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自唐来 短评

热门
  • 2 三十抄 2025-03-28 17:31:37 江苏

    我觉得写得挺好,充分重视写本时代的流动性,还原物质与过程,在宣称“作者之死”和作者在更大语境运作中不再是唯一行动者之间,安置了文本变异的空间。尽管本书倾向于作者的失控。文本变异的可能性是非常多的,如本书所列举的,涉及记忆、口语、书面和编集等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可以分出创作、传播、表演等维度。引入西方原理来对照也是挺有意思的,比如东方的死记硬背和西方的记忆宫殿,以及记忆的编码机制、叙事结构(随机进接)、关联网络、语言内化、文献存储及其取代。这种解构的写法在新材料参证之前,作为思路还是可以的,它使文本更广泛介入了社会运作。至少在看敦煌本和宋本的时候,警惕地预设存活即变体,可以总结异文的类型,想到记忆或口语或个人的异动,而不是有绝对的正误。当然变异也是具体的,它不能取代任何一本,可能永远也无法解释。

  • 8 行空 2022-02-14 21:52:04

    没想到豆瓣上的评分会这么低,给一个五星吧。首先我觉得这是翻译版学术著作中难得的晓畅自然的译本,其次我认为阅读海外学者研究中国文学/历史的著作,首要的关注点在其眼光和视野,能够从我们自以为再熟悉不过的材料中翻出新意,或者给我们自以为熟识不过的领域增添新料,做到其中一点便值得推荐。

  • 1 纳西小伙 2023-08-26 15:29:20 山东

    2023.8.26 从淮安到济南的车程中读过。阅读体验极佳,收获体验颇丰。相较于田晓菲更进一步完全跳出诗歌文本集中考察唐代诗歌,在口头和书面两种相互交织变换的媒介形式下,记忆、复制、传播和保存的历史,对于西方中世纪手抄本和口头文学研究成果频繁的比较文学式参照很拓展知识面,对文本流动性与物质性的理论反思也略有可观。第三章对于文本创作与传播情景的重构需重读加以模仿。考虑和周绍明的晚期帝制中国书籍阅读史和韦胤宗的清代批点研究对读。

  • 1 韧勉 2022-01-15 23:01:48

    本书试图从欧洲的写本文献学研究方法,从口头传颂与写本文体的互动格式重新思考唐诗的流传过程。作者倪健指出中古的记忆保留并传播了无数文本,但通常不假反思而被接受的有关中国传统时期完美记忆的神话并未体现实际的中古记忆实践和记忆能力,显然后者是更复杂的现实。在青少年阶段之后,作家和读者通常不会像欧洲中世纪的同行那样继续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像考试这样正式检验记忆力的场合只有对精确记忆的最低要求。其他文学活动领域,例如创作不要求精确记忆,但要求内化风格和观念。这的确意味着,实际上当很多文本被完整识记,更常见地被部分识记,其规律性或严谨程度与我们假设的有出入。诗歌易于识记,因此经常通过记忆传播。这帮助它扩散和存活,但不完美的记忆会不完美地复制文本。存活本身会产生变动。与记忆紧密相连在诗歌生产和传播中被表达。

  • 6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2-02-14 14:14:10

    确实揭示一些有兴味的问题,但最终往往只是导出浮泛的猜测和寡淡的常识。毕竟是十年前的著作,大概能给个及格分,但许多生长点在今天已具长足推进。例如第二章着重探讨、第一章也略涉及记忆作为中古文本传播载体的问题,于溯老师《行走的书簏:中古时期的文献记忆与文献传播》一文无疑远为详切周备,尤其当二者使用的史料产生交错,各自的析论颇可见证学术旨趣和理路的别异。

  • 2 赤水 2022-02-22 22:46:34

    第一章材料最多最精彩。后面用足够细腻的办法展示、证明了一些中国学者看来或许是常识的事情。

  • 2 扶疏 2022-02-26 12:36:12

    “中世纪写作不生产变体,它本身就是变体。”丰富详实,对材料的解读过程让我逐步学习到了一些新思路,也反思了当前特定的文学批评方法。此后对古文材料不能草草过之,要慢慢捋。

  • 0 凌山采芳荪 2022-03-02 12:02:34

    关注唐诗的物质性,特别注重唐代诗歌在创作和传播中的“流动性”。其中对唐代文人的记忆、唐代诗歌的口语性和书写状态的论述,我觉得都很有启发性。如果结合陈尚君、李成晴等人的论文来看,会更好。 另外,此书大量引用了西方中世纪写本研究的理论和思路来考察唐诗,对不太熟悉西方写本学理论和实践的人来说是一个挺好的导引。

  • 0 生活意义是什么 2022-02-27 22:33:13

    不是想要的菜,但领悟到历史的复杂性(关于焚稿、搜集、记录下来的不易),所谓开卷有益!

