 2022-08-20 21:08:39 北京

    想读懂还是很困难,如果没有翻译,则更加难上加难。歪个楼:既然需要抒情,需要人道同情,那为何不考虑面向大众的阅读能力?

  • 3 任小羊 2022-08-24 15:04:19 上海

    张在论文里把阿伯特与拉图尔等人放一起,确有其道理,但这么搞的话来看,阿伯特和拉图尔一样流于对“过程”的记录与描述,而且与拉图尔相比,阿伯特的研究手段(阿伯特最擅长的提出一组分解性概念用于操作分析,但细究也是来自研究者个人的武断设定且只能不断冗生)更刻板,研究对象(所谓的“职业”等)也更受限;相形之下常人民族志取向的拉图尔就可以更灵活更丰富。第二部分的两篇论文混淆了很多东西。所谓”人道同情“有成为相对无实质的研究者个人姿态摆放之嫌。|译者将文中夹注引用页码转换为中译本页码但却省去了原书页码似无必要?参考文献分两栏很不习惯,译者将有中译本的列出,但许多原书反倒脱漏了。

  • 2 Bâng Khuâng 2022-08-27 23:22:52 广东

    对译本一点小建议:多标注一些词的英文原文。中译本335页的“社会过程是局部的”,这个“局部”原文是local,local和中文的局部还是有点区别的。书中多次出现的世系是lineage。中译本335页的第三段“被选择性地编码、表达”此处表达为enact(ed),enact还是有必要标注一下的,因为这个词实在是没有中文对应且译法灵活。

  • 0 Lane 2022-09-06 11:45:07 北京

    读起来好困难好晦涩头好痛…最喜欢抒情社会学和第六、七章

  • 3 渴望平行宇宙 2022-07-29 11:24:31

    这是阿伯特关于“过程社会理论”的文集。我只先读完了第六章“结果的概念”。阿伯特一方面是阅读的广博令人惊叹,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辩带有很强实用主义哲学的色彩,会不断追问各种不同实用性研究策略背后的底层框架,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理解方式。现在的社会学界对此最多是“礼貌性致敬”,大家不会关心(无暇关心)这些投向未来的思考。译文精准流畅。参考文献中有中文译本的都标注了出来,这一点真周到。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