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呈现国学大师吕思勉的史论、史评精华,可以说是一部写给国人的历史通识课。全书既有对中国文化的总体性的论述,也有对具体史事、人物的评说。吕先生那些引古鉴今的论说,既在简要的论述中让人了解到深刻而真切的史识,也为读者思考、研究国史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吕思勉国史通论的创作者
· · · · · ·
-
张耕华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等。江苏武进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名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其治学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其著述规模恢宏,博通周赡,既注重考据,又能融会贯通,素为学术界所推重, 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而巨大的贡献。
张耕华,1952 年生,浙江鄞县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吕思勉遗著等的整理工作,已编辑出版吕思勉文集十余种。主要著作有《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历史哲学引论》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史前时代: 论大同之世
一 部落时代
氏族、部落与部族
女系不等于女权
同姓不婚的理由
古代姓氏之别
二 世运之变
德号与地号
从渔猎到农耕
农业演进之证
论大同之世
释“并耕而食,饔飡而治”
炎、黄之际为世运一大变
政治的两种属性
第二章上古三代: 论封建之世
一 夏商周之更迭
夏的西迁
殷兄弟相及
谅阴系殷之成法
桀纣恶政多附会
西周盛衰的大势
平王东迁之失策
二 宗法与封建
先部族后封建
何谓封建
宗法与封建
宗与族及孝
“兴灭国、继绝世”
封建精神
古代之民主政体
论共和行政
三 古代的城与国
城与郭
城名与国名
“国”之古义
国人与野人
寓兵于农,非农人当兵
奴婢不作生产主力
言中国奴隶社会证据多不确实
第三章列国时代: 春秋战国一大变
一 封建社会何以崩坏
南北之争不如东西之争为烈
古汉族之实力
缘边诸国兴盛之由
东、西周形势之异
古之“中原”
论晋国之分
论吴越之兴
封建社会何以崩坏
春秋战国一大变
二 古代的制度
古非“兵农合一”
车战与骑战
山戎与骑寇
税、赋、役
法与俗
“国学”和“乡学”
古代学校重在教化
教育偏重人伦不算错
三 王、君、臣、民之古义
“王”与“君”
“臣”与“民”
列国时代无平民革命
民无忠君义务
天下与国家不分
“家”之古义
国人爱家太甚
小家庭能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四 先秦学术之缺点
世臣世禄卒为游谈之士取代
先秦学术兴盛之原因
先秦诸子可分家不可分人
儒家政治思想的缺点
法家的长处与短处
“法自然”与“自贵近始”
为政之道不能废督责
诸子主张都不适用
齐一众论为晚周秦汉人所同欲
古代政治思想未及根本问题
第四章秦代: 帝政成功,君政废坠
一 秦是新进的野蛮国家
秦是新进文明的野蛮国家
秦统一的原因
秦何以强
秦政行之过急
秦始皇之“无道”
“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法家之学与秦之兴亡
秦始皇并非不用儒
二 君政废坠是政治的退化
统一虽好但联结方法不佳
帝政成功,君政废坠
君政废坠是政治的退化
官僚阶级的兴起
官之利害恒与民相背
官僚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三 论秦史的真伪
论秦的法律
