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讲述娓娓道来,尤其前四分之三的部分。用元好问串起全篇。个人遭际与时代变迁的缠绕令人唏嘘,对道佛尤其全真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描述得很细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中有一句印象很深,元末战乱频繁,蒙古大军从草原到大都必经山西,每当皇位更迭,山西居民就妻离子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原博论题目为《家国之间:1200-1400年山西士人、僧道与村民的网络》,改为书后虽题云“华北地方社会”,实际还是以山西为主,华北其余地区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当然书中也提到,作者看到了山东,河南与山西的不一致,作者讲座也提到对山东的一些研究,期待作者新的探索研究吧。
寫得非常流暢,甚至有些取巧的長時段研究。第一章以元好問的生命史導入金代山西的“功名社會”及其崩潰,之後二三章討論全鎮教、五臺山佛教在蒙元時期如何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第四章的水利會比較乾癟,第五章討論明中葉之前王府和衛所如何延緩宗教勢力的衰退。作者集中使用了《定襄金石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三晋石刻大全》三種史料,選擇的個案非常精彩,但對整個華北的代表性(尤其五臺山佛教)存疑。其他缺點作者在後記中也説了。如果對相關議題一無所知(就像絕大多數西方讀者),給出的評價會更高。
任何社会秩序的变迁背后,都是人物在世运变革下血泪交织的教训,当女性逃脱传统儒教寡妇教子贞洁等束缚,进入全真教环堵求真,修武骑射,与先前南宋元初江浙一带密集的烈妇贞妇牌坊,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今我们可见的历史,有多少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们甄选的,又有多少是隐蔽的传统呢?
许久没有毒舌了,今日嘴痒。两年内读过北大历史系本科出身的两位学者的作品,本书与本书作者学妹王路曼讲山西票号的那本。两人治学从路径到路数路数其实挺接近的,多多少少转向地方。但是读起来真的不过瘾,只是加重了我一贯的偏见,即只是为西方学者未必高明的理论做注脚而已,本质上和隔壁政治系的刘瑜差不多(但三观还是比后者正),也许这才是米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希望中国学生赴美学人文的根本意图:不会在理论上挑战,而或者甘心或者无奈提供在地分析。真从社会学出发,本书就是多余的:国家必定要透过社会汲取民力,如果儒家不合作,自然可以找别家,比如元代山西的佛道。弄个小程序得了,非要做个APP?特别说一句,之前颇有好感的艾骛德的书评特别值得反驳:挑战儒家汉化论就有意义么?儒家宗族势力不减的南明最后灭元是否证明不这么做必败?
叙述过多而分析较少,似乎尤其缺失对一手史料如碑刻的具体分析,基本是泛泛而谈;参考二手资料论著列举很多,也不知是捎带提及还是都密切相关?其实以研究山西地区的个案为主,绝不能起这样一个书名。总之此书理论建构偏大而空,内容偏普及性质…
人们在改朝换代的背景下,会做出生存策略的调整
这类著作的共同问题:1.从时空到主题都是以点带面,甚至牵强附会,例如对元好问的认知。2.与民族史相关的研究不懂民族文字。3.探讨专门问题不懂专门知识,比如此书说元代宗教组织有优势,实际就汉传佛教而言,元明清三代皆被打压;儒家在元代并非一蹶不振,作者估计没读过陈援庵和萧启庆的作品;藏传佛教在明清的地位不用说,道教在清代其实也很有韧性。以碎片化的知识做一个大题目,既省事又能满足虚荣心,结果就是一水货。
研究应该警惕因史料数量、类型差异造成的历史假象,作者在书中多称某些现象元代“独有”多少有点少见多怪。
沿着公共空间的路子,辅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核心观点是蒙古统治者不再利用科举功名,而是利用拥有实用技能人群统治,僧道因此成为地方社会最有权势群体。不同人群被宗教凝聚起来,同时宗教整合寺观与家族两大系统,在地方事务上积极参与各种乡村组织,最终成为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入明之后,儒学统治回归,士绅接管地方社会,基于地方信仰“社”取代宗教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明代藩王对宗教的支持大大延缓了这一过程。作者后记其实把这本书的缺点说得很明白了,地方研究与帝国研究的张力、中央权力体制对地方的影响、个案的代表性、地方社会的复杂程度等等问题,可能都有扩展的空间吧。作者对于国内学界一些问题的回应也是不足的,两个南北朝的问题其实很适合这个研究。另外,研究地方社会,最好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经历。
本书主要基于碑刻文献,尝试挑战传统的“汉化论”范式,否认蒙元时代儒生群体支配家国天下,强调仙佛两家通过扩展寺观系统、主导水利组织来攫取权力,明代以降地方士人方以村社来取代仙佛寺观,从而重新掌握权力。最后,作者主张近世中国存在与南方模式不同的北方模式,这对某圈近年盛传的“南宋八百年”形成冲击。可惜,名曰“华北地域”,实在“山西周围”。大量的个案论证(人物个案元好问,地方个案山西,道家个案永乐宫),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同样令人心存疑虑。全书有不少常识性细节问题,页1“关帝即关羽(160-220)”,宜作“关帝的历史原型是关羽(?—220)”;页2“佛道流行僧尼分居”,宜作“佛道流行男女分居”;64页“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当为“张角、斗米之变”。学术史相当洋化,重外轻内与重北轻南的特征极为显著。
讲山西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值得一读。谓在蒙古征服之初,组织性的全真教与佛教,依托其寺观网络,在重构社会秩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相当多的层面承担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为宋以后所仅见。入明之后,则渐渐为士绅与「社」所取代。
读的英文博论
作为之前获奖并且呼声很高的书,看后感觉略平淡。应该说本书线索还是十分清晰的,用元好问的个体生命史开头也看出作者对西方叙事的吸取。至于本书最重要的关怀:北方道路,作者只是开了头,核心在于宗教引导的秩序重建。但这种论述应当有更多社会科学模型,尤其中西对比的参与,本书没有,给人一种讲不透,将个案做普遍的感觉。
错误太多
主体部分讨论全真教和佛教教团在元代山西地方社会中的生态
很喜欢
在田野里发现史料
等的花儿都谢了,不出了么???
