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的原文摘录

  • 醒来以后,我看见德尔苏劈了很多木柴,弄来一些桦树皮,把它们全垛在窝棚里。 我以为他想把窝棚烧掉,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理我,反而向我要一撮盐和一把米。我很想知道,他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就叫人给他拿来。这个赫哲人用桦树皮把火柴仔细包好,把盐和米也分别用桦树皮包起来,并把这些东西挂在窝棚里。接着,又把窝棚外面盖的树皮修补好,这才准备动身。 “你大概还打算回到这儿来吧?”我问他。他摇了摇头。我又问,米、盐和火柴是留给谁的。他回答说: “别的什么人来,窝棚找到,干柴找到,火柴找到,吃的找到——不会死!” 我记得,这使我大为震动。我沉思起来......赫哲人竟这样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德尔苏永远不会见到那个人,而那个人也不会知道,是谁给他准备了干柴和食物。我想起,我手下的人离开宿营地的时候,总是把树皮扔在篝火里烧掉,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有趣而已,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们。这个野蛮人远比我更讲仁爱。他多么关心路人呐!......为什么住在城市里的人,这种美好的感情,这种关心他人利益的精神反而泯灭了呢,这种感情从前肯定是有的。 (查看原文)
    jiyun 5赞 2014-12-17 11:38:52
    —— 引自第14页
  • 晚上,德尔苏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烤狍子肉。他在地里挖了一个坑,约有40立方厘米,在坑里生起旺火。当坑边都烤得相当热之后,把炭火从坑里取出来。然后,赫哲人拿起一块肉,用蜂斗叶包好,放进坑里。坑上面用石板盖上,在石板上又生起一大堆火,足足烧了一个半小时。用这种方法烤的肉格外香。大概任何一家一流的餐厅也不能烤得这么好:狍子肉的外面烤出一层红褐色的薄皮,里面嫩而多汁。从这以后,每次只要条件允许,就用这种方法烤肉。 (查看原文)
    余鹧鸪 2回复 4赞 2020-12-27 11:20:58
    —— 引自第83页
  • 夜晚寂静而又温暖,正适于夜间的昆虫出来活动。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奇得忘了蚊蚋(rui),看得入了迷。空中到处闪烁着点点蓝光,原来是萤火虫,他们发出的亮光时断时续,每次不超过一秒钟。只要盯住一个蓝光,就能看出一只萤火虫的去向。据说,俄国移民头一次见到这种闪烁的亮光时,曾对它开枪射击,并且被吓跑了。眼前,这种昆虫已经不是几只,而是几千只,几万只。它们或在地面很近的草丛里飞来飞去,或在树丛中飞绕,或在树梢顶上盘旋。虫火荧荧,星光闪闪,真是一种光的舞蹈。突然,耀眼的电光一闪,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颗巨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夜空。顷刻间,流星碎裂,变成无数细小的火花,落到远处的山后面去了。星光熄灭了,萤火虫的燐光也像在魔杖的指挥下一样,顿时消失。过了两、三分钟,树丛里突然冒出了一只萤火虫,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半分钟后,成千上万只荧光闪闪的爱尔菲神又在空中到处舞蹈了。 (查看原文)
    jiyun 1赞 2014-12-23 19:20:26
    —— 引自第109页
  • 有时,在阴暗的森林中突然现出一线光明。没有经验的行人一定会朝它奔去,结果却碰上一片风倒木。密林中的透光地点多半是沼泽,或者是火烧迹地和风倒木成片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风倒木都能绕过去的。 (查看原文)
    杨大né 2赞 2020-11-01 08:19:28
    —— 引自章节:第九章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旅行笔记必须在观察地点随时做,不能拖延。如果不及时做完,那么新的景象、新的观感就会使旧的模糊不清,观察过的事物就会淡忘。这类旅行笔记可以记在测绘图的边缘上,也可以记在随身携带的专门的记事本里。晚上再把这些扼要的笔记详细写入日记。日记同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拖到第二天补做。明天又有明天的事。 (查看原文)
    杨大né 2赞 2020-11-01 08:19:28
    —— 引自章节:第九章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我们现在经过的针叶混交林郁郁葱葱极其壮丽。有些林木高大惊人,高达20-30米,23米,称得起真正的“森林巨人”。林下灌木有绣线菊、毛榛和胡枝子,其间倒木交错,倒木上被覆着花花绿绿的地衣和。潮湿的地方生长着千万棵茂盛的蕨类植物,蕨棵高达0。9米。这种植物的形状很像巨大的翠绿色百合。 (查看原文)
