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新品录 短评

热门
  • 32 malingcat 2021-08-06 17:28:23

    35篇文章,珠玉琳琅,洞见学识,当得起“新品”二字。在这一代艺术史研究者中,是对“历史语境”最有心得的一位,因此不仅能看到艺术与艺术家,更看到了文化与社会。选择的大部分画作都不是时下的“名作”,但即便是大家解释纷纭的名作,亦能独出己见,比如点出“重屏图”与白居易的关系,“浴婴图”与端午的关系,“瑞鹤图”中的蓝色实为暮色,“五马图”里士人复杂的心态,言之成理且言之有据。“画史遗珠”部分更是精彩,在“二流”“伪作”“摹本”之中,他提醒我们,我们有过一个丰富的更切近民间的视觉体系,作为官员标准像的“待漏图”,作为举子吉祥物的“湖山春晓”,作为祝寿礼物的“迎驾图”,还有中秋的果盘、妓院里的蹴鞠、治病的药王像,从图像的细节深入到历史的盲点,开人眼界。虽然没有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幸亏没有以论文的形式呈现!

  • 35 文化恐怖分子 2021-07-21 23:01:09

    从体例上有点介于研究和普及读物之间;从方法上讲几乎是把一种图像+文本的阅读方式应用到了所有作品上,但是这种方法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把握不同类型作品的解读程度,比如对宫廷画作和戏笔禅画,显然没法用一种方式解读,否则很容易出现过度解读的问题,事实上书中多少已经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三从断代上,作者在开篇引言中已经提出中国古画的断代问题,那么他的图像互比方法便存在一个前提,即互比的图像断代要准确,至少要相对可靠,但是至少在书中的呈现来看,很多图像似乎只是“传”,或者根本没有提及相关的流传,当然这就回到第一个问题上,经过大量删减后的半通俗体例在学术研究上一定会打折扣。那么,对学术研究进行部分删减是否能够成为普及读物?这个很难说,恐怕只能靠销售数据来说了,但是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说,这本书显然没有那么理想。

  • 18 芸香吏郁葱 2021-07-28 15:02:02

    部分结论非常大胆……

  • 8 江海一蓑翁 2021-07-20 22:12:04

    艺术史学者黄小峰老师推出的关于中国古画作品的品读实录合集,围绕35幅或知名、或小众、流传至今的中国古画作品,展开丰富、细致、知识性与趣味性十足的精彩解读。黄的解读,善于捕捉画作中每一个生动细节与细微元素,以“福尔摩斯”式的探究笔法,在其深厚艺术史、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积淀的支撑之下,还原画作展现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样态与历史场景,实在让人叹为观止。非常值得推荐。

  • 1 ly的读享生活 2021-08-11 05:37:55

    新!太喜欢啦。扎实的细读与周密的剖解,表述方式容易让人接受,仿佛慢慢剥笋,一片一片剥落,真正触摸到它鲜嫩可口的部位。比如,可以从赵佶的《祥龙石图》知道枇杷这种在北宋时算得上珍贵的物产以及枇杷在很多画作里作为祥瑞的象征意义;从《百子图》领略皇家婚礼的欢乐场面和礼仪讲究;从《猿图》推导一只猴子在中日两国的“旅行”与佛教文化的传播;从《晓关舟挤图》分析明清时期苏州的繁华景象与清初复杂的社会情感;从《墨兰图》推敲郑思肖所实施的画作批量生产和遗民的经济头脑;从《柳荫群盲图》等画作分析杂剧这类市民文化对文人画的影响……这些论述有趣且有理,揭示了图画如历史的编纂学功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拓展了那些被规定为艺术的画面及其细节构造的“可看”范围,是故称之为“眼睛的历史”。

  • 1 伊夏 2021-08-03 22:43:27

    太好玩了这本书!喜欢文本细读的朋友一定也会喜欢这种“画本细看”(我生造的词)。最喜欢“生灵”和“眼睛”两章,其中又尤为喜欢《一只猴子的旅行》这个单篇。要是这么多年囫囵吞枣逛字画展之前看过这本书就好啦!