一个系统性的论述,围绕山西展开,从金末山西被蒙古占领开始,如元好问的逃亡士人失去了乡里纽带也失去了入仕机会,大蒙古国时代,全真教和五台山等僧道接纳士人并直接参与地方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发挥女性的力量)。在宗教中的等级/和蒙古人的关系直接决定周边家族的地位,存在世代娶妻生子出家的情况。但跳出去看,问题是仅仅用山西(甚至只是一部分山西)的材料试图解释整个华北(包括山东河北等地),使用材料但也被材料掌控(宗教的碑刻自然会以宗教为中心),和饭山知保的对读会很有意思。
> 蒙古征服之后
6 有用 frozenmoon 2023-03-21 22:04:18 北京
讲述娓娓道来,尤其前四分之三的部分。用元好问串起全篇。个人遭际与时代变迁的缠绕令人唏嘘,对道佛尤其全真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描述得很细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其中有一句印象很深,元末战乱频繁,蒙古大军从草原到大都必经山西,每当皇位更迭,山西居民就妻离子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 有用 羊習 2023-03-10 17:13:50 山东
原博论题目为《家国之间:1200-1400年山西士人、僧道与村民的网络》,改为书后虽题云“华北地方社会”,实际还是以山西为主,华北其余地区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当然书中也提到,作者看到了山东,河南与山西的不一致,作者讲座也提到对山东的一些研究,期待作者新的探索研究吧。
4 有用 Binns 2023-12-05 22:12:29 中国台湾
寫得非常流暢,甚至有些取巧的長時段研究。第一章以元好問的生命史導入金代山西的“功名社會”及其崩潰,之後二三章討論全鎮教、五臺山佛教在蒙元時期如何積極參與地方事務,第四章的水利會比較乾癟,第五章討論明中葉之前王府和衛所如何延緩宗教勢力的衰退。作者集中使用了《定襄金石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三晋石刻大全》三種史料,選擇的個案非常精彩,但對整個華北的代表性(尤其五臺山佛教)存疑。其他缺點作者在後記中也説了。如果對相關議題一無所知(就像絕大多數西方讀者),給出的評價會更高。
2 有用 小艾劳斯 2024-03-06 16:46:24 广东
任何社会秩序的变迁背后,都是人物在世运变革下血泪交织的教训,当女性逃脱传统儒教寡妇教子贞洁等束缚,进入全真教环堵求真,修武骑射,与先前南宋元初江浙一带密集的烈妇贞妇牌坊,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今我们可见的历史,有多少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们甄选的,又有多少是隐蔽的传统呢?
2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24-07-15 12:34:13 上海
许久没有毒舌了,今日嘴痒。两年内读过北大历史系本科出身的两位学者的作品,本书与本书作者学妹王路曼讲山西票号的那本。两人治学从路径到路数路数其实挺接近的,多多少少转向地方。但是读起来真的不过瘾,只是加重了我一贯的偏见,即只是为西方学者未必高明的理论做注脚而已,本质上和隔壁政治系的刘瑜差不多(但三观还是比后者正),也许这才是米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希望中国学生赴美学人文的根本意图:不会在理论上挑战,而或者甘心或者无奈提供在地分析。真从社会学出发,本书就是多余的:国家必定要透过社会汲取民力,如果儒家不合作,自然可以找别家,比如元代山西的佛道。弄个小程序得了,非要做个APP?特别说一句,之前颇有好感的艾骛德的书评特别值得反驳:挑战儒家汉化论就有意义么?儒家宗族势力不减的南明最后灭元是否证明不这么做必败?