    杨大né 2赞 2020-11-01 08:19:28
    —— 引自章节:第九章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 река Улахе"(乌拉河)由三个词组成:一个俄语词"река”、一个满语词“乌拉”、一个汉语词“河”,翻译出来成了一个奇怪的名称:“河河河”。 (查看原文)
    杨大né 2赞 2020-11-01 08:19:28
    —— 引自章节:第九章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在他的词汇里没有“墨水”这个词,只记得这种液体很容易弄脏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叫。 我的旅伴都哈哈大笑,于是他生气了,以为我们笑他马虎,便极力解释说,他十分爱惜这种“脏水”。他说,人用嘴说出来的话,只能传到附近的空气里。另一些话被塞到瓶子里,一旦落到纸上,便传得很远。用嘴说的话,说完就不见了,落到纸上的话,可以流传一百年,甚至更久。这种奇妙的“脏水”根本不该让他带,因为他不知道怎么使用它。 (查看原文)
    每天都有坏消息 2赞 2022-10-10 09:02:33
    —— 引自章节:第二十三章旅行结束
  • 湖上空荡荡的,没有一张帆,没有一条船。我们在湖边漫游了约莫一个小时,还打了野禽。      “鸭子不走了。”德尔苏高声说。      的确,候鸟一下子全停止了飞行。      一直停留在地平线上的黑雾,这时突然开始上升。太阳现在已经完全看不见了。灰白色的云朵在乌云密布的,阴暗的天空中,争先恐后地飞奔,云朵边缘破碎,像脏棉絮一样垂着。      “长官,我们的赶快走吧,”德尔苏说“我的少少的害怕。”      的确,是该考虑回宿营地的时候了。我们整理整理靴子,然后就往回走。走到芦苇丛跟前,我停下来,向湖面看了最后一眼。湖水像拴在铁链子上的疯狂的野兽一样,在湖岸里面上下翻腾,浪头上泛出浅黄色的泡沫。      “水涨了,”德尔苏一面观察河汊,一面说。      他说的不错,狂风把河水推向富勒河河口,因此河水出槽,渐渐漫上平原。不久我们遇到一条大河汊,挡住了去路。这个地方我觉得陌生,德尔苏也不熟悉。他停下来,考虑了一会儿,就向左走去,河汊开始转弯流向别处。我们离开它,一直向南走。几分钟之后,碰上了泥潭,只得返回原地。于是我们又向右边走去,遇到了一条河汊,便涉水而过,然后由此向东走,但是又碰上了泥潭。我们在一个地方找到了一条窄窄的干土埂,它像跨过沼泽的一座桥梁。我们用脚试探着,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这样走了约莫半公里,突然来到一片野草丛生的干地上。泥潭终于被我们抛在后面了。      我看了看表,还不到午后四点钟。但好像已经黄昏似的。黑沉沉的乌云垂得更低了,急速地向南飞跑。据我估计,离富勒河不到两公里半了。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山,我们的宿营地就在它的对面。这座小山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我们是不会迷路的可能回去晚一些,然而完全出乎意料,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湖,我们决定绕过去。但这个湖很长。于是,我们向左走去,走了约一百五十步,面前出现了一条河汊,它流向大湖,与其呈直角。我们奔向另一... (查看原文)
    jiyun 1赞 2014-12-18 11:00:59
    —— 引自第40页
  • …… 鞑子的贫穷另有原因,这是他们在中国居民中所处的地位造成的。屡经询问,才弄清楚:腰砬子房子原来属于一个中国财东(河流的主人)。住在伏锦河一带的土著都要从他那里赊购鸦片、酒精、粮食和马匹。为了抵债,他们必须把所有的猎获物:貂皮、鹿茸、人参等统统交给财东。因此,鞑子们负债累累,永远还不清。曾连续发生过这样的事:鞑子们的妻女被抢去抵债,而本人也被出卖,并辗转易手。这些异族人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却对付不了它,于是只好听凭中国人的摆布。他们既不会像庄稼人那样务农,又脱离了猎人和捕兽人的生活。中国人利用他们的愚昧,做了他们的主人。从此,鞑子们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沦为奴隶。 (查看原文)
    jiyun 1赞 2014-12-23 19:03:04
    —— 引自第89页
  • 从早晨起,天气异常平和。空中整天弥漫着烟雾,过了中午更加浓密。太阳从白色变成黄色,然后又变成橙黄,最后变成红色,一直到落进地平线都是红艳艳的。我发现黄昏非常短,不知不觉夜色就浓重了。大海完全平静下来,无论是哪里都听不到一声波浪声。仿佛大海已经沉入梦境。晚上十点,月轮很大,形状很奇怪,直到半夜还像刚离开地平线那样红。河岸上的悬崖、山上的森林、河边的孤零零的灌木丛和树木,都显得有些异样。半夜,烟雾更浓了,在眼前就看得出来。这并不是烟,因为闻不到一点烟火味。同时,空气具有惊人的传音能力:一般的说话声传到远处变成了高声喊叫。老鼠在草丛中走动的沙沙声,听起来那么响亮,把人吓得直哆嗦,急忙回头瞧瞧。似乎我们突然来到另一个世界,挂在天上的也不是月亮,而是一个不知名的昏暗星球。接着,空中又充满了一种隆隆声,好像轰隆的雷声,低沉的爆炸声,或者是远方的排炮声。这种声音是从海上什么地方传来的。可能这是我们生平所听到的惟一一次地下震动声。 (查看原文)