论吕不韦
论李斯
二世篡位非为事实
论长城
以畜牧卫长城
第五章两汉时代: 治天下、安天下与让天下安
一 汉初君臣均是无赖
论刘、项成败
汉初君臣均是无赖
汉以后人人可登帝位
汉世封建的反动
内争未有不召外侮
秦汉时天下大势在东方
二 无为即放任
论无为为治
无为即放任
中国政治的消极性
汉人称颂文景颇过其实
汉时农民负担仍重
汉时钱贵
汉时刻剥其民为史所不详者多
吕后事非实录
三 西汉盛世之真相
西汉盛世之真相
武帝用兵不经济
武帝对外多出侈心
武帝专用椒房之亲
汉世尚武之风
调发与谪发
守边与实边
汉对西域控制不可高估
使臣图自利
四 汉世非真崇儒
儒学之兴时代为之
武帝崇儒仅重表面
崇儒非便于专制
黄霸伪饰
元帝不察名实
成帝“愚无知”
萧望之论匈奴朝仪
古代对外不争礼仪
五 社会演进误入歧途
西汉官天下之议
汉代改革议论
王莽的失败实是先秦以来谈社会改革的共同失败
“治天下”与“安天下”
社会演进误入歧途
对内无进化,对外不进取
汉以后社会活力大减
政治上的放任主义
六 后汉国力远不如前汉
后汉国力远不如前汉
光武废民兵
严以察吏,宽以驭民
论汉之党锢
后汉的宦官
后汉的外戚
宗室与外戚
七 相权移于尚书为官制一大变131
秦汉官制
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
霍光秉政,相权移于尚书
论刺史
汉末选举之弊
才不中器
秦汉的司法问题
八 汉世学风止于纸上
汉代牧畜最盛
汉时当有券据之类用于大宗交易
汉世学风之变
学术止于纸上
谶纬起而民视民听之义渐泯
汉世婚姻尚重本人之意
第六章三国时代: 汉魏为民族盛衰之大界
一 统一之世何以走向分裂
后汉的羌乱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三国时代的新变化
山越多避乱入山之汉人
三国分裂的心理因素
汉魏之际为民族盛衰之大界
历史三大界
二 三国人物之品鉴
为魏武帝辩诬
开国君主须文武兼资
孙权等早有自立野心
孙吴何以都南京
刘备心计太工
评陈寿论诸葛亮
魏延有将略
论司马懿
三 三国史事之考辨
两汉三国时史所传惟一大纲
攻心攻城,不中情实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用法最忌于正式机关外别立机关
巧制奇器与工业进化无关
第七章晋南北朝时代: 内重与外重
一 中西历史走入相异之路
中西历史走入相异之路
晋南北朝非黑暗时代
晋南北朝四大成就
东晋建国之由
东晋南朝以荆襄为命脉
晋初之乱出自诸王出镇
二 晋南朝何以不能恢复北土
评“徙戎论”
晋时外患内乱相杂
内乱的两种影响
晋南朝何以不能恢复北土
异族为兵之后果
晋南迁贵族蟠据政治之害
南北兵争至宋末而形势一变
三 陈武帝是君王中的真英雄
释“何不食肉糜”
评孝文帝
论刘裕
陈武帝与宋武帝
论梁武帝
朝代革易之外入者与内出者
内重与外重
四 魏晋后的学术转向
论九品中正
晋立国子学
魏晋后学术转向
儒、释、道三教混同
佛教一统
国人最讲现实
南北农业水平之差异
第八章隋唐五代: 风俗侈靡之世
一 论隋唐制度
论隋文帝
隋律也有退步处
科举初兴并无深意
制度变迁浸失初意
不待教而民自励于学
科举之弊之由来
唐时求官者众
唐时议科举改革
衡鉴与考课
二 汉唐不可相提并论
晋唐封建之异
汉唐武功之异
论兵力唐远不及汉
唐开边不已,国力日衰
唐因黩武而自敝
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在唐世
三 唐朝诸帝均不过中材
唐高祖曾称臣突厥
唐太宗不过中材
史书书贞观颇过其实
评武后
中宗昏愚古今罕见
论玄宗朝
四 唐之痼疾在宦官
统一之道,在防邦畿千里之国再起
安史之乱之根源
唐代藩镇之弊
释“守在四夷”
唐府兵恐不足大用
史载郭、李战绩皆不可靠
唐中叶后痼疾在宦官
五 隋唐制度之变迁
相权之变迁
内官日轻,外官日重
用人之重内轻外
举官之制隋唐一大变
地方自治之废
隋唐税法一大变
温和之平均地权政策至唐告终
禁析籍非为风教计
六 唐末之乱皆全社会所造之恶业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