10 有用 隐清 2023-03-15 00:54:27 上海
叙述过多而分析较少,似乎尤其缺失对一手史料如碑刻的具体分析,基本是泛泛而谈;参考二手资料论著列举很多,也不知是捎带提及还是都密切相关?其实以研究山西地区的个案为主,绝不能起这样一个书名。总之此书理论建构偏大而空,内容偏普及性质…
1 有用 沙漠之雪 2023-12-21 21:03:04 山西
人们在改朝换代的背景下,会做出生存策略的调整
54 有用 春诵夏弦 2021-12-31 10:11:16
这类著作的共同问题:1.从时空到主题都是以点带面,甚至牵强附会,例如对元好问的认知。2.与民族史相关的研究不懂民族文字。3.探讨专门问题不懂专门知识,比如此书说元代宗教组织有优势,实际就汉传佛教而言,元明清三代皆被打压;儒家在元代并非一蹶不振,作者估计没读过陈援庵和萧启庆的作品;藏传佛教在明清的地位不用说,道教在清代其实也很有韧性。以碎片化的知识做一个大题目,既省事又能满足虚荣心,结果就是一水货。
2 有用 顾行 2023-09-14 19:59:03 上海
研究应该警惕因史料数量、类型差异造成的历史假象,作者在书中多称某些现象元代“独有”多少有点少见多怪。
10 有用 DRYJIAYOU 2023-03-17 20:07:53 北京
沿着公共空间的路子,辅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核心观点是蒙古统治者不再利用科举功名,而是利用拥有实用技能人群统治,僧道因此成为地方社会最有权势群体。不同人群被宗教凝聚起来,同时宗教整合寺观与家族两大系统,在地方事务上积极参与各种乡村组织,最终成为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入明之后,儒学统治回归,士绅接管地方社会,基于地方信仰“社”取代宗教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明代藩王对宗教的支持大大延缓了这一过程。作者后记其实把这本书的缺点说得很明白了,地方研究与帝国研究的张力、中央权力体制对地方的影响、个案的代表性、地方社会的复杂程度等等问题,可能都有扩展的空间吧。作者对于国内学界一些问题的回应也是不足的,两个南北朝的问题其实很适合这个研究。另外,研究地方社会,最好有深入了解基层的经历。
1 有用 三清喵 2023-06-16 13:34:02 上海
本书主要基于碑刻文献,尝试挑战传统的“汉化论”范式,否认蒙元时代儒生群体支配家国天下,强调仙佛两家通过扩展寺观系统、主导水利组织来攫取权力,明代以降地方士人方以村社来取代仙佛寺观,从而重新掌握权力。最后,作者主张近世中国存在与南方模式不同的北方模式,这对某圈近年盛传的“南宋八百年”形成冲击。可惜,名曰“华北地域”,实在“山西周围”。大量的个案论证(人物个案元好问,地方个案山西,道家个案永乐宫),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同样令人心存疑虑。全书有不少常识性细节问题,页1“关帝即关羽(160-220)”,宜作“关帝的历史原型是关羽(?—220)”;页2“佛道流行僧尼分居”,宜作“佛道流行男女分居”;64页“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当为“张角、斗米之变”。学术史相当洋化,重外轻内与重北轻南的特征极为显著。
2 有用 朱颐钊 2023-03-08 14:07:38 北京
讲山西地方社会秩序的变迁,值得一读。谓在蒙古征服之初,组织性的全真教与佛教,依托其寺观网络,在重构社会秩序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相当多的层面承担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为宋以后所仅见。入明之后,则渐渐为士绅与「社」所取代。
0 有用 狐狸骑士 2023-11-13 03:18:49 北京
读的英文博论
0 有用 GGG 2023-11-22 08:20:28 广东
作为之前获奖并且呼声很高的书,看后感觉略平淡。应该说本书线索还是十分清晰的,用元好问的个体生命史开头也看出作者对西方叙事的吸取。至于本书最重要的关怀:北方道路,作者只是开了头,核心在于宗教引导的秩序重建。但这种论述应当有更多社会科学模型,尤其中西对比的参与,本书没有,给人一种讲不透,将个案做普遍的感觉。
0 有用 Plancton 2023-11-27 19:32:39 新疆
错误太多
0 有用 蜀檮杌 2023-04-11 16:10:44 河北
主体部分讨论全真教和佛教教团在元代山西地方社会中的生态
0 有用 兀外思史 2023-04-10 21:39:34 内蒙古
很喜欢
0 有用 ilovemilan 2023-03-05 16:01:46 山西
在田野里发现史料
2 有用 谁谓河广 2022-07-01 02:24:48
等的花儿都谢了,不出了么???
0 有用 Perserkatze 2023-04-21 15:35:53 北京
一个系统性的论述,围绕山西展开,从金末山西被蒙古占领开始,如元好问的逃亡士人失去了乡里纽带也失去了入仕机会,大蒙古国时代,全真教和五台山等僧道接纳士人并直接参与地方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发挥女性的力量)。在宗教中的等级/和蒙古人的关系直接决定周边家族的地位,存在世代娶妻生子出家的情况。但跳出去看,问题是仅仅用山西(甚至只是一部分山西)的材料试图解释整个华北(包括山东河北等地),使用材料但也被材料掌控(宗教的碑刻自然会以宗教为中心),和饭山知保的对读会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