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惟礼崇 短评

热门
  • 12 JX 2021-06-11 07:34:42

    修订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和表述,但只是物质文化研究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锚定点,下一步,走向物质生命史。

  • 2 隐清 2021-08-14 22:37:06

    青铜兵器亦是作为商周的重要随葬礼器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权力、等级、文化方面的象征而非实际功用,玉兵器因来源的稀少和技术原因,逐渐将礼制的效用让与青铜兵器而成为装饰品。当代中国考古学须与社会学结合,因墓葬形制、器物均反映的是墓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偏好,必须关注考古“情境”的认知,器物作为“符号”的表达对墓葬整体分析,考古学须超越仅与历史文本进行对照的这层观念。

  • 1 郁则 2022-10-05 11:31:39 北京

    其实不看每一章打头的一节完全不影响对信息的摄取,当然只浏览那部分的内容也是一种读法。虽然作者非常希望能够在新的理论框架中摸寻出一些新的认知,但是材料还是那些材料,器具还是那个器具(指的是考古学的框架),如果没有新的佐料(比如科技考古的信息,甚至是一点点量化统计的图表)没有新的烹调方式(跳脱考古学借助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新颖论证手段或者学科理论),那还是看不到太新的东西。作者是预先划定了一个圈子再在已有空间中努力突破,当然这块基石需要夯实。

  • 3 殷顽民 2021-08-09 17:03:33

    从《暗流》、《名山》到《时惟礼崇》,徐坚的考古学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烙印,即将过程主义、后过程主义考古理论融入中国考古研究的出色尝试,这一点是很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考古学者都望尘莫及的,非常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期待一个能充分让他施展开拳脚的“大题目”

  • 1 Kidder 2021-06-16 23:13:20

    经典再版,依旧引领考古学的前进步伐。

  • 0 靖不渝 2022-01-08 12:39:55

    在过程考古、情境考古的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先秦青铜兵器研究,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论证墓葬陪葬兵器的礼器功能,论证构建早期中国礼制的物质形态之多元性、复杂性。不过就书中的论证过程与相关结论而言,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体感觉,帽子很好,但头颅不够精致。

  • 0 心斋 2024-01-03 09:52:55 北京

    范式转换,带来的是全新的视域。或许对于考古学,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想象力!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22-09-09 23:29:25 上海

    “本书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在技术层面上,本书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在社会层面上,本书提出物质性、文化性和后过程性三种情境概念,提炼出戈-矛组合和钺-刀组合等社会等级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的内部多元和复杂程度。”

  • 0 Abe 2022-06-22 22:43:00

    有了一些與時俱進的增補修改

  • 0 羡龙在田 2024-11-09 17:45:15 北京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展示了作者梳理考古学史,整理考古学理论方法的特长。但在实际操作中,作者虽然搜集各地资料,对兵器进行类型学区分,为兵器组寻找文化属性,甚至还考虑到出土兵器的位置朝向的细节信息,提出了金玉关系等问题,但终究未能作出太大突破,不如前文列举理论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力大。而且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比如青铜技术应用的意义等,还是存在可商讨的空间。总之,本书读过之后略感一种“缩手缩脚”的不痛快感。

  • 0 酸菜鱼 2023-02-12 15:38:49 山东

    玉兵对铜兵的不是简单的补充,更是是历史的必然。另,如果增加一些统计学的图表会更精彩。

  • 0 雲軾 2025-01-01 23:30:07 北京

    第四次重读,为此书有必要写一篇书评。 新年的第一本书,材料更熟悉了,方法更熟悉,但读到末尾还是很受鼓舞。 于是,我又一次的问自己,你觉得你用好徐老师的方法了吗?你觉得你的个案更好地表述了这个方法了吗? 同样,针对此书的批评,也很少关注到此书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具体个案、统计数据或者科技分析结果并不能推翻本书的结论,或者是写作框架。本书的意义,徐老师在跋中已经说得很清晰了,没有时间看全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同样,考古学材料本身的破碎性和偶然性导致的研究样式,不能归因于分析框架的无效。得出新认识,也不能完全寄托于新材料的发现和科技分析方法的应用,这是思考懒惰的表现。

  • 1 sino-patient 2024-03-24 17:23:02 江苏

    大概是我的个人逻辑与本书的叙述语言实在难以合拍,如第184页,“青铜兵器‘相对’尴尬……‘普遍存在’于对各类考古学遗物和遗迹的讨论”,既然“普遍存在”,青铜兵器的精神层面又是“相对”什么研究才显得尴尬呢?书中多次言及情境的重要,但对情境的分析又却止于对遗物出土位置的描述,仅以青铜兵器的情境研究而论,尚不如陈芳妹《故宫青铜兵器图录》(1995年)的书末长文使人受教。新考古学成了每章开头的空架子,而回归到传统考古学体系内,连一本到位的资料汇编也算不上。既然不是大改,对叶家山、大河口、横水、石鼓山等10年前后新披露的遗址以及殷墟、盘龙城等资料时常更新的地点也未再多作专门的论述,不理解这本书有什么修订再版的必要。

  • 0 蜀石经 2023-12-29 09:40:32 四川

    路子算比较正

  • 0 沙鸥馆客 2022-04-16 16:07:47

    老版在架上摆了有些年头,一直没看,这次把新版从图书馆里借出来阅读,确实不错。还是希望未来的中国考古学能在理论上面继续尝试。

  • 0 chun ru 2022-06-14 14:20:55

    本人考古学门外汉。 这本书的研究方法很新(仅就国内而言吧)。看考古出土分析觉得无趣的人可以将这本书当作中国考古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来读,有趣,也很有启发意义。 不过我没有看到本书在结论上有太多突破性的成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