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故事 短评

热门 最新
  • 19 bird 2021-08-19 18:57:36

    有读陈丹青讲艺术的快感和知识满足感,容易吸收的对谈形式,不光雕塑史面面俱到,更引申谈论创造的特质,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物与生命的遐想启迪。如果只读字或图片必定都不畅快,这本书两者俱佳,从书中透露的年份信息,这份对谈且极新!

  • 15 祝羽捷 2021-08-07 11:36:34

    看古代雕塑的时候能体会到我们的祖先试图在说:“我们在这儿。众神与我们同在。”雕塑让我们体验到时间之美,用雕塑重新思考人是什么,用雕塑反思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从史前文明到当代,安东尼·葛姆雷和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队跨越时间和地点的雕塑的对话展开,对什么是雕塑做了彻彻底底地分析,很多机警生动的描述。这本书无疑是我觉得做的最美的一本雕塑书(我之前看了太多本黑白印刷粗糙的雕塑史书)。 Martin Gayford 也是我艺术写作的偶像。

  • 13 大路 2021-09-07 00:40:09

    对一个非雕塑专业,仅仅痴迷这种艺术形式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的过程,确实得到不少启发与收获。特别有趣的是,一个作家与雕塑艺术家对话这种形式,感觉他们因为各自职业的不同,藉其优势与积累,彼此能以各不相同的视觉和理解,就世界各地的经典雕塑阐述自己的思考,所以这场对谈从始至终得以碰撞出不少有意思的灵感火花。 跟随两位大师的目光,欣赏了很多经典艺术品,同时也了解到这些艺术品的创作背景与心理。从前只会习惯性从形状来欣赏一件雕塑。读完会觉得,一件雕塑可以有更丰富更多元的视角来解读,比如空间,材质,形体,光线明暗,甚至可以把它置于一个深邃浩渺的时间或历史维度去审视。 读完的感受,有如掌握了几门新的语言,又像得到一把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得以进入一个更为斑斓的世界,领略其魅力。

  • 7 GameKyu 2021-08-15 16:36:36

    讨厌满篇幅太多文字,看着和去年后浪它家出的艺术史一样头疼

  • 8 ly的读享生活 2021-08-15 09:55:36

    不是线性历史叙事,采用了访谈形式。当他们在谈论雕塑时,其实是在谈论什么呢?谈论风格,谈论起源,谈论观念,谈论科学,谈论抽象,谈论材质……讲述内容对普通爱好者十分友好,没有艰涩的学术和理论分析,沉浸式的氛围,趣味盎然。红色布面大开本精装,印刷工艺和版面设计都是上乘,精品艺术画册。

  • 7 malingcat 2021-10-06 09:25:41

    六星!作为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目前太红了(我最喜欢的是他三十年前的“美洲土地”,无尽陶土张开眼睛),意想不到的是,他对于造型艺术的理解远远超越了学院派的人云亦云。对中国的兵马俑、佛像和叠石的解读,信手拈来的文史哲片段,无不展示他的博学和见地。全书采用了对谈的形式,学者马丁·盖福德表现稍逊,亦能跟上葛姆雷的思路,难得。他们围绕十八个主题展开,不止雕塑,还关涉身体、仪式、巫术、大地、死亡、光线、空间、行为、拜物、收藏等等,讨论是开放的、并因各种碰撞而火花四溅。全书含一部人类塑形史,直译“塑造世界”可能更切合。“雕塑是时间洪流中的一块顽石,允许我们将一切因生命必然死亡而产生的希望和恐惧都投射其上。这向来是雕塑的职能,也是雕塑的归宿。”

  • 2 琴酒 2021-11-17 23:19:15

    确实很有趣。对于艺术史门外汉来说,图像所提供的解读符码其实远远多于雕塑。面对雕塑你时常不知道从哪里去看。本书虽然并不教人看,但是仔细凝视着一幅幅彩图,再看两位对话人是如何观看的,确实能学到颇多东西。以及看来看去,居然还是文艺复兴的东西最能引发人的兴趣,也是蛮没想到的。

  • 1 邓安庆 2022-03-03 16:37:03

    真是获益良多,非常厚实的一本,原本以为会很艰涩,却没想到很好读,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很友好。雕塑家与学者,因着各自的知识体系和眼界的不同,交流过程有非常多的火花,随着他们的目光引导,见识了不少经典艺术品,以及也教会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欣赏作品。配图很赞。

  • 2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1-12-27 17:10:47

    一位雕塑家和一位艺术史学者就“雕塑是什么”展开了一场持续18年的对话,为普通人提供了接近雕塑本质的分析视角——雕塑并非已经存在的物体的复制品,它是想象力的承载体,蕴含了人类对自身、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投射和矛盾的情绪。它提醒我们,艺术思想的美妙在于无穷的阐释方式,“美”的含义绝不仅仅是视觉的,而当视野扩展至千年的历史与多元的全球文明,线性艺术史观无法解读全部创作现象,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面前,今天的我们依然渺小。

