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人物·地方 短评

热门
  • 2 胡桑 2021-10-16 16:41:46

    何为抒情,何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抒情,这个问题一直是陈先生关切的。这本评论集,在抒情、人物、地方、传统中游走,对抒情问题有着丰富的推进。

  • 0 K 2021-12-05 18:00:45

    辑一“‘传统’的流转”多是旧文新编,之后重在香港文学史。写司马长风一文率真得可爱。

  • 0 观海云远 2023-07-31 23:05:56 宁夏

    “抒情传统”也算是我系一个招牌式的主研方向了,侧重以西方文论(如结构主义)爬梳与分析中国古典诗学的文脉和内在结构。通常认为自陈世骧始,尔后逐渐发展为一个学说/学派,甚至远播海外,衍生成海外汉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普实克)。而在王德威将近现代文学引入后,又将其溯源至五四,因此对其颠末仍是莫衷一是。国球老师在本书中尝试分析了“抒情传统”的源流与发展,并兼及了人物与地域,力图借由情、人、地三点使之更为立体与周延。他和英俊老师都是老一辈受过“通才”教育的学者,自身博文广识之余,也都在不断学习如何在宏观层面抑或说是更开阔的文化经纬上审视中国文学的传统。他们的识见引人入胜,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则令人感佩,只是以本书所见,其之所图,或尚待来日。

  • 3 陆钓雪de飘飘 2023-01-01 15:36:58 山东

    回到陈世骧等的“抒情传统”论,其出发点虽然是浪漫主义定义下的“抒情诗”,但他们从“情感流动”及其保存和流传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就必然要回到“抒情”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场,从历史实况及意识根源作出梳理与分析。“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与“惜诵以致憨兮,发愤以抒情”,同样指涉内心到外在表现的某些倾泻流动;“赋诗言志”与“述德抒情”的“演出”性质,清晰地说明诗赋文学这种情志倾注活动可以具备的公共意义;“吟咏情性,以风其上”与“诗以抒情,贵得《三百篇》讽谕之意”更是政治关怀的直率宣示。这都见出中国“抒情传统”与西方浪漫主义定义的“抒情”有所不同,但却不一定与西方整个抒情谱系有绝对的差异。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精神”本来就很丰富。以之对照“现代主义”观念流转的情况,或者可以看到文学微妙态度

  • 0 初晨 2022-06-19 10:17:12

    草草翻过。

  • 0 活字文化 2021-09-18 11:32:23

    陈国球教授从事现代中国“抒情传统”研究凡二十年的集大成之作

  • 0 Kukki 2025-04-09 01:15:53 北京

    抒情传统的理论、人物、地方(香港)研究。序言可观。

  • 1 包头市不包头 2021-09-27 19:29:50

    从抒情的角度讲文学史,尤其对香港的文学史浓墨书写,非常有价值。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