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録
序…………………………………………………………………………1
第一章 注疏、評點和批校的文本性質與文本形態 …………………1
一、文本性質:内容與特徵 ………………………………………3
二、文本形態:載體與流傳 ……………………………………27
三、小結 …………………………………………………………49
· · · · · ·
(
更多)
目.録
序…………………………………………………………………………1
第一章 注疏、評點和批校的文本性質與文本形態 …………………1
一、文本性質:内容與特徵 ………………………………………3
二、文本形態:載體與流傳 ……………………………………27
三、小結 …………………………………………………………49
第二章 讀書種子何焯與他的批校…………………………………53
一、何焯的生平 …………………………………………………54
二、何焯史評、史論的特點與價值 ……………………………56
三、何焯校勘學的特點與歷史地位 ……………………………68
四、餘論 …………………………………………………………86
第三章 過録:學術關係的構建與學術知識的傳播 ………………89
一、何焯的學術圈 ………………………………………………90
二、由批校本構建的學術關係 …………………………………101
三、書商與抄手的參與 …………………………………………112
四、塑造文本 ……………………………………………………119
五、批校文化 ……………………………………………………134
第四章 在閲讀中表達:批校中的題跋
及其對清人學術心態的書寫 ………………………………137
一、時間與空間 …………………………………………………138
二、學術的詩意 …………………………………………………142
三、書齋内外 ……………………………………………………148
第五章 從批校本到刻本……………………………………………155
一、《義門讀書記》的刊刻 ………………………………………155
二、隨文刊刻 ……………………………………………………170
三、“校勘記”的刊刻與出版 ……………………………………177
四、餘論 …………………………………………………………184
附録一 閲讀史:材料與方法 ………………………………………189
一、從書籍史到閲讀史 …………………………………………189
二、閲讀史研究的三個部分 ……………………………………194
三、批校:新的閲讀史研究材料 ………………………………206
附録二 何焯批校本目録……………………………………………213
參考書目………………………………………………………………239
· · · · · · (
收起)
1 有用 文盲 2021-11-12 12:51:37
附录对我作用太大,赞一个
1 有用 書林一蠹 2021-11-23 23:05:08
作者对西方书籍史、阅读史成果极为熟稔,通过序言和附录文章获得诸多启发。作为以西方理论为支撑的文献学研究,本书选择的角度十分精巧,有诸多值得赞赏的创见,而在此框架下,个别章节传统文献学方法的叙事确实会让人有脱节之感,但这无法掩盖作者从阅读史角度进行尝试的巨大勇气。另外,本书文笔颇为流畅,而且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情怀,十分难得。
2 有用 思适斋中小学生 2023-05-18 20:44:07 北京
汉学家
2 有用 煙雲過眼 2022-01-09 21:57:01
实名反对第一条短评中所言一二五章是典型的文献学研究之论断,这完全没看到作者的努力。当然能让读者有此观感一是文献学和书籍史存在交叉重合之处,二是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凸显书籍史取径之不同。综而观之,本书述大于论,仅有的分析似不只是针对书中个案而言,有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感。个人非常期待第二三章的研究,惜提及心态史研究实则并无多少分析。另何焯批校之多,作者似未进行很好的概括,显得二三章仿佛是个初胚,实应... 实名反对第一条短评中所言一二五章是典型的文献学研究之论断,这完全没看到作者的努力。当然能让读者有此观感一是文献学和书籍史存在交叉重合之处,二是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凸显书籍史取径之不同。综而观之,本书述大于论,仅有的分析似不只是针对书中个案而言,有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洞感。个人非常期待第二三章的研究,惜提及心态史研究实则并无多少分析。另何焯批校之多,作者似未进行很好的概括,显得二三章仿佛是个初胚,实应是本书亮点所在。不过也能理解面对大量资料无法整理归纳之难而非史不足征的问题。作者目的是看批校如何影响了清代学术、考据学,实则也未达到这一目的。另,清代名学者之多,为何要选择何焯也需要做出更信服的说明。最后,p92页“长州”应为“长洲”。期待作者出增订版,应能扩充不少篇幅。 (展开)
3 有用 qwe 2023-05-11 14:05:25 北京
留洋气质浓厚