  • 2 邝海炎 2022-03-31 00:16:28

    该书所谓“新品”,无非是采取历史语境法和主题研究法,用同一主题的图像来诠释某些古画的思想内涵,蹴鞠图、早春图、脑学图几篇还不错。但中国古画最基本的是笔墨,其次是构图,作者在这方面基本残废。

  • 1 草木子 2022-03-13 16:44:48

    科普类读物,材料新颖,视角独特,设想大胆。重立意而非论证。

  • 2 不留 2022-09-18 02:42:03 浙江

    就像公众号文章

  • 3 聲聞 2022-04-25 16:48:30

    敢想敢说,洞大于脑。##壬寅初夏读毕,时雨声在窗,庭中芭蕉、腊梅绿叶亭亭,门户冷清,以此消遣。前头宋元的山水读出政治大视野来,傅会得稍显夸张,如常州派解词,未必不然。后头清代的明清人物,闲散处作盛世太平之想,虽未必尽然,不乏趣味。过人处在于书画之外,读了不少闲书,于画外见功夫,故搞书画的看了觉得好,读闲书的看了可能觉得扯吧

  • 7 三月 2022-05-02 18:32:02

    与其说新品不如说媚品。本书对《纺车图》的评论(“这一幕远离商业、纺织不辍、婆媳协作的恬静又自给自足的底层农家生活正是《纺车图》的要旨”;“家庭协作纺线的图景富有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的象征意义”)可以对比巫鸿的书看一看(“任何以客观态度审视这张画的观者,马上都会认识到它所致力表现的是乡野之间女性织工的穷困和劳苦,而绝不是风和日丽的太平盛世”)。

  • 1 gee 2023-07-30 20:52:04 北京

    就画说画,有点像博物馆里的讲解员,过于蜻蜓点水了

  • 2 阿墟 2021-08-17 20:44:26

    脑洞之大,地球装不下!如果我和作者不是同行的话会看得更快乐吧。

  • 2 Nelly.L 2021-09-16 17:36:35

    津津有味地读完了黄小峰的《古画新品录》。作为艺术史门外汉,我其实一直对文本细读式的艺术品鉴方式有些发憷,但在黄老师的解读下,业余读者也能咂摸古画中的门道,很多时候看黄老师层层剥茧地分析甚至有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快感:此前关于某件作品的公论为什么是有谬误的?一件看似是描绘某特定风俗的作品与绘画者所处的时代有怎样更隐秘的勾连?一个绘画主题(motif)是否有可能来自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戏剧)?山水画有怎样的政治意涵?总之是一部外行人也能很轻松地阅读,而且感受到艺术史研究的趣味的作品,强烈推荐。

  • 1 周末 2024-09-30 23:16:44 北京

    能看到很多不是山水的画和解释还挺好的,但看下来果然还是不怎么喜欢古画,太太太高语境了,文人画,一股子腐朽味道(暴言

  • 0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1-12-27 17:10:19

    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国古代绘画研究。“绘画史”的前提是假设有一条连贯的线索,能够把所有画法与技术、风格与样式串联在一起。但事实上,今日我们所见的古画“遗珠”往往是在巨大的历史偶然性之下才得以流传。因此艺术史学者黄小峰一方面用细读的方式剖析画面内容,另一方面又重返它们被创作的社会环境。在他看来,美术史关注的不仅是一幅画如何被创作,更在于从一幅画作中能窥见社会,借由社会亦能更好地理解画作。

  • 1 春洇 2023-05-16 08:38:08 湖南

    我不爱历史的一个巨大的原因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浪漫,但是主观臆断太强烈了。装帧,作者的看书说话能力都挺好。

  • 3 音乐派的小飞 2021-07-26 15:23:32

    你翻看240页,看中间的粉红色秋千,或是直接看413页的青楼风云。 除了看拍卖价格蹭蹭的兴奋,这书里才是真的让看古画兴奋了起来。 说句特别深刻的推荐吧:古画新品,嗯~~有意思!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