侈居侈衣,侈食最下
懿宗荒淫
黄巢之乱皆全社会所造之恶业
论梁太祖
五代诸帝所求唯身登九五
论后唐庄宗
南国君臣皆溺于晏安
第九章宋辽金元时代: 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
一 论宋之改革
宋太祖与周世宗对外之异
宋政治防弊太甚
宋初政策的利弊
论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行之一处有效,行之他处未必也有效
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变秀才为学究
改革不能寄希望于帝王
改人心与改制度
二 论宋之官制与兵制
宋代的官制
论元丰新制
论宋之募兵
保甲法与弓箭社
南宋四大将不减唐之藩镇
《宋史》记战绩多有夸大
论宋金和议
宋以后外交失败之由
三 宋儒不宜做政治事业
宋朝的士风
宋儒不宜做政治事业
思想家太重均贫富
宋有真党争
党争之弊
书院的价值
公立与私立
宋之学潮
四 民生穷苦古今一辙
宋代的民穷财尽
“支移”和“折变”
民生穷苦古今一辙
历来都是农民困苦而商业活跃
由末返本之难
论入中入边之法
宋时的恶币
五 征服与被征服
地理条件与民族关系
蒙古高原的部族较西域诸国为强
历史上的三批北族
征服与被征服
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六 入侵民族治法各有不同
兵备废弛与外族入侵
入侵民族对汉人态度各有不同
金世宗惓惓于女真旧俗
金速亡之由
元统治者始终不懂中国政治
论行省制度
蒙人入中国者之腐化
第十章明清时代: 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一 明政治坏于废宰相
明太祖私心太重
明政治坏于废宰相
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明太祖何以建都南京
明边防坏于成祖
武宗系纨绔子弟
明帝多荒淫昏愦
思宗煤山殉国或为失计
二 盛世与国民自助力
论清之武功
康乾盛世与国民自助力
论清朝诸帝
肃顺于清中兴有功
明之赋役
“永不加赋”之真相
后世惠民之政汉时多已有
三 君主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开明专制行不通
君主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虽有革命政体仍归君主专制
历代政治陈陈相因
论明清科举制
科举与考试不可混为一谈
考试不可偏废
废科举与裁胥吏
四 西力东侵引发文化大变
论郑和下南洋
民族拓殖南进优于北进
汉族的对外拓殖
西力东侵引发文化大变
西力东渐正值清之中衰
中外交涉失败之根源
岭南官吏贪黩者多
五口通商后的对外交涉
五 唯豫兵于民可救兵制之弊
明卫所武力不持久
兵当豫之于民
奖励民间多存军械
明代南北民气之强弱
明以后官俸太薄
论恤刑之法
社会制裁与劝民息讼
六 广田自荒最易招外侮
“不求变俗”与领事裁判权
属地与羁縻之政
改藩属为联邦
历代疆域虽广而多非实际占领
广田自荒,启戎心而招外侮
清季移民关东日众
七 明清之际的思想变化
明末清初的思想变化
评顾亭林《封建论》
评顾亭林《郡县论》
黄梨洲论建都之地
都邑选择当首重社会风纪
清代汉学的价值
附录读史须知
一 为学当去名利之念
历史是维新佐证不是守旧护符
对现状的不满是治学的真动机
学者当有己饥己溺之怀
真学者当去名利之念
为学之事与利禄之念最不相容
二 借历史倡爱国亦有弊
学问只分真伪
治学不可有“国拘”
借历史以爱国不可用之太过
鉴史不可执陈方以医新病
三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读书与观察现状
唯设身处地才有真了解
求状况与求事实
为学贵在见人之所不见
四 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初学之书不在多
精研与博涉
读自己所好之书