    Juneau 1赞 2015-09-17 11:45:27
    —— 引自第150页
  • 大海对植物的影响非常有趣。比如,海边生长金丝桃、乌、黎芦,比山里生长的毒性要小。同样,海边的毒蛇、胡蜂和黄蜂的毒性也要弱一些。 (查看原文)
    此情做梦呢 1赞 2022-05-25 09:38:51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捕貂的朝鲜人 / 147
  • 晚上,德尔苏请我吃鹿尾。他把鹿尾用棍挑着,也不剥皮,就拿到炭火上烤。鹿尾好像一条小口袋似的,当中有一条挺细的脆骨。其余的空间都充塞着褐白色的物体。那种味道说不清像脑子还是像肝。中国人很喜欢吃鹿尾,把它当作一种很讲究的美味。 (查看原文)
    每天都有坏消息 1赞 2022-10-05 10:55:37
    —— 引自章节:第六章回到海滨
  • 最好的文学很可能不是文学家写就的,而是另一些不以文学为志业的人,他们以非专业的心态、非文学的目的创造出来的文字,却能踞于最高的地位。这样的作品因为特别纯粹的气质,往往是那些匠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查看原文)
    EDT 1赞 2023-03-21 19:44:49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玻璃沟 / 001
  • 当地的居民把北岔河流经的河谷称为“玻璃沟”。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猎人的一所碓子房,这所房子的窗户上镶着一小块玻璃。应该说明,当时乌苏里地区一座玻璃厂也没有,所以玻璃在穷乡僻壤特别珍贵。在深山老林里,玻璃是一种特殊的交换单位。用一个空瓶子可以换到面粉、盐、小米,甚至还可以换到毛皮。老住户们说,过去发生殴斗的时候,仇人们都拼命闯进对方的屋子里,把玻璃器皿打碎。因此,中国房子窗户上那一小块玻璃是件奢侈品,也就不足为怪了。它受到当地头一批移民的重视,他们不仅把那所房子和小河叫做“玻璃房子”、“玻璃河”,而且以“玻璃”二字称呼整个这片地方。 (查看原文)
    jiyun 2014-12-17 11:32:37
    —— 引自第2页
  • 在一个地方,我们吓跑了两只马鹿,一公一母。马鹿跑出几步,就停下来,像被钉子钉住了似的站在那里,回头望着我们。一个哥萨克刚要开枪打它们,被我制止了。我觉得,打死一对这么漂亮的动物实在可惜。再说,我们带的食物很充足,马驮的东西又过重,我们反正也不能带走这两只死鹿。我看着马鹿,欣赏了好几分钟。后来,公鹿终于忍不住了。它短促地叫了一声,仰起头来,双角抵背,矫健地跳着,顺山坡斜跑下去。 (查看原文)
    jiyun 2014-12-17 11:35:37
    —— 引自第5页
  • 在乌苏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随时可能碰见野兽,必须有所准备。但是最不愉快的事却是碰见人。野兽见人就跑,只有在受到追捕时才进行反扑。遇到这种情况,双方——人和野兽,都知道该怎么办。但是碰上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原始森林里的见证人只有上帝。这种情况使人养成一种特殊技能:一看到生人,立刻隐蔽起来,准备射击。 (查看原文)
    jiyun 2014-12-20 21:55:58
    —— 引自第86页
  • 西方晚霞的余晖消失以后,周围一切都陷入了夜幕的黑暗中,这时我们看到一种非常有趣的电磁气象的奇景——大海发光,同时银河系格外明亮。海水一片平静。哪里也没有一点溅水的声音。整个辽阔的海面上,反射出一片暗淡的光辉。有时,整个大海突然闪烁出一下亮光,就像闪电从海上掠过一样。闪光忽而在这里消失,忽而又在那里出现,然后慢慢消逝在地平线上什么地方。天空中的星星多极了,密密麻麻地簇拥在一起,好像一片星云。在这一片繁星当中,银河显得格外明亮。这究竟是由于空气的透明度强,还是在这两种现象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不敢说。我们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看看大海,欣赏着这一奇景,久久不肯去睡。第二天早晨,哨兵告诉我,海水的闪光一夜没有断,直到黎明前才停息。 (查看原文)
    Juneau 2015-09-15 10:43:33
    —— 引自第57页
  • 这个人身穿熟鹿皮做的上衣和裤子,头上扎着块包头布,脚穿一双翁得,背着个大背囊,手里拿着架枪用的木叉和一支旧的贝尔登长枪。 (查看原文)
    Chono 2019-10-10 17:07:44
    —— 引自第12页
  • 申请参加考察的士兵很多,我把他们的姓名全部记下来,然后到连长那里去一一查询。城里人和做过买卖的一个也不要。最后,只留下猎人和渔民。挑选士兵时还特别注意,要求每个人都会游泳,并且会一种手艺。 (查看原文)
    Chono 2019-10-10 17:56:08
    —— 引自第60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