  • 2 Lottie 2022-04-22 15:02:36

    太好了。想给打六星。书籍采用了对谈式的写作手法,配图排版也讲究(不过有发现几处图片标注错误)。安东尼·葛姆雷本身即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他将雕塑本身视为“创造未来的重要工具”,是人类仪式、宗教、信仰、物质生活的直观表达,马丁·盖福德作为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更有一番不同的视角思考。雕塑的意义在于强化和质疑这个世界,从宗教崇拜、王权统治,到祭祀丧葬,再到反思人类与地球的关系,雕塑永远在为创造未来提供基础。书中很多曾经旅行一掠而过的艺术作品,对于我这种艺术史门外汉来说,市面中可读性强的艺术类书籍难得遇见。虽然平日里的阅读越来越接近无纸化了,但遇到这类脉络清晰、装订工整、图片质量极高的艺术类书籍,还是忍不住收一本在书架上。想和友邻们说,这本一定一定要买纸质书。

  • 2 袁长庚 2022-01-12 19:19:30

    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雕塑作品,重型装帧和轻灵对话之间的对照,召唤出一种只能依据书桌的依托同时又浮想联翩、神游八极的阅读方式。聪明的艺术对话值得不断返回,它跟随读者一起成长。

  • 2 木由 2022-01-05 05:02:45

    非常有趣的对谈!雕塑家和艺术史学家的思维碰撞,从古希腊罗马和古埃及中国偶像与宗教,到当代艺术(居然还提到了2018年巴黎Quai Branly的大洋洲特展,翻译引入好快!)信手拈来,列举的艺术作品都很恰当,可以引导读者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思想,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二人对于“雕塑”的定义是广义的,包括塑像,建筑石柱,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乃至观念艺术和舞台表演。针对雕塑范围的讨论也进一步定义了艺术的内核。个人尤其喜欢第二章关于空间的讨论,第三章的大地艺术,以及第十二章时间与死亡中涉及的art éphémère。整本书金句频出,循循善诱,涉及不少古文明的奇特祭祀活动和当代艺术中的翘楚之作,对于非艺术专业的读者也很友好,值得一读。

  • 3 周眠 2021-09-05 18:09:08

    评论者和雕塑者对谈录。风磨风,铁磨铁,互相雕塑。图像细部好棒,体会雕塑真是一种古往今来不可取代的幸福。虚空一章说到龙门石窟,我也想加入对谈,“造像,是为造一个和煦或激荡的风场,故凿开一个风的缺口(塑像)。实体的塑像是风场的中心部分,风中的无风的虚空,即,风暴眼。把供人类行止赞叹的空间留出来,交还人世。人在此风暴眼前定下,徜徉,追想,感怀。”

  • 1 dneg 2022-04-03 22:30:53

    去年开始读 因为搬到上海中断 是这两年读到最好的书了

  • 2 K. 2022-02-02 10:50:25

    书中随处引用的乔治·斯坦纳,福柯以及文学文本种种可见葛姆雷是雕塑家中不多见的具有深厚阅读背景的一个(Donald Judd也是),但更珍贵的是葛姆雷和理论家不同,他无时无刻不用手、身体和心灵同时观看、思考和感受种种人类雕塑及其在物理和心灵空间中的张力。作为一个创作者,他对材质、造型、光、空间及互动的思考非常具体朴实,全书读下来通透开阔,拓宽了对雕塑可能性的理解。读完后用了一周时间睡前给儿子简略讲了一个儿童版雕塑的故事。

  • 0 weiyi 2022-02-10 22:03:00

    图片很好。现在国内的对英文艺术出版物的引进速度十分惊人。2020年出版的英文读物,过了一年就有中文版上市。

  • 1 Sxq 2022-02-23 10:13:33

    图片很多,没想到这么快能看完。

  • 3 落水猫 2022-03-01 20:10:21

    如果回溯启蒙以来,甚至自伽利略和牛顿以来的种种变化,那么雕塑毫无疑问是受害者。与艺术史和建筑史相似的是,它被收集,被分类,被断代。而时间真的是线性的吗?事件都有绝对的起点和终点吗?因此实际上对雕塑的理解绝不是这么决绝的,实证的,功利的。(尽管的确能在短时间内为我们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框架)而这种被压迫的历史必然赋予雕塑以反抗的力量,挣脱博物馆的束缚,重新帮助我们去理解自己在世界中,在自然中的存在;帮助我们去和世界,自然建立关联。其中超越性的价值必须,而且也将持续存在下去。

  • 1 -Tavern- 2022-03-16 16:51:00

    对雕塑一无所知的我,也读得津津有味,又多了解了一点观看世界的方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