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西出品 (中西书局)
- 待购书目 (得似浮云)
- 【追跡三代,鞭及秦汉】 (漆园吏玫)
- 【想读分类】中国法律史相关 (谢糸色)
- 史学 (真空-无人地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秦汉律令法系研究续编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汲古脩綆 2021-12-01 11:28:09
相比于初编,可以看到作者研究的进一步深邃。本书的重点是对汉律体系的复原研究。在新出简牍的基础上,证实了《晋书·刑法志》对汉律分为正律与旁章记载的可靠性,亦印证了滋贺秀三等人对九章律形成的研究。此文方法论贡献有二:一是跳出信与疑的单向研究,二是提示我们注意默证法的限度。作者对《奏谳书》和出土文献真实性及文本形成的探讨,亦极具启发价值。文本研究,后者的重要性高于前者。文本形成不仅关注真伪问题,亦涉及知... 相比于初编,可以看到作者研究的进一步深邃。本书的重点是对汉律体系的复原研究。在新出简牍的基础上,证实了《晋书·刑法志》对汉律分为正律与旁章记载的可靠性,亦印证了滋贺秀三等人对九章律形成的研究。此文方法论贡献有二:一是跳出信与疑的单向研究,二是提示我们注意默证法的限度。作者对《奏谳书》和出土文献真实性及文本形成的探讨,亦极具启发价值。文本研究,后者的重要性高于前者。文本形成不仅关注真伪问题,亦涉及知识竞争(福柯理论)、文本定型、文本流传、文本经典化、文本功用等问题。例如司法文献,必须放置于当时司法体制、律学发展、学术体系等脉络下考察。这恐怕是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思考启发。 (展开)
1 有用 避秦者言 2022-04-20 14:52:36
像《初编》一样,沿着古书通例的思路出土简牍律令的性质和汉律的体系,这种文献学的路子非常合我口味。有关秦汉律令研究的研究综述也写得非常好,读罢茅塞顿开。拒绝用“古董简”(意指岳麓秦简)材料,也不参考相关的研究论著,这种处于学术伦理的角度做出的选择不论对错,这种个性都让我非常敬佩。
0 有用 稼轩门下走狗 2021-07-08 08:57:23
眼光有余,功力不足
1 有用 汝默 2022-07-11 18:03:58
论述中正平和,观点有破有立。《汉律体系新论》无疑是最值得一读的文章,结合新出材料有力地矫正了陶安和广濑薰雄等人过于“疑古”的倾向。法律文献不比史书,秦汉以来一直都是“有司存焉”,内容的延续性相当强,若把《晋书·刑法志》构建的法史脉络全盘视为后人的建构,其实并没有“一语惊醒梦中人”,只是把一个原本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了,从蛛丝马迹中寻觅出叙事脉络的体系化是如何实现的也许才是未来汉代律令法系研究的未来。... 论述中正平和,观点有破有立。《汉律体系新论》无疑是最值得一读的文章,结合新出材料有力地矫正了陶安和广濑薰雄等人过于“疑古”的倾向。法律文献不比史书,秦汉以来一直都是“有司存焉”,内容的延续性相当强,若把《晋书·刑法志》构建的法史脉络全盘视为后人的建构,其实并没有“一语惊醒梦中人”,只是把一个原本复杂的问题给简单化了,从蛛丝马迹中寻觅出叙事脉络的体系化是如何实现的也许才是未来汉代律令法系研究的未来。当然,像“狱律”和“旁律”是否是基于刑罚与非刑罚的原则这样的具体问题,我觉得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秦汉时代司法文书的虚与实》则颇可以见作者的情怀所在,历史学在研究司法案例时所关注的“真相”从来就不仅仅是案件的“真相”,而是一个时代背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公平正义的实践情况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程度。 (展开)
0 有用 秋水 2024-04-23 00:33:50 北京
用古书通例讲秦汉(其实这本书只有汉)律令,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