不能只读一种书
读书当从多方面领略
· · · · · · (收起)
第一章史前时代: 论大同之世
一 部落时代
氏族、部落与部族
女系不等于女权
同姓不婚的理由
古代姓氏之别
二 世运之变
德号与地号
从渔猎到农耕
农业演进之证
论大同之世
释“并耕而食,饔飡而治”
炎、黄之际为世运一大变
政治的两种属性
第二章上古三代: 论封建之世
一 夏商周之更迭
夏的西迁
殷兄弟相及
谅阴系殷之成法
桀纣恶政多附会
西周盛衰的大势
平王东迁之失策
二 宗法与封建
先部族后封建
何谓封建
宗法与封建
宗与族及孝
“兴灭国、继绝世”
封建精神
古代之民主政体
论共和行政
三 古代的城与国
城与郭
城名与国名
“国”之古义
国人与野人
寓兵于农,非农人当兵
奴婢不作生产主力
言中国奴隶社会证据多不确实
第三章列国时代: 春秋战国一大变
一 封建社会何以崩坏
南北之争不如东西之争为烈
古汉族之实力
缘边诸国兴盛之由
东、西周形势之异
古之“中原”
论晋国之分
论吴越之兴
封建社会何以崩坏
春秋战国一大变
二 古代的制度
古非“兵农合一”
车战与骑战
山戎与骑寇
税、赋、役
法与俗
“国学”和“乡学”
古代学校重在教化
教育偏重人伦不算错
三 王、君、臣、民之古义
“王”与“君”
“臣”与“民”
列国时代无平民革命
民无忠君义务
天下与国家不分
“家”之古义
国人爱家太甚
小家庭能否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四 先秦学术之缺点
世臣世禄卒为游谈之士取代
先秦学术兴盛之原因
先秦诸子可分家不可分人
儒家政治思想的缺点
法家的长处与短处
“法自然”与“自贵近始”
为政之道不能废督责
诸子主张都不适用
齐一众论为晚周秦汉人所同欲
古代政治思想未及根本问题
第四章秦代: 帝政成功,君政废坠
一 秦是新进的野蛮国家
秦是新进文明的野蛮国家
秦统一的原因
秦何以强
秦政行之过急
秦始皇之“无道”
“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法家之学与秦之兴亡
秦始皇并非不用儒
二 君政废坠是政治的退化
统一虽好但联结方法不佳
帝政成功,君政废坠
君政废坠是政治的退化
官僚阶级的兴起
官之利害恒与民相背
官僚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三 论秦史的真伪
论秦的法律
论吕不韦
论李斯
二世篡位非为事实
论长城
以畜牧卫长城
第五章两汉时代: 治天下、安天下与让天下安
一 汉初君臣均是无赖
论刘、项成败
汉初君臣均是无赖
汉以后人人可登帝位
汉世封建的反动
内争未有不召外侮
秦汉时天下大势在东方
二 无为即放任
论无为为治
无为即放任
中国政治的消极性
汉人称颂文景颇过其实
汉时农民负担仍重
汉时钱贵
汉时刻剥其民为史所不详者多
吕后事非实录
三 西汉盛世之真相
西汉盛世之真相
武帝用兵不经济
武帝对外多出侈心
武帝专用椒房之亲
汉世尚武之风
调发与谪发
守边与实边
汉对西域控制不可高估
使臣图自利
四 汉世非真崇儒
儒学之兴时代为之
武帝崇儒仅重表面
崇儒非便于专制
黄霸伪饰
元帝不察名实
成帝“愚无知”
萧望之论匈奴朝仪
古代对外不争礼仪
五 社会演进误入歧途
西汉官天下之议
汉代改革议论
王莽的失败实是先秦以来谈社会改革的共同失败
“治天下”与“安天下”
社会演进误入歧途
对内无进化,对外不进取
汉以后社会活力大减
政治上的放任主义
六 后汉国力远不如前汉
后汉国力远不如前汉
光武废民兵
严以察吏,宽以驭民
论汉之党锢
后汉的宦官
后汉的外戚
宗室与外戚
七 相权移于尚书为官制一大变131
秦汉官制
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
霍光秉政,相权移于尚书
论刺史
汉末选举之弊
才不中器
秦汉的司法问题
八 汉世学风止于纸上
汉代牧畜最盛
汉时当有券据之类用于大宗交易
汉世学风之变
学术止于纸上
谶纬起而民视民听之义渐泯
汉世婚姻尚重本人之意
第六章三国时代: 汉魏为民族盛衰之大界
一 统一之世何以走向分裂
