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居然没评过这本。论及“中国学派”,秦老师理论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以及其理论思想体系的完备程度,都无可替代。基于文化建构,引入了自洽的哲学体系,又在哲学观点和理论观点上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精彩的剖析。是“中国学派”里唯一像理论又是理论,叫范式又配叫范式的绝佳之作。
期待许久,秦老师的最新力作。从“过程建构主义”到“关系过程主义”再到如今的“关系主义”,秦老师为“中国学派”可谓是操碎了心。只有元理论的创新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创新。采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从知识生产者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这一命题出发,将个体理性主义视作一种地方知识,重新反思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标准,为非西方理论,特别是中国理论能够平等与西方理论竞争提供了一个“说辞”。尽管“关系主义”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但是瑕不掩瑜。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和秦老师长期的耕耘,4星变五星。
这种观点最早见于石之瑜老师(1978)有关中国国家角色概念的论述之中 但他没有发展出系统理论 我预测这将是继建构主义之后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有前景的文化理论 也是“中国学派”目前最ambitious的理论
醍醐灌顶。
中国学者创建国际关系理论最成功且真正具有适用性、解释力的努力。
亮点与问题并存
清晰明了
国际关系的关系本位研究,研究本体上突破了主流的能动-结构二分。笔力清晰不晦涩,尤其值得学习;结构安排近似温特的名著。出于集中论点的考量,文献对话集中在“个体理性”,并未如同关系社会学同时对话“结构”“个体”解释。但从“关系性”的操作化指标(亲密度-重要性)上看,仍很难称之为“关系”是核心变量,而是落在了行为体对关系的评估结果上,实质上仍未完全突破以能动者为主体的视角。另外一个困惑在于,本书强调儒家文明作为关系理论的滥觞,但从文献承接内容以及关系社会学的发展来看,“关系”更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理论逻辑,“关系理性”与“个体理性”的逻辑联系也更为复杂,强调本土关怀或会削弱针对其他区域/议题理论发展的解释力与传播性。厘清关系变动逻辑、认知逻辑、以及与理性主义的范式融合是一个发展方向。
对第七章的三种逻辑的划分受益匪浅
2012版的修正。
构建元理论的宏伟尝试。与三大理论的硬核差别在于,在本体论上以关系本体论代替自在本体论,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引入中庸辩证法以作为形式逻辑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补充改良,并在行动逻辑上突破理性—非理性谱系的二元对立,将关系性置于先在于理性的地位。在对于权力、合作、治理的论述方面,也不时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关系与治理的部分,在国际关系学的实践转向的背景下,对于关系治理的研究当大有可为。但也总有地方读起来有点怪,部分内容也缺乏必要经验验证,或确实难以验证,这毕竟也是社会理论很容易面临的问题。
关系到底是东亚应该引以为傲的还是需要警惕的东西?关系和政治人格化有什么区别?
定然是未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方向。题目就包含两个关键点“世界政治”以及“关系理论”。关系理论与温特弱式建构主义的分野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世界政治倒是没怎么提及。
从看前三章的兴奋,到后面的疑惑。究竟和社会建构主义区别多少,是个本质问题。万有引力确实存在,但怎样发现定律,或者证实、证伪有无定律,都是big idea.
关系主义在西方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2021已读65。从“关系”本体入手研究“国际关系”,确属颇有意义的学术尝试~私以为,此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完整呈现了一个新理论从萌发到成型的过程。秦老师带领读者遵循个人思路,领略到观察国际政治的别样视角。尽管关系理论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建构主义的痕迹依旧相当明显,毕竟所谓“信任”“尊重”“亲缘”均属观念要素,似乎可视之为“道义建构主义”哈哈~书中以东盟区域合作实践为基础,展现了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合作与治理,重点突出了“人为”“和谐”因素,很有东亚特色~
很有启发的中国学派的理论。当时上课做展示的参考书目,一个没有基础的人看着总觉得说得挺有道理,但也知道和其他西方国关理论相比较,这一理论还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
有很多问题 但确实可以
虽然有些地方不太理解但是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通透,精彩,扎实,格局
> 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
1 有用 寶 2023-09-19 03:12:32 上海
居然没评过这本。论及“中国学派”,秦老师理论的开创性和建设性,以及其理论思想体系的完备程度,都无可替代。基于文化建构,引入了自洽的哲学体系,又在哲学观点和理论观点上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精彩的剖析。是“中国学派”里唯一像理论又是理论,叫范式又配叫范式的绝佳之作。
4 有用 上网冲浪学教授 2021-08-24 22:57:07