  • 0 向银河开炮 2022-02-25 23:14:32

    头两章还是挺有意思的,听说有人在深入做相关的研究,期待

  • 1 我是唐僧 2021-12-05 22:05:27

    第一章里对于多个《秦妇吟》复本的比较方法挺有启发性。对唐代诗歌创作和流传的考察也有点意思。我是外行瞎看看。

  • 1 梼杌 2021-12-05 11:21:56

    唐诗创作、编集与流传中诸问题的探讨,口语和书面的并行,识记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别集中的择选等问题都很有意思,但其实翻来覆去讲的大多都是司空见惯的观点,看完有点失望。

  • 2 虫臂观生 2021-11-14 16:43:41

    西方学术脉络中物质文化与抄本研究影响下的产物。从前写博论时曾参考英文原版,当时感觉颇有启发(当然部分原因在于本人英文太烂囫囵吞枣),尤其是导论对西方文本批评观念与方法的概述和第一章对《秦妇吟》敦煌写本异文的分类与分析。重看中文译本,则觉似有些单薄而空泛,这可能有作者将论题与材料局限在唐代的缘故,使得具体事例的分析有些薄弱,作品文本分析除《秦妇吟》外几乎阙如,《秦妇吟》情况很特殊,毕竟不能包打天下。总之,大约在三四星之间。另外,翻译稍有一些小问题,校对则不太精,勘误见书评。

  • 2 HeliumTrois 2021-10-29 09:44:44

    3.5星吧,介绍了唐诗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关切,也是我们思考唐诗能够穿越千年留存至今时应该了解的不那么显然的事实 如果这不是一本外国汉学家的著作而是一个中国学者的作品,而且最好用带有一点王国维式词话诗话风格的语言写成,这本书应该会非常有味道

  • 0 吾丧我 2021-11-16 04:37:04

    完全没有回应我在看过介绍之后对这本书的期待…甚至没有比尘几录多说了什么东西

  • 0 petit prince 2021-12-30 22:30:53

    开篇谈韦庄《秦妇吟》的八种敦煌写本和西方校勘学理论,以为打算探讨口头流传和书写对于文字的改变;哪知是关注更宏观的唐诗从创作到结集过程中的物质性。换言之就是,主要诗人的作品都有严重流失(李白诗“十丧其九”),最爱惜羽毛的白居易自己保存了三千八百多首,应该算唐人第一了。细节上比较有新意,间有错字。

  • 0 书香溢门 2021-12-08 17:00:24

    以文本学为理论,物质性的文本为主体,在文本生成、文本传播、文本保存的梳理中,对唐诗传播路径的追寻与还原

  • 0 自有我在 2021-12-09 15:19:29

    唐诗传播的“物质载体”告诉我们,我们再也读不到原创的唐诗了,我们现在读到的唐诗都是被加工、被选择之后的文学作品。

  • 3 方塘 2021-11-06 21:42:10

    前印刷时代,唐诗创作、保存、传播的历史。以敦煌卷子中唐诗抄本尤其是八种秦妇吟抄本介入,铺衍记忆、口头、书面在创作和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检讨个人文集编纂对诗歌保存传播的影响,强调了诗歌载体的物质性。第一章中对比八份秦妇吟抄本,仔细推敲彼此相异之处,进而推断歧异原因,很细腻精彩。书本身可打五星,可惜翻译不好,减一星。硬伤里有作者对史料理解有误(但不影响证据力度和结论),也有误译,另出勘误表贴去书评。

  • 1 浮浪少女小暖壶 2021-11-12 13:08:34

    大一的时候读到相关介绍文章,非常好奇,以为是研究以酬谢交往为代表的古代社交/创作方式所造成的古今文化心理差异,因而这次特意买来看看。原来主题更多的是传播史/印刷史。没有特别开阔,引用西方理论也不总是必要,但还是够有趣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