后汉的羌乱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三国时代的新变化
山越多避乱入山之汉人
三国分裂的心理因素
汉魏之际为民族盛衰之大界
历史三大界
二 三国人物之品鉴
为魏武帝辩诬
开国君主须文武兼资
孙权等早有自立野心
孙吴何以都南京
刘备心计太工
评陈寿论诸葛亮
魏延有将略
论司马懿
三 三国史事之考辨
两汉三国时史所传惟一大纲
攻心攻城,不中情实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用法最忌于正式机关外别立机关
巧制奇器与工业进化无关
第七章晋南北朝时代: 内重与外重
一 中西历史走入相异之路
中西历史走入相异之路
晋南北朝非黑暗时代
晋南北朝四大成就
东晋建国之由
东晋南朝以荆襄为命脉
晋初之乱出自诸王出镇
二 晋南朝何以不能恢复北土
评“徙戎论”
晋时外患内乱相杂
内乱的两种影响
晋南朝何以不能恢复北土
异族为兵之后果
晋南迁贵族蟠据政治之害
南北兵争至宋末而形势一变
三 陈武帝是君王中的真英雄
释“何不食肉糜”
评孝文帝
论刘裕
陈武帝与宋武帝
论梁武帝
朝代革易之外入者与内出者
内重与外重
四 魏晋后的学术转向
论九品中正
晋立国子学
魏晋后学术转向
儒、释、道三教混同
佛教一统
国人最讲现实
南北农业水平之差异
第八章隋唐五代: 风俗侈靡之世
一 论隋唐制度
论隋文帝
隋律也有退步处
科举初兴并无深意
制度变迁浸失初意
不待教而民自励于学
科举之弊之由来
唐时求官者众
唐时议科举改革
衡鉴与考课
二 汉唐不可相提并论
晋唐封建之异
汉唐武功之异
论兵力唐远不及汉
唐开边不已,国力日衰
唐因黩武而自敝
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在唐世
三 唐朝诸帝均不过中材
唐高祖曾称臣突厥
唐太宗不过中材
史书书贞观颇过其实
评武后
中宗昏愚古今罕见
论玄宗朝
四 唐之痼疾在宦官
统一之道,在防邦畿千里之国再起
安史之乱之根源
唐代藩镇之弊
释“守在四夷”
唐府兵恐不足大用
史载郭、李战绩皆不可靠
唐中叶后痼疾在宦官
五 隋唐制度之变迁
相权之变迁
内官日轻,外官日重
用人之重内轻外
举官之制隋唐一大变
地方自治之废
隋唐税法一大变
温和之平均地权政策至唐告终
禁析籍非为风教计
六 唐末之乱皆全社会所造之恶业
隋唐五代为风俗侈靡之世
侈居侈衣,侈食最下
懿宗荒淫
黄巢之乱皆全社会所造之恶业
论梁太祖
五代诸帝所求唯身登九五
论后唐庄宗
南国君臣皆溺于晏安
第九章宋辽金元时代: 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
一 论宋之改革
宋太祖与周世宗对外之异
宋政治防弊太甚
宋初政策的利弊
论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行之一处有效,行之他处未必也有效
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变秀才为学究
改革不能寄希望于帝王
改人心与改制度
二 论宋之官制与兵制
宋代的官制
论元丰新制
论宋之募兵
保甲法与弓箭社
南宋四大将不减唐之藩镇
《宋史》记战绩多有夸大
论宋金和议
宋以后外交失败之由
三 宋儒不宜做政治事业
宋朝的士风
宋儒不宜做政治事业
思想家太重均贫富
宋有真党争
党争之弊
书院的价值
公立与私立
宋之学潮
四 民生穷苦古今一辙
宋代的民穷财尽
“支移”和“折变”
民生穷苦古今一辙
历来都是农民困苦而商业活跃
由末返本之难
论入中入边之法
宋时的恶币
五 征服与被征服
地理条件与民族关系
蒙古高原的部族较西域诸国为强
历史上的三批北族
征服与被征服
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六 入侵民族治法各有不同
兵备废弛与外族入侵
入侵民族对汉人态度各有不同
金世宗惓惓于女真旧俗
金速亡之由
元统治者始终不懂中国政治
论行省制度
蒙人入中国者之腐化
第十章明清时代: 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一 明政治坏于废宰相