期待许久,秦老师的最新力作。从“过程建构主义”到“关系过程主义”再到如今的“关系主义”,秦老师为“中国学派”可谓是操碎了心。只有元理论的创新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创新。采用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从知识生产者与知识生产的关系这一命题出发,将个体理性主义视作一种地方知识,重新反思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标准,为非西方理论,特别是中国理论能够平等与西方理论竞争提供了一个“说辞”。尽管“关系主义”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但是瑕不掩瑜。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和秦老师长期的耕耘,4星变五星。
1 有用 侠大卷 2023-03-09 21:56:45 北京
这种观点最早见于石之瑜老师(1978)有关中国国家角色概念的论述之中 但他没有发展出系统理论 我预测这将是继建构主义之后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有前景的文化理论 也是“中国学派”目前最ambitious的理论
0 有用 超雄咪咪嘎 2021-12-08 23:40:58
醍醐灌顶。
1 有用 Rui🐇 2022-01-02 12:06:30
中国学者创建国际关系理论最成功且真正具有适用性、解释力的努力。
0 有用 alpha 2023-05-30 11:36:07 广东
亮点与问题并存
0 有用 大众心理研究 2022-05-15 00:09:48
清晰明了
1 有用 德意奥人 2023-01-18 21:06:35 北京
国际关系的关系本位研究,研究本体上突破了主流的能动-结构二分。笔力清晰不晦涩,尤其值得学习;结构安排近似温特的名著。出于集中论点的考量,文献对话集中在“个体理性”,并未如同关系社会学同时对话“结构”“个体”解释。但从“关系性”的操作化指标(亲密度-重要性)上看,仍很难称之为“关系”是核心变量,而是落在了行为体对关系的评估结果上,实质上仍未完全突破以能动者为主体的视角。另外一个困惑在于,本书强调儒家文明作为关系理论的滥觞,但从文献承接内容以及关系社会学的发展来看,“关系”更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理论逻辑,“关系理性”与“个体理性”的逻辑联系也更为复杂,强调本土关怀或会削弱针对其他区域/议题理论发展的解释力与传播性。厘清关系变动逻辑、认知逻辑、以及与理性主义的范式融合是一个发展方向。
0 有用 淡烟流水画屏幽 2023-03-20 09:01:43 山东
对第七章的三种逻辑的划分受益匪浅
0 有用 木纹 2023-10-07 22:53:13 北京
2012版的修正。
1 有用 大思想家图图 2022-08-13 19:40:18
构建元理论的宏伟尝试。与三大理论的硬核差别在于,在本体论上以关系本体论代替自在本体论,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引入中庸辩证法以作为形式逻辑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补充改良,并在行动逻辑上突破理性—非理性谱系的二元对立,将关系性置于先在于理性的地位。在对于权力、合作、治理的论述方面,也不时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关系与治理的部分,在国际关系学的实践转向的背景下,对于关系治理的研究当大有可为。但也总有地方读起来有点怪,部分内容也缺乏必要经验验证,或确实难以验证,这毕竟也是社会理论很容易面临的问题。
3 有用 阿文 2022-08-09 22:19:57
关系到底是东亚应该引以为傲的还是需要警惕的东西?关系和政治人格化有什么区别?
0 有用 J 2022-07-13 22:46:26
定然是未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方向。题目就包含两个关键点“世界政治”以及“关系理论”。关系理论与温特弱式建构主义的分野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世界政治倒是没怎么提及。
1 有用 云石溪 2022-05-15 17:47:33
从看前三章的兴奋,到后面的疑惑。究竟和社会建构主义区别多少,是个本质问题。万有引力确实存在,但怎样发现定律,或者证实、证伪有无定律,都是big idea.
0 有用 Palomar 2022-05-20 15:41:57
关系主义在西方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0 有用 LTX 2021-08-06 14:44:51
2021已读65。从“关系”本体入手研究“国际关系”,确属颇有意义的学术尝试~私以为,此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完整呈现了一个新理论从萌发到成型的过程。秦老师带领读者遵循个人思路,领略到观察国际政治的别样视角。尽管关系理论汲取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思想,建构主义的痕迹依旧相当明显,毕竟所谓“信任”“尊重”“亲缘”均属观念要素,似乎可视之为“道义建构主义”哈哈~书中以东盟区域合作实践为基础,展现了关系视角下的权力、合作与治理,重点突出了“人为”“和谐”因素,很有东亚特色~
0 有用 暴躁兔子 2024-10-07 20:23:33 天津
很有启发的中国学派的理论。当时上课做展示的参考书目,一个没有基础的人看着总觉得说得挺有道理,但也知道和其他西方国关理论相比较,这一理论还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
0 有用 one_itis 2024-12-30 09:06:47 美国
有很多问题 但确实可以
0 有用 为什么这样嚎啕 2025-04-16 10:42:41 北京
虽然有些地方不太理解但是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1 有用 rag 2021-12-01 20:22:20
通透,精彩,扎实,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