明太祖私心太重
明政治坏于废宰相
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明太祖何以建都南京
明边防坏于成祖
武宗系纨绔子弟
明帝多荒淫昏愦
思宗煤山殉国或为失计
二 盛世与国民自助力
论清之武功
康乾盛世与国民自助力
论清朝诸帝
肃顺于清中兴有功
明之赋役
“永不加赋”之真相
后世惠民之政汉时多已有
三 君主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开明专制行不通
君主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虽有革命政体仍归君主专制
历代政治陈陈相因
论明清科举制
科举与考试不可混为一谈
考试不可偏废
废科举与裁胥吏
四 西力东侵引发文化大变
论郑和下南洋
民族拓殖南进优于北进
汉族的对外拓殖
西力东侵引发文化大变
西力东渐正值清之中衰
中外交涉失败之根源
岭南官吏贪黩者多
五口通商后的对外交涉
五 唯豫兵于民可救兵制之弊
明卫所武力不持久
兵当豫之于民
奖励民间多存军械
明代南北民气之强弱
明以后官俸太薄
论恤刑之法
社会制裁与劝民息讼
六 广田自荒最易招外侮
“不求变俗”与领事裁判权
属地与羁縻之政
改藩属为联邦
历代疆域虽广而多非实际占领
广田自荒,启戎心而招外侮
清季移民关东日众
七 明清之际的思想变化
明末清初的思想变化
评顾亭林《封建论》
评顾亭林《郡县论》
黄梨洲论建都之地
都邑选择当首重社会风纪
清代汉学的价值
附录读史须知
一 为学当去名利之念
历史是维新佐证不是守旧护符
对现状的不满是治学的真动机
学者当有己饥己溺之怀
真学者当去名利之念
为学之事与利禄之念最不相容
二 借历史倡爱国亦有弊
学问只分真伪
治学不可有“国拘”
借历史以爱国不可用之太过
鉴史不可执陈方以医新病
三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读书与观察现状
唯设身处地才有真了解
求状况与求事实
为学贵在见人之所不见
四 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初学之书不在多
精研与博涉
读自己所好之书
不能只读一种书
读书当从多方面领略
· · · · · · (收起)
喜欢读"吕思勉国史通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吕思勉国史通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人文自然 (edcrfv)
- 书单|中华书局上海聚珍2021年书单 (上海中华书局)
- 图书馆 (派大星)
- History (AmiZ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吕思勉国史通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ndgoal 2021-11-27 16:11:36
汲取菁华!
0 有用 Simp 2023-09-08 10:42:10 广东
开明专制不可取
0 有用 小王也 2021-11-18 17:30:38
图书馆的书,两个月到期,看到一半,没看完,要还了。内容属于文摘形式,需要较深历史知识,阅读门槛有一些。观点很具有启发,引发思考。历史不只是记忆,更需要思考。
0 有用 清风不堪酬 2023-05-17 05:46:12 山东
仗着吕思勉作品进入公版用各种不一样的名头炒冷饭的书很多,本书属于其中水平比较高的。若是能删掉其中《通史》《国史》选段就更好了,那样才担得上“论”字。
0 有用 沈一贯 2023-04-14 10:50:20 北京
从学术史角度很难给吕思勉先生一个清晰的定位,吕先生是似旧非旧、似新非新。他的问题意识,甚至他的表述方式都是“新”的;他的取证、他的方法学则仍是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